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古茶山以澜沧江为界划分为江内(即澜沧江北)古六大茶山: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即现在通常说的“易武茶产地”;江外(即澜沧江南)新六大茶山:南糯、南峤、勐宋、景迈、布朗、巴达。
下面来说说新六大茶山的具体位置。
1、南糯:南糯茶山坐落于勐海县东北侧,屹立在流沙河东岸,在傣语里,南糯是笋酱的意思。
2、南峤:南峤茶山如今又被称为勐遮古茶山。
勐遮是勐海县境内最大的平坝。
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设十二版纳时,勐遮、景真和勐翁为一版纳,1927年这里设县,当时称五福县,三年后更名为南峤县,这也是南峤古茶山得名的原因。
1958年11月,南峤(已改名勐遮)县与勐海县合并,改设为勐遮区。
3、勐宋:勐宋茶山位于勐海县东部,东与景洪市接壤,南接勐海格朗和乡,西南接勐海镇,北与勐阿镇交界。
勐宋是傣语地名,意为高山间的平坝。
4、景迈:景迈茶山位于澜沧拉祜(hù)族自治县县城东南70公里的惠民乡。
5、布朗:布朗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南八十公里处,南部与缅甸山水相连。
布朗山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区,总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
布朗族为古代濮人后裔,据说他们是制茶的始祖。
6、巴达:巴达茶山位于勐海城西58公里。
古今六大茶山茶叶区别>>> 古六大茶山(江内六座):1、革登山:属乔木中小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快,香气呈淡清香,汤色深桔黄。
2、莽枝山:属乔木中小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快,香气较淡,汤色深桔黄。
3、倚邦山:属乔木小叶种,回甘快、生津较好,香气幽香如澜,汤色深桔黄。
4、蛮砖山:属乔木大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好,香气呈梅子香,汤色深黄。
在历史上有喝蛮砖看倚邦一说。
5、曼撒山(易武山):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香气高,在梅子香、蜜香中透着一股幽澜香,谷雨前后所采芽茶味淡香入荷,回甘强烈生津好,易武正山历史上就是闻名中外的茶山。
6、悠乐山:属乔木大叶种,苦涩重,回甘快、生津好,香气一般,汤色淡桔黄。
目前上述六大茶山的产茶量已渐少,产茶重心已移至新六大茶山(江外六大茶山):1、南糯山: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回甘、生津好,汤色桔黄、透亮。
透着蜜香、澜香,谷花茶淡香如荷。
历史上是闻名遐迩的古茶山,至今仍存活着一株已逾千年的栽培型的茶王树。
2、布朗山:属乔木大叶种,较苦涩,回甘快、生津强,汤色桔黄透亮。
香气独特,有梅子香、花蜜香、兰香,是很多中外客商和普洱茶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收藏佳品。
3、巴达山:属乔木大叶种,这里生长着成片的栽培型茶树和野生茶树林。
贺松村大黑山上就生长着一株1800年的野生型茶王树。
此山茶叶味苦涩,回甘、生津快,汤色桔黄晶莹、透亮,条索墨绿油亮。
香气好,有梅子香、蜜香。
4、南峤茶山: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薄甜,汤色深桔黄,香气一般,茶叶等级低。
5、勐宋茶山: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苦涩,微回甘、生津一般,汤色深黄,条索墨黑。
6、惠明景迈山:属乔木大叶种,十二大茶山中乔木树最大的一片集中在这里,号称“万亩乔木古茶园”。
苦涩重、回甘生津强,汤色桔黄剔透。
这里的乔木茶树上还生长着一种寄生物俗称“螃蟹脚”,可消炎怯痰、对治疗胃病和糖尿病较有效。
云南古六大茶山的过去和现在云南六大茶山清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日革登、三曰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蛮砖、六日慢撒,周八百里。
这“周八百里”不仅指茶山的面积,而且也表明“六大茶山是连成一片的。
西面是攸乐茶山,中间是革登、莽枝、倚邦、蛮砖茶山,东面是慢撒茶山。
