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阅读教学方法改革——以二年级为例【摘要】《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试行)》已推行了两年了。
这两年来,随着新课标课程改革的深入和《评价标准》的推进,教学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片面到辨证,从错误到正确,做法也随之而有所改变。
小学阅读教学方法改变来源于教学的实际,来源于学生的实际。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前言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的学习状况及精神状况,由稚嫩的幼儿变成了初涉世事的小学生了,与刚入学时相比,二年级的学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作为教材的选文因学生的成长而有所变化,在内涵和语言上渐趋深奥。
我想,教学要求也应该水涨船高,初始阶段重在培养阅读的习惯,二年级就应该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从激发阅读的兴趣,授以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逐渐引导学生去细细地品味语言,主动地运用语言。
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体现特性,引导主动探究(一)抓住感性而丰富的语言,引导学生体察人文情怀如果说语言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感动人的艺术,那么语文就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被选进教材的文章都包含着浓郁的感情色彩。
新的语文教材中,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很多,而且更能打动学生的心,如《风娃娃》、《称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假如》等。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课文之中,与作者,与许多饱满的人物形象沟通、交流,体察人文情怀,接受情感的熏陶、感染。
如《从现在开始》一课可采用模拟体现,来实现感情迁移。
课文中有一个片断,轮到袋鼠上任了,让学生跳着走路一分钟。
低年级的孩子就很喜欢跳,一下课就蹦来跳去的,在他们的世界里,感觉跳着走路是很好玩的。
结果孩子们都累坏了,跳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让他们说说自己跳完的感受,这样真正体会到了“袋鼠直摇头”的语境。
(二)展现具体而直观的形象,引导学生体验阅读乐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游戏。
画画、唱歌、表演都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形式。
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角色往往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语言和行动。
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到“学生”的固定角色,常常使学生陷入“被接受”、“被教育”的传统模式和消极状态中,必然影响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地,有创意的活动。
《从现在开始》课堂教学中,课前每位学生在胸前贴上自己喜爱的动物的彩色图片,教师胸前贴上了“狮子王”图片。
狮子王退位,代表动物的学生竞争当“百兽之王”,以不同语气上台发表上任宣言。
师生共同参与角色转换,教师转换成“狮子大王”角色,学生转换成自己喜爱的动物王国里多种动物角色,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与教材间的距离。
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能点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激发学生自主交流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
教师关注全体学生,鼓励每位学生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
角色转换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使学生在情感驱动下,积极投入自己的体验,获得独有创意的感受。
如“议论纷纷,叫苦连天”是本课重点词语,光靠教师讲解,就显得枯燥无味。
教师巧妙地融词义理解和情感体验于一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词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
这样看来,角色转换完全可以让低年级语文课堂充满人文魅力。
《评价标准》二年级朗读方面要求:能尝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努力读出感情。
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多用这种方式教学,如模仿课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课文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词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表演《酸的和甜的》、《称赞》、《纸船和风筝》和《从现在开始》等课文,“神气十足”、“郑重”、“迫不及待”这样的词语,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揣摩出角色,表演出相应的神态和动作,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能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常常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教学的乐趣。
二、强化朗读,指导语言感悟(一)以读激疑,着重整体把握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什么叫学习的全过程呢?我们在阅读一篇新的文章的时候,不是一开始就能全部能读懂的,会遇到一些疑惑,而且这些疑惑是自己产生的,并不是什么人给我们的。
在读第二遍时,可能一下子弄懂了一些,有些确实弄不明白的。
查字典,翻资料,再读一遍就弄懂了。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学习的全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以往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自己设计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人为地割裂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教师所引导学生经历的过程,是被动的、不完整的、残缺的学习过程。
如何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阅读形式去充分地阅读,通过自读,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试着解决自己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落实各课时读的要求,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过程中把握到课文的整体。
低年级的阅读课一般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在读的要求达到后,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并试着提出一些问题。
第二课时,抓住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多读关键词句来弄清这些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这是在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理解基础上的对课文的一次整体把握。
