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思想品德之教学方法
摘要:本文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模式等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讨。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探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已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作为基础学科的政治课,依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上都有了崭新的变化。
下面就从如何贯彻新课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初中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旧的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一般是以教师为中心,站在教师“教”的角度来编写,因此,其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往往导致了教师“照本宣科”而忽视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死记硬背。
殊不知,这不仅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而且扼杀了学生亲近生活,探究生活、感悟生活、提炼生活的能力。
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
”陶先生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校管理的开放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
我们的思品课堂教学虽然不是每节课都让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但是我们可以想方设法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知行搭起一座桥梁。
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放教学内容,加强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的联系,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教材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育的起点,学生的生活是教育的背景,强调在生活中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更新使仅局限于课本内容的教学再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因此,在开放式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开放教学内容,让学生尽可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信息,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解放思想,打破教材的束缚,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扩展或删减,也可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教材上学生都知道的东西,可以把课时缩短,大量增加活动与实践内容,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活动课,强调课堂内容的新颖化。
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最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不断擴大学生的视野,不断用新知识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同时,课堂内容要向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开放,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效性。
如八年级《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节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去开放教学内容,并且要努力做到课内向课外的扩展和延伸,使课内外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教学内容的开放,加强了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空间,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中,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后等生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
三、注重构建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教学课堂
(1)语言表达要生动幽默。
教师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
(2)理论分析可借助例证名言。
有利于加深对理性概念的理解和扩展。
(3)教学手段应多样化。
用多媒体教学、看图解意、图表分析、实物实验、小品表演等方法等等,显得丰富而不单调。
四、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校习惯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
分组活动揭示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进行教学,层层展开。
让学生结合生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掌握运用,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开放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效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手段日益多样化、现代化。
正确地、合理地运用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各种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倡导研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不再以"教"为主线,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需求成为调整活动过程的主要依据。
课堂活动的全程是适时发展变化的。
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公益劳动以及举办展览、壁报、专栏等都属于课外延伸的实践活动。
多媒体具有声、光、色齐备的特点,使课堂变得轻松愉快,"苦学"变"乐学"。
互联网成为学生学校教师之外的又一新教师,学校之外的又一新课堂,许多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电视、互联网来获得,为开放式教学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更多地运用多媒体和网络,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教学课堂,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起和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罗孝友.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初探[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
[2] 李华良.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学方法[J].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