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说话能力培养的原则与方法淮安市楚州区平桥镇初级中学樊重礼邮编223219 摘要:初中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应遵循“大语文”原则、阶段性原则、灵活多样原则、及时评价原则。
随机训练、有序训练、拓展训练、强化训练交错开展。
旨在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关键词:说话能力原则方法“说”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也增强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但由于升学压力、高耗低效等众多原因,她一直倍受到师生们的冷遇。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阶段要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因此“说”是与听、读、写一样重要的一种语文能力。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不能漠然视之。
笔者不揣陋俗,结合几十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初中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大语文”原则。
我们不能局限于初中阶段的六本语文书,应该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学习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的“大语文”观念。
坚决改变那种通过几本语文书就能提高语文素养的错误观念。
要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利用各种有效资源。
让学生做一个有心人,达到处处、时时都有训练的机会、意识和动力。
2、阶段性原则。
揠苗助长、急功近利的思想只会使学生对“说”失去信心和兴趣。
说话能力的培养应该经历这样的四个阶段,即:想说、敢说、会说、妙说。
要顺利完成这几个阶段最好先找些学生感兴趣的简单的话题,循序渐进,因势利导。
太难的太深的话题学生势必不敢说,也说不好。
3、灵活多样原则。
“说”的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费时高耗的事情,但她也有着自身的优越性:灵活性和多样性。
说话训练可以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社会实践等领域随时随地进行,这体现了她的灵活性;朗诵、复述、提问、讨论、故事会、课本剧表演、演讲、辩论、交谈、口头作文等都属于说话训练的范畴,这又体现了她的多样性。
4、及时评价原则。
说话训练的内容不象书面信息一样具有持久性,它往往是“稍纵即逝”的。
因此在说话训练中可采用“多起点”“分层分类指导”,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评、老师点评相结合的形式,随时给予评价,及时归纳整理,直观地找出学生的差距,就不同个体有的放矢加以指导。
这样不仅利于教师调整教学,更利于激发学生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
二、初中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应该讲究一定的方法。
(一)结合阅读、写作,进行随机训练听、说、读、写语文能力是有机渗透,相互作用的。
人为地肢解各部分使其独立运作,违背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的原理,必将高耗低效。
为此,“说”的训练应融于课堂“读、写”之中。
“说”的训练方式是丰富多样的。
1、朗读。
当语文教师都有这么一个体会:大凡诵读文章声情并茂,畅达流利的学生,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都比较强。
因为朗读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熟悉语言的构成和规律,间接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感能力。
对“说”的能力的形成起着基础训练的作用。
课堂朗读训练可以通过播放课文录音,示范朗读,指名朗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形式渗透朗读教学。
一些精彩生动的片断、内涵深远的语段、历代传颂的古诗名篇,要求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甚至倒背如流。
第一、激发兴趣。
教者可选一些优美的段落,诗篇进行朗读比赛,仿造电视上的一些选秀类的节目进行“PK”直至决出冠军。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第二,传授朗读技巧。
这是培养朗读能力的关键性阶段。
朗读时,强调声音的弹性训练,强调音色运用上的变化处理,力求音量适当,语调自然,停顿恰当,节奏得法,语音抑扬顿挫。
第三,“以意逆志”(2)式地朗读,这是朗读水平的最高层次。
文章节奏各不相同,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只有把握朗读基调,揣摩感情色彩,才能以声传情,感染听众。
叶圣陶先生尤其赏识“美读”,所谓“美读”就是“以意逆志”,全神贯注地把作者的情感在诵读中一一表达出来,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悲痛处还他悲痛。
2、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学生相互探讨问题,发表意见,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讨论。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观念,而且锻炼了说话能力。
第一,分组讨论,概括发言。
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具有研究性和开放性的讨论题,以四人学习组为单位,由组长组织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然后在课堂上概括性发言。
如上苏教版初二上册《草》一文,教师提出:“彭德怀为什么含着眼泪杀死自己无言的战友——马?先前为什么没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这样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交给学生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供了学生“说话”的机会。
第二,自由组合,代表发言。
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讨论题。
由座位靠近的几个同学自由组合,一起讨论,然后推举一个或几个代表在课堂上与其他组同学展开辩论。
如《最后一课》教学中,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学生的意见分成三类:有的认为是小弗郎士,有的认为是韩麦尔先生,有的认为这两个人物都是主人公。
根据不同的观点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在课堂上交流,大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激起了课堂的辩论,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
第三,各自思考,抢先发言。
