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构成四要素

犯罪构成四要素

犯罪构成四要素: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

主体→谁侵害;
客体→权益被侵害;
主观方面→故意/过失;
客观方面→如何被侵害。

举例说明一下:甲14周岁,精神正常,因乙不让其抄作业,打算将乙杀了,并想要将其杀死以泄私愤,准备了刀,甲对乙捅了数刀致乙当场死亡。

主体:已满14周岁,精神正常的自然人甲→甲侵害
客体:乙的生命权利→乙的生命权利被侵害;
主观方面:因乙不让其抄作业,为泄私愤→故意;
客观方面:非法剥夺了乙的生命→有剥夺乙生命权利的行为,剥夺乙的生命是非法的。

所谓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认为,犯罪构成之共同要件应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四大要素。

它们互相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犯罪的构成都必然包含此四大要素,缺一即排除犯罪的成立。

四要素的内容,简要分叙如下——
一、犯罪客体:所谓犯罪客体,指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占的”社会关系”。

二、犯罪客观方面:指犯罪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社会关系构成侵害的客观之外在的特征或表现,具体要件方面,通常认为包含有:
1.危害行为:即在行为人的意识或意志支配下速实施危害于社会的身体行动与静止。

关于危害行为的方式,一般区别为作为与不作为两种表现,其中对于由不作为的方式实现的犯罪,刑法理论亦分纯正不作为犯及不纯正不作为犯两类。

2.危害结果:是指行为人之犯罪行为对于直接客体造成损害之客观事实而言。

3.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因果关系:依据通行的“必然因果关系与偶然因果关系区分理论”,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因果规律,当某种行为,在一定得条件下,必然不可避免的引起某种结果,该行为与结果之间应被认定存在的因果关系。

换言之,在同样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原因,就会出现同样的结果时,即具有所谓因果关系的必然性。

相反的,与上述必然因果关系相对立,彼此间存在辩证关系的,为偶然性的因果关系,系指某种行为虽引起某种结果,但此结果在发展中却与另外的行为或事件相竞合,合乎规律的产生另一种结果,意即偶然的与另一因果过程交错,则先前的行为并非最终结果的决定性原因,最终结果对于先前的行为来说,未必同样发生,故行为与结果间只具有偶然结果关系。

足堪成为犯罪构成要件之一的因果关系,仅限于前述之必然因果关系而言。

4.其它:包括犯罪对象、犯罪行为的时间、地点及方法(手段)等。

在刑法分则条文中规定为特定犯罪的构成必备因素者。

三、犯罪主体:指实施危害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其中自然人犯罪主体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而所谓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团体实施,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行为。

四、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于自己之危害行为及危害结果所保持的意识或心理态度。

包括犯罪目的及罪过两个因素:
1.犯罪的目的,指行为人主观上欲通过犯罪行为以达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意识。

某种故意犯罪,刑法分则条文中特别载明了应具备之犯罪目的。

2.罪过:又可区分为两种形式,一为故意,二为过失。

(1)故意:故意可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两种类型。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必然或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2)过失:有可区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及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类型。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未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具有以下二个特征:其一是行为人有预见之义务同时具有预见的能力。

综合行为人当时之年龄、智力、身心状况等主观条件而定。

其二是行为人没有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即对结果之发生没有认识。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虽已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此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