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企业的组织和行为

现代企业的组织和行为

现代企业的组织和行为
第一节 现代企业的组织和法人治理结构

一、企业家和委托——代理关系

(一)企业家

1.只有那些有创新思想并有创新业绩的企业经理才能称得上是企业家

2.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

3.企业家的产生依赖于经营的职业化及与此相适应的经理市场
(二)委托代理关系

1.委托代理关系是现代企业中的一种最重要的经济关系,凡是存在分权和授权的组织,都
是: • 边际收益=总收益增量/总产量增量
会计利润 = 总收益 - 显性成本 经济利润(超额利润) = 总收益 - 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二)企业盈利

1.企业盈利的构成

2.企业盈利的分配

企业盈利的分配,是在国家和企业投资者、企业经营者之间进行的。
我国企业利润分配的程序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企业的利润分配,根据有关规定,一般按下列程序进行:1.缴纳企业所

主要特征是:多法人联合体,拥有多层次结构;集团核心企业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和一定的经
济实力,并在集团中起主导作用;企业集团完全是一种开放性的准企业组织,它在管理上具有不
同于单个企业的特殊性。
中国企业集团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对此应给以高度重视。

消除行政干预,政府主要做好协调工作,企业集团是以资本、技术等纽带来联结的,
4.在企业内部,激励问题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激发经营者和一般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严重动力不足的根本问题,在于国家的目标函数没有建立在 个人目标函数的基础上。
(四)企业的约束机制

1.企业的约束机制是企业在追求目标实现过程中受到各种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牵制或制
约的机制,实际上它是一种反激励机制。它的实质是企业依自我调控,优化行为方式,获取最佳
生产、交换及服务,满足市场需求,并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2.企业经营的内容主要包括为,实现盈利目标;选定目标市场;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销对路 的产品和生产手段;筹措资金和控制风险并根据市场竞争形势确定价格、生产规模、销售方式和宣 传手段等。

3.企业经营区别于管理的根本特征在于必须面对市场,市场是企业运行的外部环境。
的方案的确定、项目的选择、资本筹集和使用、效益的考核、风险的控制,等等。

(二)企业筹资渠道主要有:企业自有资金、银行信贷资金、社会集资、股份制改造、国际租
赁业务、海外股权融资和国家财政投资。其中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方式有着重大作用。
(三)企业提高投资效益的途经

为了保证企业资本投入的合理性,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生产经营与资本经
2.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 固定成本,即成本中不随产出量的变动而变动的部分;
可变成本,即成本中随产出量的变动而变动的部分; 总成本于产出量之比是平均成本; 边际成本是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出量所需要支付的追加成本。
• 3.降低成本的意义
短期成本变动及其关系分析
C
SMC
SAC
F E
AVC
二、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一)法人治理是有关公司的权力安排和利益分配问题,这种权力安排和利益分配合理与否
决定公司绩效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法人治理的主体是以股东为中心的利害相关者。主要的直接利害相关者真正参与公司
治理,有利于公司内部制衡的实现;有利于实现对各自利益的有效保护;有利于公司社会责任的

(二)我国国有企业的体制创新应注意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1.“内部人控制”是指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企业失去了外部所有者
(主要是国家)的监督和约束,致使“内部人”(企业经理和职工)利用职权所掌握的经营权和
部分产权,为谋取私利而控制企业,以致严重侵害外部所有者利益的现象。
2.内部人控制的在我国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一是经理人员与职工联手控制企业,共同损害所有者—国家的利益;二是经理人员独自控制企业, 通过与上级“串谋”或同外商勾结,运用不正当手段或钻国家政策的空子,既损害国家的利益,又 损害职工利益。
会出现委托代理关系。

2.代理问题是指代理人为自身利益而侵害委托人利益。其产生的根源在于所有权与经营权
的分离。具体原因一是委托人与代理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目标;二是由于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
称。

