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韶关市乐昌梅花镇大坪古村旅游调查报告课题组: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团委实践部指导老师:调查时间:摘要:古村落旅游资源具有艺术、教育、经济、历史文化、旅游的多种社会功能,集建筑、雕塑、绘画、民俗文化于一体,是有着诸多价值属性的综合体,属于复合型基本类型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地调查与走访本村村民的形式了解与考证韶关乐昌梅花镇大坪古村的独特建筑特色及文化底蕴及该村的旅游发展现状,展开调查,为该村景区能够更好更有方向性的开发。
关键词:大坪古村;评价;旅游开发前言:一、研究背景:(1)、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仅仅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旅游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和新世纪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2)、古村落旅游资源具有艺术、教育、经济、历史文化、旅游的多种社会功能,集建筑、雕塑、绘画、民俗文化于一体,是有着诸多价值属性的综合体,属于复合型基本类型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韶关乐昌梅花镇的大坪古村地处湘粤交界处,四面环山,中为盆地。
是广东省的革命老区之一。
旅游资源丰富,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森林覆盖率高,风景秀美,人文气息也同样浓厚,现存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约1万平方米。
但因当地经济发展及政策原因,没有很好地发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通过实地调查与走访本村村民的形式来了解与考证大坪古村的民风民俗特色以及其独特的建筑特色的文化内涵,和该村的旅游发展现状,由于景区开发不到位,互动性不强,商务配套,如酒店、宾馆配套不完善,难以适应现代旅游业注重的游客体验、商务接待、休闲度假、修学等的需要,景区旅游运作困难重重,因此为促进景区的旅游发展展开调查,从而使该景区能够更好更有方向的开发以赢得游客的关注与赞扬。
三、调研时间:四、调研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和文献资料法。
其中调查分三部分:(1)、到大坪古村当地进行实地调查、体验(2)、到当地的村民住处进行问卷采访(3)、采访非本地、本村人口,并填写问卷,了解其知名度及外界对其的了解。
正文:经过组内分工,分别进行了对本村人、非本村人分发调查问卷并进行访谈、实地调查三项活动。
其中,分发调查问卷共分发100张,真正访问88人,本村人及非本村人分别占55%、45%;实地调查过程中分别对当地的区位环境、气候环境、民俗文化、建筑风格、历史等进行调查。
第一部分:实地考察在当地的村委的带领下,我们对大坪古村分别就区位环境、风土人情、建筑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区位环境梅花镇大坪村地处湘粤交界处,四面环山,中为盆地。
据广乐高速梅花镇北站约12公里,是广东省的革命老区村庄之一。
全村辖区2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986户,4563人。
总面积4.8万亩,其中耕地0.24万亩、林地3.43万亩。
村民以种植水稻、蔬菜、茶叶、黄烟、经济林和外出“珠三角”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
大坪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森林覆盖面广,风景优美,附近有帽峰山、仙人岩、青莲山、万金古城、金鸡岭等旅游景点。
已有露天温泉两处,硫磺等矿产资源丰富。
二、风土民情梅花大坪杨家寨依山傍、四面环山,地理位置独特。
村背有两座山约350多米高,像两支笔一样,所以也叫“笔山村”。
“笔山村”历史文化悠久,有着独特的古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
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生态良好。
村的周边有天然蜈蚣下山景区,和海拔1600多米的“帽峰仙堂”,最高点可观看整个乐昌城区,有天然湖龙塘,面积100多亩。
离村约0.5公里处还有天然温泉,泉水清澈见底,富有硫磺等矿物质。
有和乌龟形状一样的“灵龟庵”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人前来参拜。
大坪村是客家人,热情好客,烹煮的特色小吃和美味佳肴远近闻名,梅花猪做的卤肉和扣肉、油炸花生豆腐、笋干让豆腐、子酱辣椒辣子鸡等特色菜让人垂涎欲滴。
当地民情风俗气息非常浓厚,每年初成年终都要玩翻打蘸做斋,斩杀以保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村民以信佛为主,逢年过节都会到周边的神坛沙庙去参拜,以报平安。
三、建筑风格梅花大坪杨家寨古村落历史悠久,山水秀美,民风古朴,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大量的明清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无论是祠堂或民居,还是书院、私塾、书屋等都雕龙画栋,建造精美。
其做工十分精细、布局齐整,村中房屋建筑采用青砖黛瓦,飞檐起翘,檐下有书画装饰。
纵观大坪杨家寨古村落建筑群,它的建筑有一定讲究,一般都是依山傍水而建,环境都比较依仗优雅,符合枕山环水,面屏或背水,面街人家的阳宅选择模式。
其座位、朝向、布局的选择基本按照“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要求,以旺人丁、出人才、旺财源的三条标准来选址构建,符合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要求。
四、历史大坪村又称杨家寨,,有560年的历史,据《杨氏族谱》记载:始祖建华公生于明洪武二十一年,为杨姓第八十四世祖生有杨渊、杨浚、杨清、杨润4个儿子。
康熙年间,杨家寨发展到三大房、九大家,其祠堂堂号称“光裕堂”,从德华公知今600多年,杨家寨成为“梅辽四地”最大的村庄。
