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林防火知识培训材料火灾对森林草原的危害极大,我国是一个多森林火灾的国家,因此,加强森林草原的火灾预防和扑救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一、森林草原火灾概述(一)森林草原防火的重要性森林草原是重要的国有自然资源,是我国国有资产的重要表现形态,它们还是我国国有经济的支柱产业。
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防止森林草原火灾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森林火灾和森林防火的概念森林火灾是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
凡是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烧毁森林资源,造成经济损失,破坏生态环境,或造成人员伤亡的林火称为森林火灾。
森林防火就是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即对森林火灾进行预防和扑救。
目前,世界森林火灾尤为严重,每年发生森林火灾80万次以上,烧毁林地面积约占世界现有森林面积的千分之一,森林火灾被称为当今世界四大灾害之首。
建国以来,我国林牧业管理部门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工作方针,严格执法并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森林草原火灾发生频率有所下降。
1949-1980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49万起,烧毁林业面积3200公顷以上,约占同期造林保存面积的三分之一。
1987年5月,我国大兴安岭林区发生的特大火灾,烧毁林地面积101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70万公顷,烧毁居民住户1万多户,死亡193人,伤226人,直接经济损失达5亿多元,是我国建国以来损失最大的一次森林火灾。
所以森林草原防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应当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扶植。
具体地讲,森林防火实际上是对森林火源全面、科学的管理工作,具体包括:森林火源管理、可燃物管理、防火措施管理、火灾善后管理、火情预报管理、火灾扑救管理、用火计划管理等内容。
(三)森林火灾的分类森林火灾按照受害森林面积和伤亡人数分为一般森林火灾、较大森林火灾、重大森林火灾和特别重大森林火灾:一般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下或者其他林地起火的,或者死亡1人以上3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人以上10人以下的;较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上1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10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特别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1000公顷以上的,或者死亡30人以上的,或者重伤100人以上的。
所谓受害面积是指过火单位面积上成片林被烧毁或烧死株数在30%以上或幼林株数在60%以上的为成灾面积或受害面积。
过火面积是指凡是火焰经过的面积包括成林、幼林及荒山、草地统称过火面积又叫火场面积。
(四)森林的火灾危险性1、森林草原的燃烧要件: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火源即一定的温度,而森林草原燃烧也必须具备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要件,燃烧就会停止。
2、森林草原燃烧的特点:森林草原燃烧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燃烧现象,这个从森林可燃物被点燃到熄灭的整个燃烧过程是一个热量平衡的化学反应过程。
点燃是热量输入,其速度大于热量输出,从而导致燃烧系统温度急剧增高,而熄灭则相反,最后导致燃烧过程终止。
另外,森林可燃物燃烧是开放性燃烧,这种因素与当地的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变化复杂的现象。
3、林火的种类:林火种类不同,给森林草原的损害也不同,了解林火种类,有助于正确估计林火危害及后果,积极有效地组织力量扑灭火灾和利用火烧迹地。
根据火烧部位、火的蔓延速度、林木损害程度,林火可分为地表火、树冠火、地下火三种。
(1)地表火。
从地面开始燃烧并沿地表蔓延,烟为浅灰色。
地表火又分为急进地表火(每小时4-7公里高则达每小时10公里)和稳进地表火(每小时2-3公里,有时慢则达几十米)。
(2)树冠火。
是由地表火遇到强风或遇到针叶幼树群、枯立木或低垂树枝,烧至树冠并延树冠顺风扩展。
也可分为急进树冠火也称狂燃火(火焰跳跃前进,蔓延速度快,每小时8—25公里)和稳进树冠火(火焰全面展开,火前进速度慢,每小时2—4公里,顺风每小时5—8公里)两种。
(3)地下火。
是在地下泥炭层或其它有机物质中燃烧,火焰可从地的裂缝中冒出。
白天不易看到火苗。
(五)影响森林草原火灾的重要因素1、降水量。
降水量能直接影响可燃物的湿度变化,雨水可以使森林杂草、地被物失去燃烧性。
一般月降水量>100mm时一般不会发生森林火灾。
2、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是指大气中水蒸汽饱和程度的百分比。
空气完全饱和相对湿度为百分之百,会形成雨、露、雾等。
相对湿度低、可燃物质中水分蒸发快,森林火灾可能性就大,反之则小。
相对湿度是预报森林草原火灾的重要指标,当相对湿度>75%以上时,不会发生森林火灾,在55%-75%时,可能发生火灾,55%以内时,可能发生大火灾,10%-30%时,有可能发生特大火灾。
3、温度。
温度升高会明显降低相对湿度,促使可燃物干燥,提高可燃物本身的温度,容易导致火灾。
相反气温低,可降低森林草原的温度,减少森林火灾的可能性。
但温度也是与其它因素一起影响森林草原的,据有关资料统计,月平均温度在-10度时,一般不发生森林火灾,-10-0度时可能发生森林火灾,0-10度时发生森林火灾次数最多,11度-15度时,次数逐渐减少。
20度以上时一般不发生森林火灾。
4、风。
