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气站、集输管线运营的管道天然气安全管理办法1范围
为规范集气站、集输管线运营的管道天然气施工作业现场,有效杜绝天然气安全事故的发生,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明确了天然气气体的理化特性、健康危害、安全技术措施及应急关键措施等相关管理内容。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机关及各集气站、集输管线作业现场。
2术语和简略语
2.1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还含有少量乙烷、丁烷、戊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等。
2.2爆炸极限: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氧气)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形成预混气,遇着火源才会发生
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或爆炸浓度极限。
天然气的爆
炸极限是5%-15%。
2.3窒息性气体:使空气中氧的浓度下降,危害人体呼吸的气体。
3职责
质量安全环保处是本办法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文件的制修订工作。
两级安全、工程技术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4管理内容
4.1理化性质
天然气中的最主要的成分是甲烷(化学分子式CH4),并含有少量乙烷、丁烷、戊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等。
无硫化氢时天
然气为无色、无臭、易燃、易爆气体,常温、常压下,甲烷的密度
相当于空气的55%(甲烷密度/空气密度=0.55),极易挥发,易燃易爆,爆炸极限为5%-15%。
当天然气不完全燃烧时产生一氧化碳。
4.2危害
4.2.1侵入途径:吸入。
4.2.2健康危害: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
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济失调。
若不及
时远离,可致窒息死亡。
皮肤接触液化的甲烷,可致冻伤。
4.2.3当空气中天然气浓度达到5%~15%时,遇明火(包括金属撞击、电器启动产生的电火花),会发生爆炸着火。
4.3安全技术措施
4.3.5人员进入集气站前必须穿戴好齐全有效的防静电劳动保护用品,并且完全释放人体静电,且要求任何人员不得在集气站内穿脱劳
保。
4.3.6外来人员进入集气站要执行门禁管理,并由站值班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检查外来人员是否具有入站条件。
4.3.8天然气井场、集气站及天然气放空作业点50m内严禁烟火和接打手机。
4.3.9任何车辆不得进入井场和集气站内。
因生产需要进入天然气生产现场时,车辆必须安装防火帽。
a)集气站应在醒目地方悬挂防毒、防火、防爆等安全警示标志和防护用品存放标识;
b)集气站进站管汇区、分离器区、自用气区、污水罐区、外输区、压缩机、发电机房、食堂操作间、壁挂炉间应安装固定式可燃气体报警仪;每个集气站配备便携式可燃气体报警仪、氧气报警仪、硫化氢报警仪各两台;所有气体报警仪每年检测一次且合格,否则更换;集气站内制高点设风向标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