上世纪30年代,杨子达、杨高林等中共党员在杨家寨开展地下革命斗争,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军余部住进村里,并召开军事会议,在这次暴动中杨家寨村民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付出了惨重的牺牲。
1931年,邓小平等人率红七军从广西转移到梅花,发动了“梅花战役”,杨家寨村民不但给部队供应粮食还救助伤员,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解放以来,杨家寨人们克服重重困难,团结一心,自力更生,不断改善着生活,成为梅辽四地较为出名的村庄。
第二部分:发放问卷、进行走访一、内部情况:(1)、大坪古村年龄分布:由图可知,村内的青壮年较少,多为40岁以上中老年人及幼儿,据了解,村内大多数青壮年因村内发展少外出工作,留下父母及孩童留于村内,村内学历普遍较低,村内缺少新鲜的推动力,缺乏富有活力的提议者。
(2)、本村居民对当地的历史文化了解:本村人对于当地的文化历史文化了解程度普遍较低,只有几位岁数较大的老人及老师对当地的文化历史较为了解,而且不具备系统性,这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游客的互动性,在历史文化感受上大打折扣。
二、外部情况:非本村人对大坪古村的知道程度:采访及发放调查问卷过程中,韶关梅花镇本地的居民大多知道大坪古村,但是真正了解的不多,基本处于听说过的程度。
随着地域的距离越来越远,大坪古村的知名度也随之递减,虽然属正常现象,但是在现代传媒发达的时代,有多种宣传方式可以利用以加大知名度。
三、开发意向了解:(1)、应开发重点: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氛围浓厚,外加国家大力推动红色文化的发展,当地的村委包括居民都认为应将革命文化作为开发重点。
并且当地已有一系列初步成型的革命文化景点,相对于革命文化,其他,特别是自然环境及民俗风情这一块发展较为落后。
但对于非本村人来说,非本村人对当地的民俗风情及古建筑文化比较感兴趣,认为这些都是当地具有的独特点,应在基础设施和政策上给予重视。
(2)、开发先决条件:本村居民普遍反映通向村里的道路难走,村里交通不方便,没有车辆行驶的道路,没有停车场,整体村落布局不适合发展旅游业,整个村落的布局无法腾出空间进驻酒店旅游。
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
而外地人前往旅游区对交通、思想观念、吃住问题大致都比较看重,但是交通的好坏是决定去的频率次数的重要原因,而村民的思想观念及餐馆住宿问题则决定了良好的游客体验,故仍非常看重。
(3)、开发需解决的问题由调查可知,当地居民对政府的投入力度及开发机制存在着疑惑,认为政府应加大力度在交通的修复及开发机制建设上。
据村民了解,当地居民对本村招商引资情况不清楚,经与村委会了解,正在招商引资,但政府资金难以下达。
与本村人相似,非本村的游客也认为旅游的发展与政府的投入力度相关,招商引资是政策问题,仍是非常重要。
小结:通过这一系列的采访和调查问卷的发放,能够初步了解到,大坪古村居住人口平均年龄,文化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古村的原始风味,但在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交通建设存在缺陷,旅馆、餐厅等旅游设施缺乏,景区整体规划急需完善,政府投入力度也应相应加强,积极采取招商引资等有效措施。
第三部分:评价与问题的发现:(一)、自身特点评价大坪村有着五百多年的历史“古居民”“古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同时也是客家居民典型的居住地,建筑群庞大宏伟,建筑特点南北融合,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外加其浓厚的红色革命文化,是爱国主义培养的优良资源。
(二)、环境容量评价就目前的容客量,仅能容下不到六百人,景区规划较不成功,有大量闲置地及荒弃房屋,景区内没有餐馆、旅馆,景区急需扩建,同时村子里没有修建大型的停车场。
一年四季都可以接纳游客,无季节性,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不足之处。
(三)、开发利用综合条件评价1.大坪村所处地理位置为湘粤交界处,距广乐高速北站较近,交通较为方便,但是因前期的施工,导致直通大坪村的道路严重破坏,至今仍未修缮,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旅游业发展。
2.由于开发较晚,商业气息未进入该村,因此周围的生态环境非常好,给人的感觉是实实在在当地古色古香,闲适悠闲慢生活。
3.该景区大多为老人儿童,大多对当地的文化不太系统化,旅客与当地居民互动性不强,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体验难以保障。
4.大坪村的旅游发展没有系统化,景区内连最基本的基础设施都不齐全,同时也没有进行营销,没有更大的投资与经营,虽然已有发展目标以及规划,并且也准备与相关旅游公司进行合作,但是迟迟未实施。
第四部分:大坪古村开发设想:(一)、开发内容:就目前的旅游趋势来看,文化旅游将会是一个旅游热点,但由于古村落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必须加强古村落的旅游开发研究。
在开发过程中,必须注重充分挖掘传统古村落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游人欣赏传统居民建筑、感受田园气息,领略其特有的魅力,使游客充分感受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具体内容有:1.与居民有关的历史知识,游客可以通过了解居民的历史来弄清楚该居民特有形状、结构的原因,这些内容都可以帮助游人更好的欣赏民居。
2.与民居有关的地理知识,游客可以通过了解有关民居或民居聚落的地理知识来深层次地了解民居。
3.民居的建筑方面的知识,如民居结构、内部的布置、摆设、选材、当地的营造技术与周围环境的联系等。
4.与民居有关的民俗,包括当地的服饰、发式、各项生活习惯与风俗、风土人情等5.文学艺术,与传统民居有关的诗画、对联、传说等和欣赏雕刻艺术、民间工艺、民间音乐等。
6.景观,当地的自然风光,民居与周围环境组合而成的田园风情。
(二)、开发目标:1.保护古村落的历史遗存,增强当地人的文化自豪感,为不同地区和文化提供理解和交流的机会,向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