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最大的心理障碍就是害羞,要消除一些学生害羞心理,就得时常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和谐的畅所欲言的热烈氛围。
学生置身于发言踊跃的氛围中,即使胆小害羞的,也会不知不觉放胆开口说话的。
当我新接一个班,上第一篇课文《为你打开一扇门》,由于师生之间比较陌生,学生不敢举手,不愿回答。
于是在第二课时,我安排了一轮抢答比赛。
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一些抢答题,学生独立思考,看谁回答得既快又正确。
积分最高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发了,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师生的距离缩短了,提高了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3、演讲。
这是在大庭广众场合宣传自己的意见、主张的一种交际方式。
他是一个人口才的直接展示,能直接反映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
训练中我坚持课前演讲。
每节语文课的课前安排5分钟时间,让一位同学走上讲台,脱离讲稿说话,按照座位顺序循环往复进行,根据演讲效果即时讲评,即时亮分并记入成绩册。
该项训练由易到难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既定话题演讲。
老师先给一个话题,让学生做一下心理准备,写作准备。
次日在语文课前作口头演讲。
这一阶段让学生明确演讲的形象要求——人要站直,目视同学,面带表情,不能有多余的行为动作;同时表达上要做到语流连贯,消灭口头禅。
既定话题的演讲,话题选择要精心细致,既要具有趣味性,又要涉及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让学生有话可说。
如:《自我介绍》、《你喜欢交怎么样的朋友》、《别人取你绰号怎么办》、《你喜欢怎样过生日》、《一“网”情深》等。
学生初次上台演讲,面对全班同学,心理紧张发怵:满面通红甚至脸色煞白;开口说话结结巴巴;有的把事先心里准备好的语言全都忘了,说上一两句,话头就卡住了。
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帮助学生调整好情绪,安慰学生坚持演讲完话题。
第二,自由选题演讲。
老师不规定具体的题目,但有内容范围。
要求学生自由选择。
如:口头发布新闻消息,讲述简短的笑话故事,赏析名言警句,就当前时势发表观点等。
学生能扣住要求选择内容,讲究说话艺术。
这一阶段不仅要想着自己讲演的内容,保证讲演流畅不断续,还要逐渐转移部分注意力,观察听众反应,及时调整内容,做到“目中有人”。
第三,应变话题演讲。
生活中的语言交流都有随意性,机缘性,人们谈话往往是海阔天空,变化多样,无所不谈。
因此,说话能力的素质提高关键是培养学生应变话题的表达能力。
具体做法是教师拟好的一些演讲题目,学生随意抽取,准备一分钟后进行即兴演讲。
(二)紧扣课本,进行有序训练。
紧扣教材进行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按照学生阶段训练的难易要求设计训练方式。
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避免大脑的单调刺激所造成的抑制状态,符合初中生活泼好动、求新求异的心理要求,使学生说话训练充满新鲜感、求知欲。
1、按“口语交际”内容训练。
苏教版对初中各个年级不同阶段都安排了“口语交际”内容,有对说话能力训练的要求,训练形式的介绍,具体练习的设计等。
教师应将这些训练列入自己的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各册教材提供的内容,有目的、有步骤训练,既方便、又有层次性、针对性。
2、复述。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转述课文内容,包含对内容的筛选、概括、归纳等方面的要求。
复述的形式有:①详细复述。
比较具体地复述课文内容。
如《桃花源记》一文,让学生按故事发生发展的情节复述。
这样,不但促进学生记忆,还提高了学生系统、连贯的说话能力。
②概括复述。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详略安排有重点地进行复述。
如《画山绣水》一文,让学生概述几个故事,要求学生学会抓主要语句信息来复述。
这就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重新组织语句的能力。
③创造性叙述。
学生在复述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和联想,发表个人的观点。
如《曹刿论战》第二段“战争过程”部分,课文简语带过,我要求学生用描述性语言说出战场上军旗蔽日、人喊马嘶、刀光剑影的情景,创造性复述齐鲁长勺之战的战争经过。
(三)联系生活,进行拓展训练。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它必须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通过有趣灵活的活动课,增长知识,提高听说和交际能力。
语文的活动课设计集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是课堂教学形式的延伸,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尤其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是语文教改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1、竞赛式:往往采用“四人学习组→大组→全班”的自下而上的竞赛形式,既紧张又热烈。
如散文、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绕口令比赛交际用语比赛,班干部竞选等,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施展口语才能的“小天地”,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说话,培养他们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讲故事是学生喜爱的一种说话训练方式。
要求学生以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动人的表情,有头有尾地叙述故事情节,描绘人物的言行,揭示人物心理变化,从而提高“说话”的感染力。
这类活动能促使学生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利于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和动机。
2、模拟式:创设各种生活场景,让学生进行特定的活动。
如“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等,学生能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
也可以模仿电视上的专题节目形式进行语文活动,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
如《面对面》、《艺术人生》、《超级访问》。
有一次参观周恩来纪念馆故居后,让学生像模像样的介绍绝不亚于专职导游。
于是我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展现实景、让学生也来充当导游,这样参与的同学更多。
这样既让他们体会了做导游的欣喜,也创造性的提高了他们的说话水平。
(四)口头作文,进行强化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