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地划为12个版纳时,“六大茶山”为一个版纳——“茶山版纳”。
这是为适应茶叶,特别是贡茶的生产而必须的。
据《普洱府志,形式》篇所载,六大茶山除慢撒茶山属易武土司管辖外,其余五山均属倚邦土司管辖。
有史籍讲“易武茶山,实际上就是慢撒茶山。
清《滇海虞衡志》记述古六大茶山的地名是正确的。
关于古“六大茶山”地理位置,史籍上的说法,多种多样:有的讲在澜沧江以东,有的讲在澜沧江以西,还有的说澜沧江两岸各有六大茶山。
清光绪年间绘制的《思茅厅界图》表明,古“六大茶山”都在澜沧江束岸。
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均在勐腊县。
其中,慢撒在易武乡,革登、莽枝、蛮砖、倚邦在象明乡。
据说,象明是以孔明山、野象山合名而得。
古“六大茶山为云南最古老的茶山,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
现均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古“六大茶山”的命名,传说与诸葛亮有关。
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蜀汉丞相诸葛亮走遍了六大茶,留下很多遗器作纪念,六大茶山因此而得名。
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俯志古迹》中。
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悠乐,置铜鉧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蹬,置撒袋于慢撒。
因以其山名慢枝、革蹬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
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壮观,是诸葛亮寄箭处(民间传说射箭处是普洱俯城东南无影树山),上有祭风台旧址。
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三国以后茶就作为商品与外地贸易,晋时逐渐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
明洪武年间被划作一个单独行政区域。
清中叶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港澳、南阳个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
古“六大茶山”不但是西双版纳各族人民过去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曾经吸引内地数十万同胞前来开发,这对于繁荣边疆经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交往,起到巨大的作用。
由于种种原因,清末及民国时期“六大茶山”逐渐走向衰落,到解放前夕茶叶生产更跌到低谷。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古六大茶山”逐渐恢复生机,普洱茶生产走出低谷,重放光芒。
攸乐古茶山革登古茶山倚邦古茶山莽枝古茶山蛮砖古茶山慢撒古茶山攸乐古茶山攸乐山位于景洪市辖区内,现名基诺山。
束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
东北与革登茶山为邻,西南接小勐养、勐罕和勐宽三个坝子,现为景洪市的一个乡级行政单位。
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2000担以上。
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曾设过同知府和专管捕“盗”的普洱通判。
1942年国民党军队开进攸乐茶山,烧杀抢掠,茶农四逃,茶山荒芜,茶叶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发粮救济茶农扶持茶叶生产。
使产量逐渐上升。
1993年攸乐茶山产茶1942担(97000多公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州、市碓定该地区为山区开发实验区,在有关科研单位的指导下,在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同时,还积极种植砂仁、橡胶等,使基诺同胞经济收入大增,生活明显改善,正在向小康迈进。
