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治理与政治思想”阅读笔记
一、律法与社会规范体系
法律在中国社会扮演了维护等级宗法秩序、规范人民行为、惩治罪行的角色。
在君主专制政体下,皇帝的旨意作为一种特殊的“法令”具有最高的效力。
律法与谕旨之间既有和谐共生也有相互龃龉,两者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和地位清晰映射了中国社会的运行机制。
(王金涛.法制还是人治:中国古代社会律法与权威意志的共生与冲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皇帝的旨意即“圣意”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享有最高效力。
在古代社会,法律既被用于维护“礼”所确定的社会秩序,
同时又起着维护王权权威的作用。
谕旨作为君主旨意的正式表达,其效力高于普通的法律。
在很多时候,君主的谕旨等同于法律,而由于法制建设的不完善,谕旨还充当了律法和司法解释的角色,成为律法的组成部分。
(王金涛.法制还是人治:中国古代社会律法与权威意志的共生与冲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0(2).)
谕旨之于律法固然有查缺补遗的积极作用,然而如果君主昏庸或者暴戾,那么谕旨对于律法而言就是一种违背、破坏和践踏。
由于谕旨所拥有的先天的神圣性,当谕旨与律法发生冲突
时,多以皇帝的旨意为准绳。
(王金涛.法制还是人治:中国古代社会律法与权威意志的共生与冲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2).)
在君主专制之下,“威权总是反复不定的”。
谕旨对法律是破坏还是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的个人性格与品质,如果君主开明、善于治国,那么谕旨对法律有辅助的作用。
相反,君主如果昏聩无能、暴戾成性、生性乖张,那么法律在谕旨面前就显得无足轻重。
谕旨传达的是不可违抗的天命。
(王金涛.法制还是人治:中国古代社会律法与权威意志的共生与冲突
[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中国古代法律为君主统御万民而设,以君主之名颁行。
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法律中刑多于民,可以说“法”即是“刑”。
“刑”是用来惩罚凶恶异端、震慑天下万民的。
(王金涛.
法制还是人治:中国古代社会律法与权威意志的共生与冲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