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三首》PPT14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三首》PPT14

词的上阕”的要求。第一点要扣住“塞草连天” 的秋景来答,第二点要扣住“何处是神州”的感 喟来答,第三点要扣住“又见新秋”的“又”字 来答。本题共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思路不清楚, 语句不通顺,酌情扣1分。)
【解析】“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 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可删去“扑哧一 声笑起来”,句子才简明。
4 ①实词的语法搭配、词义前后照应分辨不清。
【解析】“减少”与句中的“差距”不能搭配,只能用“缩小”。
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一)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所登临的地方, 题序中已写清楚,就是“江西造口壁”。 所怀的“古”,实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 事。这一旧事,据有关文献记载,大体 是这样: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 金兵侵入江西,隆韦占太后从洪州(今江 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 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 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 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 杀。40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 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 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 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 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 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3、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惊悸
南宋政权的日益腐朽和倾颓
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 心忡忡的复杂心情。
(四)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 讨论:这首词的开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写作背景简介
• 小序中,已将写作的背景 和意图作了交代。显然是 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 居农村时的作品。
• “戏作”,是自谦,也是 自嘲,但实际是极其深沉、 极其悲愤的浩叹,绝非儿 戏的笔墨。
• (一)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追往事,叹今吾。
格调
上片: 追忆少年的英雄壮举
雄壮
•燕兵夜娖银胡 ,汉箭朝飞金仆姑。
• 答:⑵动作描写、神态描写。(1分) “日晚倦梳头”既是动作,也是一种 寂寞悲凉心情的折射,“欲语泪先流” 是写泪,看似平易,但用意精深,写 出了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1 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果只答“风 住尘香花已尽”句暗含着作者对春天 逝去的惋惜、伤感和自身年华已逝、 流荡无依的感慨。(只得1分)
辛 弃 疾 词 三 首
生平经历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 轩,历城人(山东济南 人),南宋爱国词人。一
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
▲辛弃疾是坚定的主战派
▲怀抱利器,一生不得重用, 抱憾而终。
王国维<<人间词话>>
东坡之词旷
稼轩之词豪
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 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 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人百 却度 在, 灯蓦
“那人”的形象?
身处僻静的角落 (环境)
自甘淡泊,不同流俗、志怀高远 (理想人格)
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 有怀抱。”(《艺衡馆词选》),如何解释?
自甘孤独寂寞 不同流俗、志怀高远
怜其“幽独” “别有怀抱”
总结
1、主旨: 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
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
• 例如:
•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当 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 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 ⑵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意思 是:“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 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 ⑶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意思是“秦 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 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 悲怆。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 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 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1)、作者辛弃疾__词派的代表,这 一词派是宋代大词人_ _开创的。(2分)
• 答:豪放、苏轼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首词所描写的内容和作者所抒 发的情感。(4分)
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 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 · · 【解析】“万人空巷”是“指人都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 的意思,其中“空”是使动用法,这个成语多用来形容欢庆、热闹 的场面,在这里,与语境不符合。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应用 ·第二章
3.修饰不当,造成语义不明或重复。 看禁.到扑他哧这一种声滑笑稽 起的来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
提示:开篇用了比兴手法。罗大经《鹤林玉露》云:" 南渡之初,虏人追隆佑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 幼安由此起兴。" 辛弃疾登上郁孤台,回想四十七年 前金兵长驱直入江南、江西腹地,南宋几乎灭亡之事, 从奔腾的清江之水,想到了当年隆佑太后一行匆匆逃 窜的踪影,以及因家国破乱而洒下的痛楚之泪。由水 及泪,意象转换极为自然。开篇运用比兴手法,以眼 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
三、拓展训练
武陵春 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 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 舟,载不动许多愁。
⑴从词的格式看,“武陵春”是这首词的

李清照是
(朝代)婉约派词人。(2分)
答:⑴词牌 南宋(宋)(2分
⑵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细致刻画一个 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的中年妇女形象?请作出具体 的分析。(3分)
• 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范仲 淹《岳阳楼记》)意思是“无论在朝庭为官,还是 不在朝庭做官,都一样忧国忧民。”
2.从全词来看,《鹧鸪天》主要运用 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明确:全词主要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上阙 追忆少年旧事,豪壮而有英雄气;下阙写老 而坐废的现实感慨,渐入沉郁顿挫,有壮士 暮年之叹。
修辞?

•“夜”、“朝”互文见义,

•说明日日夜夜的战斗都非常激烈频繁。
下片: 感慨老年闲散的处境
沉郁
(二)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 思考讨论: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 种树书”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辛弃疾曾经上奏疏论平定金人方略, 今存《美芹十论》、《九议》等,耿耿忠君 报国之心可鉴,然而一切进言都付诸东流,
主旨
这是一首典型的“英雄之 词”。通过追忆自己过去壮烈 的经历,对比眼下投闲置散的 处境,发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 老大的喟叹。
壮志未酬的爱国英雄形象
鉴赏要点
①崇高人格的艺术再现。辛弃疾一生以 英雄自许,亦以英雄许人。毕其终身, 并没有真正放弃对功名事业的进取,并 没有放弃为国家民族作出大贡献的追求。 在此词下片的悒郁的感喟中,仍然可以 看到这种人格在闪亮。
答案为B。A.“劾”、“核”均读“hé”,“赅”读 “ɡāi”,“骇”读“hài”;B.“靓”读“jìnɡ”,“靛”读 “diàn”,“晴”读“qínɡ”,“菁”读“jīnɡ”;C.“呛”读 “qiànɡ”,“怆”读“chuànɡ”,“苍”、“沧”均读 “cānɡ”;D.“踉”读“liànɡ”,“酿”读“niànɡ”, “锒”、“琅”均读“lánɡ”
②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词的上片和下 片,今与昔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鲜 明而强烈。这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 突出,使作者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而 感人。
9、补充练习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A.弹劾 核心 言简意赅 骇人听闻 B.靓妆 靛蓝 晴天霹雳 菁菁校园 C.呛人 悲怆 苍白无力 沧海桑田 D.踉跄 酝酿 锒铛入狱 琳琅满目
(三)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 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 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 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 途!
• “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 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
比喻南宋投降派和侵略者 乐观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青玉案 元夕
词中的元夕具有怎样的特点?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花灯闪亮
烟花怒放
手法? 暗喻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热闹、喜庆 舞鱼舞龙、表演狂欢
宝马雕车香满路。
美女暗香去。 手法?
铺陈
借代
品味语言, 鉴赏形象。
火然众 阑回里 珊首寻 处,他 。那千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 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 得团圆是几时?
• (1)“采桑子”是本词的 。从篇幅看,
本词是一首
。(2分)

答:词牌 小令(每点给1分)
(2)这首词的主人公是一位思妇,本词表现 了她怎样的心绪?(2分)
• 答:表现了思妇对夫君既不满又 期盼、既渴望又无奈的复杂心 绪。(“既不满又期盼”1分, “既渴望又无奈”1分)
所以这两句大有英雄不得不放弃壮年 抱负终老田园的落寞与悲愤,正如 余陛云所言“有英雄种菜之感”。
(三)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用的是 什么修辞手法?你还能举出几例来吗?
提示:“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用的是互文,意思是当初率领万众南下渡江之 时,部队和金兵朝夕战斗,互相射杀,一路飞 箭不停,表现了紧张而又惨烈的战斗情景。所 谓“互文”,就是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了 下文出现的词,下文省了上文出现的词,参互 成文,合而见义。
(其政治含义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 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2、手法:托寓手法、铺陈、对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