风不仅能加速水份蒸发,促使地被物干燥,提高可燃物的燃烧性,还能降低林内外相对湿度,提高火险等级。
5、地形。
地形影响植物分布和形态,不仅影响山火发生发展,而且影响山火的传播湿度和火灾强度。
地形是扑火的一个重要因素。
6、气压。
气压的变化与气温、相对湿度和降水等气象因素有相关性,高气压反应能形成晴朗天气,气温高、相对湿度小,空气干燥。
这种情况下易发生森林火灾。
低气压反应能形成云雾和降水天气,不易发生或很少发生森林火灾。
7、天气形势。
我国南方各省,主要受太平洋副高压、西南暖湿气流、西北寒流影响。
当受太平洋副高压影响时,多形成高温多云和台风天气,此时植物生长旺盛,气候湿润,植物含水量多。
一般不发生或很少发生森林火灾。
在受到西南暖流控制时,多形成低温阴雨的天气,一般也不易发生森林火灾,只有受到西北寒流控制时,多形成低温、干燥、大风的气候,这时植物也处于停止或停滞生长期,易发生森林火灾,此时正是南方的冬季和春季。
二、林火预测预报|(一)林火预测预报的种类。
林火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的重要措施,也是进行营林用火和森林火灾探测和扑救的依据。
林火预测预报一般分为三种即:火险天气预报、林火发生预报和林火行为预报。
1、火险天气预报,仅预报天气条件能否引起火灾的可能性,它不包括火源在内。
2、火灾发生预报,这种预报综合考虑气象条件的变化、可燃物干湿程度变化和森林可燃物类型特点以及火源出现的危险等预测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其中包括雷击发生火灾的可能性。
3、林火行为预报,在发生火灾预报的基础上,预报火灾发生后,林火蔓延速度、能量释放、火强度等。
(二)林火预测预报方法。
林火预测预报主要有三种即:燃烧地被物法、综合指标法、风速补正综合指标法。
这里简单介绍综合指标法。
根据下表就可以知道火险等级森林火险天气等级综合指标Ⅰ级没有危险<300Ⅱ级很少有危险301—500Ⅲ级中级危险501—1000Ⅳ级高度危险1001—4000Ⅴ级极度危险>4000三、森林火灾的预防实行积极的森林火灾预防是减少和控制森林火灾发生的有效途径,同时火灾预防又是一项社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主要通过行政的、法律的、技术的手段来实施,具体应从宣传教育、火源管理、完善制度等和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四个方面做起。
(一)火源的种类及管理火源的种类:火源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天然火源和人为火源。
天然火源是一种难以控制的自然现象。
主要有:雷击、泥炭发酵自燃、滚石火花、地被物发酵积燃自燃等。
人为火源又分为生产性火源和非生产性火源。
生产性火源是指烧垦、烧灰积肥、烧田边地角、火烧牧场、烧炭、机动车喷火、火烧防火线等。
非生产性火源是指吸烟、迷信烧纸、烤火、驱蚊等。
火源的管理:加强对火源的管理是防止森林火灾最有效的办法。
一要认清特点。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为火源明显增多。
开垦耕地、开发水田烧荒,人们从事副业生产、旅游、狩猎野炊等;野外吸烟,上坟烧纸等屡禁不止;故意纵火也值得引起警惕。
二要落实责任。
采用签订责任状、防火公约、树立责任标牌等形式,把火源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人头、地块。
一般采用领导包片、单位包块、护林员包点,加强火源管理的责任心,严格检查,杜绝一切火种入林,消除火灾隐患。
三要抓住重点。
进一步完善火源管理制度,有针对性地强化火源管理力度。
火源管理的重点时期是防火戒严期、节假日,火源管理的重点部位是高火险地域、旅游景点、保护区、区域分界线。
火源管理的重点人员是进入林区的外来人员、小孩和痴呆人员。
四要齐抓共管。
火源管理是社会性、群众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齐抓共管,群防群治。
各有关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抓好以火源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各项防火措施的落实。
在发挥专业人员、专业队伍作用的同时,发动群众实行联防联包,自觉做到“上山不点火,野外不吸烟”。
(二)开展护林防火宣传教育。
森林防火社会性、群众性强,仅有少数人知道、少数人去做是不行的。
大力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是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宣传教育的目的是不断强化全民的森林防火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各级领导做好森林防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责任感,使森林防火工作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
森林防火宣传教育要从实际出发,以野外火源管理为中心,紧密结合各项森林防火工作进行。
主要内容:一是森林火灾的危害性;二是介绍预防和扑灭林火的基本知识;三是森林防火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党和国家关于森林防火的方针、政策法律;各地有关森林防火的法规;四是森林防火的先进典型和火灾肇事的典型案例。
森林防火的宣传教育形式要多种多样,要做到经常、广泛深入,被群众喜闻乐见。
政府发布森林防火命令、指示,领导讲话、文章,具有权威性;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单位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具有及时性;印刷森林防火宣传单宣传手册,举行森林防火知识竞赛,开展森林防火宣传一条街、宣传月、宣传周活动,具有群众性;进入森林防火紧要期,悬挂森林火险等级旗和防火警示旗,对旅游进山人员宣传,具有针对性。
(三)建立完善的制度。
《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的实施,使森林防火进入了法制化轨道。
《森林防火条例》第五条规定,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因此,在采取多种手段强化强化林区群众防火意识的同时,必须建立一系列完善的森林防火规章制度,如:行政责任制、系统单位责任制、分片包干责任制、生产责任制、入山、入林管理制度以及在林区订立村规民约和护林防火公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