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

浅析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


展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特殊的公
共物品——扶贫。
这些作用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八个 方面:
1. 通过直接提供包括资金、物资等经济资源,以强制投入的方式打破贫 困所固有的恶性循环,从量和质两个方面改变贫困人口的生活状态
2. 通过开展项目,特别是伴随项目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将大量有用 的信息和技术技能传授给受益人,使他们通过参加学习和直接应用,努 力掌握这些技术技能,从手段和方式上改变贫困人口的生活状态
浅析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 织的区别与联系

主要内容
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非政府组织的基本作用( 以我国部分非政府
组织为例) 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从社会、政治方面) 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新环境 非营利组织在我国转型时期所拥有的独特功
能 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非政府组织(NGO)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处于政府与私营企 业之间的那块制度空间”。 萨拉蒙和安海尔在综合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非政府组 织所具备的五个特征: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 和志愿性。政治学者王绍光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第六个特征, 即公益性。其中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是区分非政府组织与利益 集团的最重要区别。
(二)扶贫开发领域的非政府组织活动
和环境保护领域一样,在中
国的扶贫开发领域里,也活跃着一
批非政府组织。其中较为著名的包
括: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国际非
政府组织合作促进会、中国人口福
利基金会、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中
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华慈善总
会等 由这些非政府组织所开展的
活动,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
非营利组织
一、概念介绍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 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非营利组 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从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宗教、 学术、环保等等。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并不是为了产生利益, 这一点通常被视为这类组织的主要特性。然而,某些专家认 为将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区分开来的最主要差异是:非营利组 织受到法律或道德约束,不能将盈余分配给拥有者或股东。 非营利组织有时亦称为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第 一部门) 和企业界的私部门(第二部门),形成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 力量。非营利组织还是必须产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动的资金。 但是,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非营利组织因此往往 由公、私部门捐赠来获得经费,而且经常是免税的状态。私 人对非营利组织的捐款有时还可以扣税。 慈善团体是 非营利组织的一种,而非政府组织(NGO)也可能同时是 非营利组织。
7. 作为国际社会各种力量救助、支援中国贫困地区的中介机构和当地 “草根”组织,一方面积极吸收更多的国际社会和海外资源用于中国的 扶贫开发事业,另一方面协助国际非政府组织和海外非政府组织在华开 展各种扶贫开发项目,同时也作为国际社会救助中国贫困地区的中介组 织发挥作用,执行监督或落实有关项目
8. 通过在扶贫开发领域开展的活动,一方面不断进行自身的能力建设, 提高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逐步扩大非政府组 织的影响及其力量,促进中国非营利部门的形成和发展
非政府组织
一、非政府组织的概念界定及其特征
非政府组织是英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的意译, 英文缩写NGO
1952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在其决议中将非政府组织定义为 “凡不是根据政府间协议建立的国际组织都可被看作非政府 组织”。在当时,这主要是指国际性的民间组织。
在中国的环境保护领域里,活跃着一大批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其中 较为著名的包括: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绿色家园志愿者、中国小动 物保护协会、中华环保基金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
主要作用如下: 1. 环境意识的普及、教育、宣传活动 2. 推动和促进环境保护领域的公众参与活动 3. 对环境保护的资助活动 4. 有关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项目活动 5. 有关环境保护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普及活动 6. 有关环境保护产品的生产和推广以及业界联合等活动 7. 有关对环境污染受害者的援助活动 8. 环境保护的国际交流活动
二、中国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及其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建立与发展,整个社会越来越趋向多元 化。特别是在一些社会问题比较突出、尖锐 的领域里,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尤为活跃和集 中,它们往往发挥着政府和企业所没有或难 以充分发挥的作用,推动了社会进步。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展开叙述
(一)环境保护领域的非政府组织活 动
3. 通过开展项目,特别是包括小额信贷等扶贫项目,在投入资源的同时, 启动受益人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并引导当地建立起有约束功能的信用链 及其关系制度,主要从社会资本和生产制度上改变贫困人口的生活状态
4. 在长期开展项目的过程中,非政府组织的工作人员逐步积累经验和知 识、技能,成为各个扶贫领域的专家,他们比各级政府的工作人员更熟 悉业务,同时也更深入基层,能够更直接和有效地针对不同地区、不同 人群、不同贫困层的不同问题开展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扶贫活动
1978年以后,中国相继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 革和社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机构的 精简与职能的转变和“小政府、大社会”目标模式的确立使 得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面临深刻的变化和调整, 各类社会组织的功能面临新的分化和合理定位。在这种新的 环境背景下,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又成为中国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政 治体制改革和社会改革目标的助推器。
四、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新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动员一切资源,实现军事、工业赶 超目标的国防优先和重工业优先的战略,并为了确保这一战 略的实现,对社会生活实行了全面干预与控制。这种与计划 体制相应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制度使得改革开放前的中国 具有明显的“极强国家、极弱社会”特征,而非政府组织, 尤其是所谓的纯民间组织几乎没有任何自我生存与发展的空 间与环境。
5. 协助并监督各级政府贯彻执行有关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一方面作为 政府实施扶贫工程的具体执行人,发挥其专业性和深入基层的优势,更 好地落实扶贫政策;另一方面作为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中介, 协调有关政策并监督其实施,确保扶贫政策的落实
6. 作为企业和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救助、支援的中介机构和专业机构, 一方面更多地动员社会资金用于消除贫困的活动,特别是动员企业开展 社会慈善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实际操作各种项目确保各项慈善款项和慈 善资金能够落实到消除贫困的各项活动中去,并切实起到扶贫开发的作 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