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钱币简介(五)

中国古代钱币简介(五)

中国古代钱币简介(五)
中国的钱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钱币文化。

先秦时期的钱币,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钱币制度,在不同地区使用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环钱等。

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钱币以环钱为主要形制,一直持续到清代。

北宋时,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到了明代,白银则成了中国最主要的流通钱币。

隋唐五代十国钱币
1、隋朝钱币
公元581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国号隋。

隋朝的建立,使中国混乱的钱币趋向于统一。

隋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确保社会安定,促进生产力发展,在政治、经济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

铸行统一钱币即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

隋朝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清除了北齐、北周和梁、陈货币的弊端,并实行通货紧缩的政策,建立稳定的货币形制。

隋文帝开皇三年(癸卯,583)铸行了一种合乎标准的五铢钱,称作开皇五铢,又叫置样五铢。

钱币的文字是篆书,外郭较宽于内郭,唯五字左侧多一竖划,直径2.4CM,重3克上下。

隋朝的法定制钱一千文重四斤二两,隋文帝下令禁止以前的钱币和私人
铸造的钱币在国内流通。

此外隋币还有隋铸五铢大样、隋铸五铢小平、五铢异品小平、五五铢铢传形复式、五铢小平直读、五铢铁质四出、五铢小平传形、五铢小平普品等。

【隋文帝五铢钱】
【隋文帝开皇五铢】
2、唐朝钱币
唐代沿袭南北朝以來的传统,绢帛作为法定货币与铜钱并行。

由于流通中的铜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民间普遍使用绢帛,其数量比铜钱还要多些。

唐代前期处于繁荣阶段,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辉煌灿烂。

钱币文化,作为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征显著,高度发展,成绩突出。

唐初沿用隋五铢钱和其他古钱。

髙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罢五铢钱,行用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钱是一种新的钱币体制,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钱币发展史上标志着五铢钱制的结束,通宝钱制的开始。

通宝钱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形制,而在于钱名,也即钱币上的文字。

钱文内容由“开元”与“通宝”两部分构成,前者昭示
开始新纪元,后者表示通行宝货。

自此以后,方孔圆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某某(多为铸币年号或国号)通宝、元宝、重宝等。

开元通宝是唐朝三百年的主要铸币,另外唐朝还铸有乾封重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咸通玄宝及史思明所铸顺天元宝、得壹元宝等。

这种钱文结构模式成为后来各代方孔圆钱的标准,自此以前的纪值纪重钱币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而兴的宝文币制在中国一直流通至民国初期,长达一千三百余年。

唐代沿袭南北朝以來的传统,绢帛作为法定货币与铜钱并行。

【唐朝·开元通宝】
【唐朝·乾元重宝】
【唐朝·天佑通宝】
【唐朝·大历元宝】
3、五代十国钱币
五代十国钱币甚多,五光十色,让人眼花缭乱。

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大额钱币的盛行。

唐朝除在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年间(758——760)短期内发行过大额钱币外,一直都使用的是小平钱。

而五代十国的钱币多为当
十当百当千。

二是这个时期铸币多是低级金属,以前用铁钱极少,而这时铁钱流通最大。

这个时期铸币质量普遍低下,只有后周的“周元通宝”精美异常,与唐开元钱相似。

五代的钱币主要有:
后梁的“开平元宝”、“开平通宝”,后梁朱温开平年间(907-911年)铸行。

后唐的“天成元宝”,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年间(926-930年)
铸行。

【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元宝】
后晋的“天福元宝”,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三年(938年)铸行。

后汉的“汉元通宝”,后汉高祖刘知远乾祐元年(948年)
铸行。

【后汉高祖刘知远·汉元通宝】
后周的“周元通宝”,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955年)铸造发行,铸量较多。

十国的钱币主要有:
楚国的“天策府宝”,乾化元年(911年)
铸行,还有“乾封泉宝”,也是楚主马殷所铸。

铁质、铜质皆有,铁多铜少,钱文为隶书。

马楚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发行铁钱的小国,是铁钱成功的首例。

另外马楚还铸有乾元重宝,铜质,风格类似于乾封泉宝大钱。

【十国·楚马殷·天策府宝】
闽国的“开元通宝”,是闽国王审知龙德二年(922年)
铸行,大钱,有铜、铁、铅质三种。

“永隆通宝”是闽国王延羲永隆四年(942年)铸,有铁质和铅质两种。

“天德重宝”、“天德通宝”则是闽国王延政天德年间(943—945年)
铸行,有天德通宝大铁钱。

【十国·闽王审知·开元通宝】
南汉的“乾亨重宝”、“乾亨通宝”。

是南汉国主刘?(yǎn )乾亨元年(917年)所铸,有铜质和铅质两种。

“乾亨重宝”铅钱文字拙劣,出土较多。

【十国·南汉刘?·咸亨通宝】
前蜀的“永平元宝”,是高祖王建永平年间(911——915年)
铸行,小平钱,存世极少。

“通正元宝”是通正元年(916年) 铸行。

“天汉元宝”是高祖王建改国号为汉,于天汉元年(917年)发行铸造。

第二年改元“光天”
(戊寅,918年),又发行了“光天元宝”,这种钱币是小平钱,传世较多。

“乾德元宝”是后主王衍乾德年间(918——924年)铸造发行,存世较多。

“咸康元宝”是后主王衍咸康元年(乙酉,925年)铸。

后蜀的“广政通宝”,蜀主孟昶广政年间(938——965年)铸。

小平钱;铜、铁、铅质皆有,存世极少。

“大蜀通宝”,小平钱,极为罕见。

【十国·后蜀孟昶·广政通宝】
南唐铸有“大齐通宝”,南唐徐知诰升元元年(937年)建国号大齐时铸造。

“保大元宝”,李璟于保大年间(943——957年)铸行,存世极少。

“唐国通宝”是李璟于后周显德六年(959年)铸造。

“大唐通宝,”铸于唐国通宝之后,铜质,传世有“银质大唐”通宝。

“永通泉货”李璟于显德五年(958年)铸行。

【南唐李璟·保大元宝】
大燕的“永安钱”是大燕皇帝刘守光于后梁乾化元年(辛未,911年)铸造发行,有“永安一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永安一千”等,各有铜质、铁质两种。

刘守光除了铸过的永安钱外,尚铸有少量的铁质“顺天元宝”背上月下百、上月下千系列及“货布”背三百和隋式“五铢”等。

【十国·大燕刘守光·永安一百】
【十国·大燕刘守光·顺天元宝】
五代十国几十年的分裂割据,连年征战的各个政权,为了克服财政困难,或铸大钱,或铸铁钱、铅钱,币制混乱不堪。

虚价大钱和恶钱难以流通,民间使用的多为唐开元等旧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