第三课时重点是背诵或复述,并注意读写结合,迁移运用,丰富自己的表达。
然后再质疑,这时的质疑,可以说是对所学内容质疑,也可以对不是学习目标那部分内容的质疑,鼓励学生努力解决问题,把解疑延伸到课外。
当然,每课时的教学安排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作灵活的变动。
(二)读中点拨,以语感培养为重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不是教师仅仅让学生大量、充分、多种形式的读就能完成的,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过程中,还是要给予相应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入情入境,以帮助学生确实提高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如何引导和点拨呢?1、创设情境《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之首,明显是需要我们着重关注的阅读目标。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就是要激活学生与课文有关的已有生活经验,使读书成为一种需要,使学生在迫不及待的心态下进入阅读,为语感培养奠定良好而积极的心理基础。
创设情境,对于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主要体现在阅读的导入过程,用简洁生动的导语,或借助挂图、实物、音像手段等把学生引入课题情境,而不是枯燥呆板地提出指令性的行为要求,以及表面上看谁的声音大、表现好,这样无疑是为别人强迫自己读书。
2、借助语境《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能“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这样的了解词句的方法是最科学、最合理的。
例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中“更”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理解豌豆方法的好,为学生铺路架桥,让他们自主发现并理解“更”字的妙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巧用设问,引质疑问难(一)精心准备设问的样本《评价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尝试用提问的方法理解课文。
自主学习时,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去读书这的种方法,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难道教师一提问学生就要像计算机一样进行程序式分析?在我看来,必要时教师的设疑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少而精,要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确实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价值。
同时,教师的设问,还应该成为学生质疑问难的好样本。
(二)开源引水的设问新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强调活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我是什么》一课教学中,既要依托于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师提出一些关键问题:“我”会变成什么?如果你是它,你最想变成什么呢?为什么?教师这样的设问,除了引导学生喜爱上“云、雨、雪、霜……”外,更有开源引水之功,让学生在教师设问的启发下萌发出更多的小问题:如“漂浮”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红袍?雨是怎么来的?……整堂课以生生的自问自答为主,教师的点拨和指导,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融入文本,由感而想,由悟而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教师也真正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三)层次分明的设问反思一下小学的课堂教学,为什么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天到晚就喜欢问问题,而到了小学就不问了,是它思维能力下降了,还是课堂上没有给他机会,给他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是我们家长、教师的错,嫌他烦了,不让他问了。
有的教师会想:引导学生质疑费时费力,还不如精心设计几个问题来组织教学,这样,既省时又轻松,自己也能掌控局面。
但是这样做就等于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心,如果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这样那什么来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是一句空话。
层次分明的设问,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问难的习惯,可以强化和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进度来设问,指导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相应的问题。
1、培养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鼓励学生课前质疑。
低年级学生进行预习,教师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划划生字词,标标小节号就可以了。
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可以试着提出自己的问题。
但因他们会写的字有限,也容易忘事,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符号,用他们喜爱的彩色笔让在书上标一标,划一划。
例如:“~~~”“?”等等。
2、提供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启发学生课内质疑,自主解疑。
在课内质疑,除了根据课题质疑之外,更主要的是在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的质疑,这时的质疑,就是有的放矢的,也会有一定的质量。
第一课时,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通顺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质疑。
在课内质疑,还可以在学习部分课文内容以后,进行质疑。
例如,教师在教学二年级《有趣的发现》一文时,可以在学习一、二自然段,弄清有趣的发现是什么以后,再引导学生说一说,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会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有趣的现象?为什么我们这里没有这种有趣的现象,而那里却有这种有趣的现象?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书,独立寻找答案。
对这样覆盖内容比较多,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读、想想、圈圈、画画,同座位或四人小组讨论研究。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找出答案,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3、教学内容结束后,引导学生再质疑,努力向课外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光靠读一本书是学不好语文的,就算是低年级——阅读的初级阶段,也要树立起在课外学语文,在社会中学语文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