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精)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精)


典型课例观摩与分析
课例:小学英语《What is the time?》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4、研究性学习模式
确定研究主题 制定研究计划 搜集网络资源 网上协商研讨 完成研究报告 汇报研究成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典型课例观摩与分析
课例:小学美术《色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教师讲授
提出问题
学生探究
教师归纳总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典型课例观摩与分析
课例:初中数学《图形的旋转》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教材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继轴对称、平移之后的另外一种图形 的基本变换,图形的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 “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个主要内容。 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生活现象,认识旋转,进而探 索图形的一些基本性质,体验变换的理念与思想。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教学效果 借助“红帆船”专题网站,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图片资源和 网络资源,让学生在协作探究中加深对色彩冷暖色调知识的理 解; 为学生提供交互性较强的动画,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增强对色 彩冷暖色调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提供各种绘图工具,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所学的知识 自由在线创作作品。 本课综合运用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学习策略,引导学 生在欣赏中感悟、体会和创作,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色彩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了 学生个性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科学性——准确无误 教育性——师资培训 示范性——示范作用 创新性——富有创意 艺术性——精品意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视频制作注意
课例的拍摄
教师形象、教室环境、学生活动、图象质量、声音、字幕等
视频的使用
版权问题、质量问题、使用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谢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存在问题
小组交流有问题、小组汇报后其他学生没有提问, 小组间没有交流。
“学生提出问题”,这个环节的目的不清楚。
不同环节间的衔接不流畅,上下环节间的关系不够 紧密。如:“网上探究”和“小组讨论”之间的关系 不清楚? “论坛互动交流”,论坛上原有的内容是怎么来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特色: 教师以实际的生活现象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应用了几何画板作为学生的认知、探究工具;利用几何 画板提供的实验项目及实验步骤,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操 作过程中探索图形旋转的基本知识,体验旋转变换的基本思 想。 充分应用专题学习网站提供的图形资源、习题资源和测试资 源,为激发学生兴趣、巩固学生和检验知识提供了丰富资源。 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旋转知识进行图案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 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的知识综合 运用能力。
教学效果
教师依托“读图时代——地理区位”专题网 站资源中大量的图片资源,结合教学内容, 创设问题情境和设计读图练习,引导学生自 主探究,协商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和空间综合 分析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特色
“教学内容地图化、教学目标任务化、教学 过程训练化”; 学生在 “参与”各种探究活动和模拟游戏中 完成知识的“建构”与“应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教学设计
25
教学行为
25
教学效果
25
教学反思
10
• 有及时的反馈和课后反思。
课例点评
《荷叶圆圆》语文阅读课——课例观摩
点评: 教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学生通过 角色扮演、游戏旁白、集体朗读、分组品读、 单人阅读等灵活有趣地、积极地参与“阅读” 活动,在愉快地氛围中体会课文中优美的词、 句和感情。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存在问题:
整体上,教师的主导地位过重,学生跟着教师的 思路走,自主发挥的空间很小。 小组讨论、总结规律的过程中,是否有效有待判 定。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典型课例观摩与分析
课例:高中物理《简谐运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2、自主学习模式
确定目标 选择内容 自主搜集网络资源 自我检测 点评分析
存在的问题:
课堂的“表演”气氛太浓;
在分段品读之后,如果增加入全文阅读,可 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 教学应用的模式
1、情境探究模式 2、自主学习模式 3、协作学习模式 4、研究性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1、情境探究模式
播放课件,创设情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课例观摩】
《图形的旋转》的教学流程图
《图形的旋转》课例观摩 问题情境、导入课堂 3:00学生自主探究实验1,认识什么是旋转
6:20学生自主探究实验证 23:55在线测试 26:50学生自主设计旋转图案 32:44教师总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课例报送形式
以光盘形式提交电子版教学设计、软件和课例。
课例也可以DVD或VCD光盘形式单独存放,一 式2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课例评价标准
评比指标 教学目标 分值 15 • • • • • • • • • • • 评比要素 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学科教学目标明确; 提高学生信息技能和素养。 教学情境符合教学目标和对象的要求; 注重学科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适当采用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模式。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 能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调控教学活动; 围绕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学科教学和信息素养目标达成度高; 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得到充分体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包括课堂教学实况录像和教学设计两方面内容。
鼓励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种 模式”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开展课 堂教学的课例参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课例制作要求
参赛作品必须同时提供教学设计与课例实况录像;
报送的课例应是根据教学设计所完成的课堂实录; 需用双机位拍摄,不低于DV格式质量; 主要教学环节应有字幕提示。 每节课为一个标准课时。
课例:初中数学《图形的旋转》-自主探究
语文《荷叶圆圆》 音乐《春雨》 《浮力》物里 《我们喜欢电影音乐》音乐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数学
《三角形的特性和分类》 数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常用的自主学习模式
支架式
抛锚式
随机进入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典型课例观摩与分析
课例:小学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典型课例观摩与分析
课例:高中数学《椭圆和双曲线的构造实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3、协作学习模式
确定学习内容 明确小组成员分工 浏览网络学习资源 小组协商讨论,共同完成作品 展示作品 师生评价总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信息技术应用特色:
应用专题学习网站创设情境、导入课堂,提供资源、 拓展阅读,并通过留言功能实现了学生造句过程与打 字技能的结合。 信息技术帮助教师的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课文内容、拓展阅 读范围; 把信息技术中的打字技术与语文的造句能力相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特色
为学生提供交互性较强的动画,让学生在自 主操作中增强对色彩冷暖色调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提供各种绘图工具,让学生发挥想象, 运用所学的知识自由在线创作作品。 课中纠正,强化知识要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存在问题
作品评价时,教师的评价和改进意见不够,没有起 到强化和纠正学生运色不当的作用。 学生的语言非常成熟。 适当增加网上评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典型课例观摩与分析
课例:高中语文《走进水浒》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之
注意事项
选题 来自课题研究与实践活动
反映现代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模式
符合新课标精神,体现学科特色
体现创新与特色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制作要求
2:20 学生利用专题网站,网上探究
5:40 明确问题,小组讨论、汇报 16:10教师归纳小结 17:15学生提出问题—这个环节的目的不清楚
22:00 讨论学生问题
24:25 学生实践,学习应用“工业区位选择”知识规划城市布局。 30:40 互动讨论、论坛交流。 37:25 教师点评、总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掌握色彩冷暖和色调基本知识。
学会应用色彩色调知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课例观摩
1. 利用网站,图画和交互动画,帮助学生建立色调的概念。
2. 10:00 小组选择不同色彩色调任务、浏览网站资源、协商讨论、 完成任务。
3. 24:00教师点拨纠正、强化知识要点。小组汇报成果——从不同 角度总结色彩色调的特征。 4. 30:20 学生运用绘图工具,应用色调知识填充图画,并上传。 5. 39:40 全班学生进行作品自评和互评。 6. 45:46 教师总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教学效果:
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教师的引导和活动非常符合小学生的特点,既照顾 到全体、又兼顾个体或小组; 学生在愉快、游戏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 有效地达到了品读、理解、体会课文的目的。 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 课程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课例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