攸乐山(基诺山)古茶树采古茶树上春茶革登古茶山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发寨、新酒房、菜阳河一带。
也是古代较闻名的茶区,年产茶量在500担以上,茶叶属大叶类型。
清嘉庆年间(1796—1820)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茶王树,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至今已荒芜难寻。
倚邦古茶山倚邦古茶山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清宫贡茶均以倚邦茶菁为原料。
明朝末年,大批四川茶农怀揣小叶茶籽来到倚邦种植,于是小叶种茶在倚邦安家落户,成了清宫贡茶的当然原料。
鼎盛时期,在清朝乾隆年间,倚邦茶山人口达九万人之众。
人皆种茶,人皆制茶,人皆卖茶,形成了四大茶叶集镇。
即:倚邦街、曼拱街、蛮砖街、牛滚塘街。
镇与镇之间,运茶马邦往来,盛况空前。
光绪31年始,倚邦没落,至民国初,倚邦街竞只剩下一百三十余户,人口不足一千人。
牛滚街瘟疫十室九空,荒无人烟,故到清朝后期,倚邦没落,易武崛起,绝冠群芳,到民国之后,云南茶叶则以勐海独领风骚。
倚邦管理攸乐、架布、习空、莽枝、蛮砖、革登等6大茶山,又是普洱茶的生产地和集散加工地,倚邦茶山汉族多系宁洱、石屏一带迁来,从事茶叶种植。
清正年间(1723—1735年)建石屏会馆。
早年还建有四川会馆和楚雄会馆。
倚邦茶叶历史上以圆茶畅销省内外,后又销到越南、香港,年产茶1000担左右。
倚邦本地茶叶以曼松茶味最好,被定为“贡茶”。
其特点为质厚味美,放少许入杯,用开水冲泡后,茶叶直立不沉,色清微黄,其味甘香可口,饮后神志清醒,曼松曾“年解贡茶20担”。
倚邦古茶山(傣语称“磨腊”倚邦,即茶井之意)总面积称为360平方公里,是多民族集居的高山区。
历史上以生产圆茶(七子饼)而著名,年产茶万担以上。
明、清时期,茶庄林立,商贾云集,极为热闹。
最早的茶号为宋云号和元昌号,创立于光绪(1875—1908)年,制作的茶叶专销四川。
倚邦所产的茶远销西藏、港澳、南洋各地,由于茶质好,每年都要进贡朝廷。
清朝为了加强对茶山的管理和贡茶的运送,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茶山(倚邦易武)的崇山峻岭中修筑了一条由石板镶成的运茶马道,宽2米,长达数百公里。
从残存的石板磨损状况可以判断,当时筑路的艰辛和茶叶运输的繁忙景象。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倚邦就成为内地与边疆交往的政治,经济中心,各种商铺、学校、会馆应运而生。
昔日的倚邦街子于解放前毁于火灾。
现有部分修复的旧街道。
主要集镇是牛滚塘街。
牛滚塘街在象明“四街”中,最为繁华。
居住者多数是外来的生意人,从事茶叶、织布、柒布,主要从事茶叶种植、收集和交易。
今秧林就是莽枝茶山育茶苗的地方,大寨是莽枝种植茶叶的地方。
在牛滚塘街建有“五僧大庙,在莽枝建有川祝庙,每年三月采摘春茶之季,当地茶农到庙里敬香祭祀茶神祖先。
由于莽枝茶叶质好价廉,一些内地茶商压价收购,倪蜕《滇云历年传》记载:“雍正之年(公元1728),莽枝产茶,商败践更收发,往往舍于茶户,坐地收购茶叶,轮班输入内地”。
昔日的关庙已变成废墟,只有一块“永远奉守”大碑卧地而睡,四周大树参天。
昔日茶马古道留下的道道痕迹,如同一道道诗行,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历史变迁。
可以看到一座座沉睡百年的古墓和那—幅幅壁雕,身骑白牛,双手紧握圆饼茶,高高举起的茶农壁画,一块块石碑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盛事,昔日的盛景。
蛮砖古茶山蛮砖茶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地。
由易武西行经高山寨,过磨者河承天桥经蛮林才到慢砖。
慢砖关帝庙(石屏会馆)废墟碑文记载,蛮砖系六大茶山之一,该庙始建于乾隆六年(1741)春。
过去蛮砖的茶叶年产量至少在万担以上,大部运往易武加工、销售。
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规则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经几代茶农的精心管理,至今仍年产茶叶万担以上。
蛮砖村公所恢复”曼庄优质茶”产品,茶叶独特、茶芽雪白晶亮,是抢手之货,深受客人的喜爱。
1994年,西双版纳州、县政府确定在曼庄茶山新建万亩茶园,在云南省茶科所专家的指导下,万亩茶园盘绕群山,株株茶树绿油漂香,喜看古茶山和新茶园交相争辉,茶叶生产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