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戊戌变法的评课稿

戊戌变法的评课稿

戊戌变法的评课稿篇一:《戊戌变法》说课稿八年级历史《戊戌变法》说课稿一、说教材八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课《戊戌变法》,主要介绍近代中国戊戌变法从准备、变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

教材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

本课与教材上一课《洋务运动》,下一课《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本课就是这条主线上重要环节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内容及初中学生的实际状况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能力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此前康梁虽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

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

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

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

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说教法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新教学法理念,对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导学,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分组活动、创设情景、设疑辩论及创编歌谣等教学方法,同时将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进行整合教学。

八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八年级的学生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一部分教材上编写得较详细的内容,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教学手段上:采用图示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四、说学法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了解变法前中国社会形势和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促进新思想观念的产生,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巧妙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索、组际辩论、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说教学构思(一)导入新课(两个步骤)1.由于学生们总有着崇敬英雄人物的思想。

所以我就导入框中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进行描述,提出问题:“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通过这样的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燃起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望。

2.用提出问题的方法检查小组课前探究的成果:结合所学,说说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前社会形势。

通过问题回答让学生认识到在这种形势下,发生一场以救国图存为目的的维新变法运动,是必然的。

(二)讲授新课让学生通读教材,说出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戊戌变法的序幕、高潮、失败。

将这些内容投影出来,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方式。

对于序幕“公车上书”一目,教材所占篇幅很少,我利用“公车上书”的录像片断和插图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根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

为使讨论能深入进行,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老师则从多方位加以引导。

如让学生从帝国主义侵略方面,从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从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从民族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原因的历史叙述,对运动于19世纪末在中国的兴起进行合理的解释。

公车上书未获成功,但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沉闷的局面,康梁从此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

我通过对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等活动的叙述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公车上书影响的理解。

这种“自主学习法”符合启发式原则,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也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机统一。

对于高潮“百日维新”一目。

我通过和学生共同阅读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对立观点及观看大清新政开始的录像片断,来开始这一目内容。

关于变法法令内容,可制作一个表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使学生了解变法法令虽对封建顽固势力做出了一些让步,带有较多的局限性,但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对立观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

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对这一内容,我采取“千古公论,自有后人评”让学生结合对以上内容的理解加以概括总结,得出结论。

以此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关于变法的失败,我让学生思考分析:戊戌变法为什么那么快归于失败?有人说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杀掉荣禄,戊戌变法就能取得成功。

你认为有可能吗?为什么?谭嗣同留下的千古诗篇:变法期间:《有感一章》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临变之时: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从嗣同始!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刑时候: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思想认识任何政治运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都是不行的。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但这次变法时日虽短,其影响却相当深远。

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

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

(三)课堂小结1.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指导学生用抓住本课关键词的方法,来创编历史歌谣,或者直接用歌谣进行小结。

2.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为本课进行板书设计,可以选取最佳的用展示仪展示,突出本课的基本线索。

3.让学生结合本课所学,概述全文。

(四)课外延伸1.课下讨论:你认为政变发生时,谭嗣同走与不走,何者为宜?2.课后搜集有关资料,写一篇康有为小传。

篇二:初中戊戌变法说课稿《戊戌变法》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课《戊戌变法》,我将从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一部分,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前承《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二、重点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确定依据: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的序幕,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需要在了解变法的主要内容这一基础上掌握。

再者学生只有了解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才能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确定依据:戊戌变法作为地场救亡图存运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

课本对此问题未作阐述,学生只能通过戊戌变法的内容来探讨戊戌变法的意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这一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层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知道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背景;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识到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通过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返顾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教法学法1.教法针对课文内容多、理论性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直接讲授法,辅之以问题教学法法,通过展示图片材料和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并围绕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若干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并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辩论等,激发学生合作交流,增强团队意识。

在教学手段上,我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进行整合,采用图示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2.学法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了解变法前中国社会形势和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促进新思想观念的产生,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巧妙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索、组际辩论、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马关条约》签订场面的图片,提出问题:“《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你会想到该如何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通过回忆19世纪末中国的社会形势、为挽救民族危亡“献计献策”,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