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房车自驾车营地无人区探险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房车自驾车营地无人区探险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房车自驾车营地无人区探险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设单位:****有限公司项目编制日期:二〇一六年十月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概况 (1)1.2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1)1.3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1.4项目效益 (2)1.5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1.6编制依据与范围 (5)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7)2.1项目背景 (7)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3)第三章项目区建设条件及场址选择 (15)3.1项目区建设条件 (15)3.2场址选择 (19)第四章市场分析与预测 (20)4.1国内旅游大势分析 (20)4.2国内自驾游市场分析 (20)4.3国内特种旅游市场分析 (30)4.4项目推广及营销策略 (32)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 (34)5.1设计依据 (34)5.2设计原则 (34)5.3房车自驾车营地建设方案 (35)5.4无人区探险基地建设方案 (40)第六章节能节水措施 (43)6.1节能 (43)6.2节水 (43)第七章环境保护 (45)7.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 (45)7.2施工期环境保护 (46)7.3运营期环境保护 (47)7.4环境容量控制 (48)7.5环保结论 (49)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 (50)8.1劳动安全卫生 (50)8.2消防 (51)第九章项目管理与实施 (52)9.1项目管理 (52)9.2项目监督 (52)9.3项目监理 (53)9.4项目组织机构设置 (54)9.5人力资源配置 (55)9.6项目实施安排 (55)第十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6)10.1投资估算 (56)10.2资金筹措 (58)第十一章招投标 (59)11.1概述 (59)11.2招标组织形式 (59)11.3招标方式 (59)11.4招标基本情况表 (59)第十二章项目效益分析 (61)12.1经济效益 (61)12.2 财务效益分析 (63)12.3 不确定性分析 (64)12.4财务效益分析结论 (67)12.5社会效益分析 (67)第十三章社会风险及对策分析 (68)13.1风险分析 (68)13.2对策分析 (70)第十四章结论与建议 (72)14.1结论 (72)14.2建议 (72)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房车自驾车营地无人区探险基地1.1.2项目建设单位****有限公司1.1.3项目负责人1.1.4项目性质新建1.1.5项目建设地点**省**州**镇**湖周边1.1.6项目建设期限项目建设期2年,即2016年10月~2018年09月。

1.2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为多方位开发**湖旅游资源,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保护并利用项目区自然环境,提升项目区旅游品位,****有限公司根据**州及地方相关规划,计划实施****房车自驾车营地无人区探险基地,该项目总规划用地300.00亩,其中:(1)房车自驾车营地占地60.00亩,包括服务区、营舍区、烧烤区、水上乐园等四大功能区。

主要建设10个房车泊位、停车场、露营帐房50顶、集装箱改造的木屋10幢、超市、酒吧、餐厅、自助洗衣房、沐浴、星级卫生间、水上乐园等建筑设施。

(2)无人区探险基地占地240.00亩,本基地设施设备主要有两架直升机、10辆越野型房车、20辆经改装的越野车、二十辆沙地摩托、10辆全地形车以及户外探险的各种通讯及救援设备等;配备一条标准化越野赛道,及部分营舍构成。

配套给排水、变配电、道路、绿化、消防等辅助工程。

项目建成后,年接待游客人数15—20万人次,促进项目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镇旅游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1.3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3.1投资估算本项目总投资为22000.00万元。

其中:建设投资18562.01万元(工程费用15930.43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265.36万元,预备费用1366.23万元),建设期利息735.00万元,流动资金2702.99万元。

1.3.2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22000.00万元,所需资金计划申请银行贷款15000.00万元,众筹400.00万元,项目建设单位自筹6600.00万元。

1.4项目效益项目计算期内(15年,含2年建设期),预计年新增门票、住宿、餐饮等收入年均8315.38万元,年均利润总额4038.10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达到14.04%,投资利税率20.40%,投资回收期10.67年(含建设期)。

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政策导向,项目建成后,将完善项目区服务功能,全面提升项目区旅游品味,推动**湖周边乃至整个**镇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保护周边自然环境,并有利于**镇的主要景点得到有机的整合,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

1.5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1-1:表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1.6编制依据与范围1.6.1编制依据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正)(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行业标准和条例《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62号);《关于加强和规范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10月26日国家旅游局令第12号);《旅游信息咨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GB/T26354—2010);《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7982—200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滑道设计规范》(GB/T 18878-2008);《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

3、地方相关规划及文件《**省自驾车旅游示范省发展规划》;《**省三大旅游景观廊道建设规划》;《**省自驾车营地建设规划》;《**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统计年鉴》2015。

1.6.2研究范围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对该项目的背景和必要性、建设规模;项目市场风险、前景、社会经济效益情况;建设条件、环境保护方案的可行性;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方案、项目实施进度及建设投资等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分析并提出意见,同时对项目经济状况进行了财务评价分析。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背景休闲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行业。

旅游业社会化程度高、综合性强,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

旅游业的发展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1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及行业准入分析2.1.1.1发展规划分析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教育培训、健康养老、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领域发展。

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入实施旅游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山地旅游等。

(2)《**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持续打造大美**,着力构建“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旅游发展格局,把我省建设成为中华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生态旅游目的地、国家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上黄金旅游目的地,努力建成旅游名省。

到2020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4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亿元。

促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

发展全域化、全季节旅游,推进旅游与民族风情结合,丰富旅游专项活动,促进我省旅游由“旅长游短”向“快进慢游”转变、由观光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

积极发展休闲观光、极限挑战、深度自驾、屋脊探险、影视摄影、乡村游、冬春游、老年旅游以及中藏药健康旅游等旅游产品。

充分依托独特的森林、湿地、荒漠、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湿地旅游等生态型旅游产品。

打造高铁特色旅游线路,开发沿线旅游产品。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推进旅游与农业、工业和文化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旅游业态。

开发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旅游服务产品,推动旅游定制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深化旅游体验。

2、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将以全域旅游的新理念,整合资源,着力构建“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形成以旅游目的地为主体,以点带面、以线连片的旅游发展格局。

紧紧围绕创新驱动、统筹协调、绿色低碳、扩大开放、融合共享五大战略路径,以“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为主题,重点推动产品开发与新亮点培育、要素集成与融合化发展、公共服务与全域化推进、智慧旅游与信息化建设、营销创新与品牌化推广、深化改革与全方位开放、行业监管与软服务管理、人才强旅与高素质队伍建设、乡村旅游与精准化扶贫等九大工程。

“十三五”期间,**省旅游发展的目标为: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3%,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6%。

到2020年末,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300万人次,其中省外游客占60%以上,入境游客突破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30亿元,全省旅游业对GDP贡献率超过10%;旅游业直接从业人数达到16万人,间接从业人数超过80万人,带动13.2万人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致富。

2.1.1.2产业政策分析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2009年,国务院4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大大提升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意见中第八条指出: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

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

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

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

依托国家级文化、自然遗产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

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

有序推进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

第十一条指出: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

旅游开发建设要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