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种树郭橐驼传ppt课件演示文稿

种树郭橐驼传ppt课件演示文稿


• 【文本钩玄】 •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传记,也是 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 两段话,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 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 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碍它们自然 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 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 秩序。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一篇富 有文学色彩的散文,如实地记录了 2 500 多年 前孔子师徒五人谈论理想、志趣的事情。
• 2 .积极调动生活积累,深入体会文章抒发的 感情。比如《项脊轩志》中描写的祖母对孙儿 的体贴、关爱之状,归有光对亲人的眷恋、缅 怀之情,都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加以理解。 • 3 .学会触类旁通的学习策略。联系已经学过 的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句式的知识解决遇到 的新问题。 • 4 .比较阅读理解。比如,把《春夜宴从弟桃 花园序》和《兰亭集序》进行比较,《项脊轩 志》和《陋室铭》、推荐作品中的《苦斋记》 进行比较,体会它们在情感和写法上有什么相 同和不相同之处。
•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这篇小品文, 景、情、思融和成一种美丽的意境。作品洋溢 着蓬勃旺盛的春的气息,清明洞彻,爽朗不尽, 将生活升华到诗的高度。 •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 文,文章通过记叙项脊轩这间“室仅方丈,可 容一人居”的小小书斋,动 • 情地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志趣,并 由 此 引 出 自 己 和 亲 人 —— 祖 母 、 母 亲 、 妻 子 “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表现了物在人 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怀念祖母、母亲、 妻子的深厚情感。
• 【学法导引】 • 本单元所取角度是古代散文中最能显示其纯文 学特征的一些方面。如形式新颖生动,不拘一 格,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等等。这些特征, 散文较其他文体可以体现得更为充分一些。学 习本单元可以采用诵读感知,整体把握,提要 钩玄,进而精读揣摩,分析品味的方法。 • 1 .反复诵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这 些作品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体会文章细腻动 人的生活情趣。
• 【篇目通览】 《种树郭橐驼传》《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春夜宴从弟 桃花园序》《项脊轩志》《游沙湖》《苦 斋记》
• 【主题悟读】 • “ 文无定格”,出自章学诚《文史通义》:
“古人文成法立,未尝有定格也。传人适如其
人,述事适如其事,无定之中,有一定焉。”
吕本中在《夏均文集序》中认为:“学诗当识
• 苏轼的游记《游沙湖》,一作《游兰溪》。文 章记述了与聋人医生庞安常结识的过程及同游 清泉寺的情景,笔墨颇为风趣,略有苦中作乐 的味道。 • 刘基的《苦斋记》是一篇颇为别致的书斋记。 古人一般的书斋记,大都写其环境之优美清静, 主人之闲适高雅,而本篇却着眼在一个“苦” 字。在无往而不苦中,主人却乐在其中。文章 最后揭示原因,说明了苦乐相倚的道理。苦中 自有其乐,具有辩证的观点。作者兴犹未尽, 进一步提出“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 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的观点,在更深一层
一、古字通假 (1)早缫而绪(____通____,________) (2)既然已(____通__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 (1)他植者虽窥伺 效慕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暗中观望,等待时机,含贬义
(2)以致 其性焉尔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多表不好的结果 (3)不抑耗其实 而已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4)既然 已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___ 今义:连词
• 种树郭橐驼传 •————————————————————
• □ 柳宗元
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 知识 与能力 作背景,积累“优、业、 蕃、舒、顾”等文言实词 的含义,归纳“虽、因、
且、基焉”等虚词的义项 训练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
过程 与方法 言文的自学能力;背诵课
文3、4两段;学习文章对
比和映衬的写法
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
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明朝李东
阳认为:“大匠能与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
•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谈的是散文的灵活性 与趣味性,学习本单元应着眼于散文的灵活性 与趣味性,体会作者在选定文体方面、在选取 写作材料上、在写作手法上、在语言上的“活 法”,以及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活法”。 • 这种“活法”,力求领悟。领悟,是指读者的 理智认识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高级层 次。鉴赏作品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 如果深入体味作品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的话, 那么,领悟则是理智认识的要求与结果。只有 达到情感与理智的高度结合境界,才能真正鉴 赏出作品艺术描写的深长意味。
• [赏析] 此诗写于柳宗元柳州刺史任上。写诗 人久谪僻地,思念故乡亲友。此诗感情沉痛, 想象奇异,艺术构思独辟蹊径,比喻新颖贴切。 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登山临水本为消 遣愁怀,没想到秋景萧疏,触目伤怀,更让诗 人百感交集,愁肠欲断。诗人从“愁肠”这一 经典意象出发,把处处“尖山”想像成一把把 利剑,切割着诗人的“愁肠”。更奇特的是, 诗人迫切思念家乡,只好望乡聊作安慰。这里 处处山头都能望乡,诗人竟产生一个奇思妙想: “化身千亿”。这样就能尽情地满足望乡的心 愿了。诗人的想象与他的学识和经历有关:柳 宗元精通佛典,所以想到佛经中关于“化身”
•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①亲故 • □ 柳宗元 • 海畔尖山似剑芒②,秋来处处割愁肠。 • 若为化作身千亿③,散向峰头望故乡。 • 【注】 ①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 州。京华,京城,指长安。②海畔:指柳州。 称“海”,用指边远地区。剑芒,指剑尖。③ 化作身千亿:佛教认为佛能变化为种种形象, 即“化身”。这里是说诗人想把自己“化”成 “千亿”众多之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