3.代理问题的解决一是要靠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主要是指对经理阶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二是靠企业外的市场制度安排,包括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
营、内涵扩大再生产与外延扩大再生产、生产性投资与非生产性投资、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
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等关系。
四、企业发展战略、企业重组和企业集团

(一)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以未来为基点,为企业生存发展寻求和维持持久竞争优势而做出
的有关全局的重大筹划和策略。其基本特征是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及适应性。
成员企业之间是一种经济关系;规范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
通过股份制改组推进企业集团的发展;国有大型集团公司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1.激励机制是企业激励者和被激励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它是激励者根据自己的目标刺激被
激励者采取某种行为和不采取某种行为的机制。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有激励的主体、对象、目标、
内容及手段等。

2.激励机制的中心问题是激励者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达到激励目标。激励机制的本质
是要解决企业的力问题。
3.市场领域消费者对企业的激励
实现。
(三)法人治理结构

1.法人治理结构是一种制度安排,通过正当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或权力制衡,保证公司
目标的实现,保护利害相关者的利益。

2.法人治理结构主要包括股东大会或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

3.公司治理结构的类型

外部控制型和内部控制型
三、转型期国有企业的体制创新 (一)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二)企业重组是指企业间通过要素的流动转移和资产重新组合,以求实现内部资源配置最
优和效益最大。企业重组无论对企业还是对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企业重组的最有效的形式是企
业并购。
(三)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主要是指以母子公司体制为主,以资产为主要纽带,以生产经营协作和契约合同等
多种形式,与众多企事业单位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

(三)开展资本经营对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体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一)企业经营机制是在基本经济制度既定的前提下,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的内在关系结构、
运行方式和运行规则。

(二)企业的决策机制

1.是指企业在享有充分的法人财产权的情况下,对生产、经营的经济活动作出分析和决断
的机制,它包括决策主体的确立、决策组织和决策方式等。
2.企业决策的中心环节,是决策主体的确立,它是企业能否良性运作的关键条件。
3.股份制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应当是企业董事会。为实现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企业必须 建立完善的决策系统,包括决策的支持系统、咨询系统、评价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等。
(三)企业的激励机制

包括: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行为
一、企业的投入和产出 (一)投入与产出的涵义 (二)经济核算的实质 (三)成本
1.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沉没成本与可回收成本、生产成本与完全 成本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会计成本包括:①固定资产折旧;②原材料、外购半成品、辅料;③燃 料、动力;④工资及按规定提取的奖金、福利;⑤购买劳务支出;⑥其他管理和销售费用;⑦ 利息支出和租金支出。
得税。2.扣除被没收财物损失;违反税法规定支付的滞拿金和罚款。3.弥补企业以前年度的亏损。
• 4.提取盈余公积金。5.向投资者分配利润。6.有些企业的净利润有可能在年度终了时尚未全部分 配完毕,而作为未分配利润,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
三、企业资金的筹集和运用

(一)企业投资行为,是指企业投入资金、发展生产的一系列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投资
效益。

2.风险约束是企业的外部约束,实际上是市场约束。

3.产权约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本所有者以对企业决策者的约束;二是企业最高决策者
对其下属各层决策者(包括普通劳动者)的约束。
4.预算约束是的基本内容是实行自负盈亏的约束。

(五)企业的创新机制

企业的创新机制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过程中将各种经济要素进行新组合的机制。
(二)企业的经营目标

1.企业的经营目标是指在既定的所有制关系下,企业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实体,在其全部
经营活动中所追求的、并在客观上制约着企业行为的目的。它具有整体性、终极性和客观性。

2.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获取尽可能多的盈利。

3.企业盈利综合反映了企业运行中各方面的经济利益,是企业动力体系的集中反映。但在

3.我国“内部人控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产权结构不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市
场机制不完善等。因此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除深化企业改革外,还需要健全市场体系和
完善市场机制方面给予配合。
第二节 企业经营目标和经营机制

一、企业经营的内涵和经营目标

(一)企业经营的内涵

1.企业经营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目标,根据市场需求,运用所能获得的各种资源,通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