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大实用法律基础形考答案

电大实用法律基础形考答案

第一次形考试题及答案实用法律基础第一次作业(第一二三章)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道题总计20分)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个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国家各项基本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构成及其活动的基本原则。

3.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条件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活动。

4.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

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行为,通常以具体、完整的行政决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具体行政行为通常具有个别效力。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道题总计20分)1.惟有(C)的实施,才依靠国家强制力的保证A.道德习俗B.宗教信条C.法律D.社会章程5.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的首要问题是(C)A.让人们知道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B.使人们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罪C.培养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D.提高领导人的法律知识水平6.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C)A.社会主义制度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民主集中制7.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C)A.少数服从多数B.集体行使职权C.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D.平等原则8.依照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的国家机关是(A)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D.最高人民法院6.我国现行《宪法》是制定的时间(D)A.1954年宪法B.1973年宪法C.1979年宪法D.1982年9.某市人民政府制定一规章,授权市政府市场管理办公室负责治理乱设摊点问题,并明确市综合治理委员会直接主管该办公室工作。

高某因私自设照相点被市场管理办公室罚款500 元,高某不服,欲申请行政复议,根据《行政复议法》规定,本案复议机关是谁?(C)A.市人民政府B.市综合治理委员会C.市政府市场管理办公室D.省综合治理委员会10.张某和李某是邻居。

在一起行政案件的执行中,人民法院执行人员误将案外人李某的一间房屋当作被执行人张某的房屋强行拆毁,李某提出赔偿请求,请问:该损失应由谁赔偿? (B)A.应当由张某负责赔偿B.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人员负责赔偿C.应当由人民法院负责赔偿D.属于意外事件,由李某自己承担11.主持行政裁决活动的机关是(B)A.司法机关B.行政机关C.检察机关D.国家权力机关或人民团体12.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C)。

A.五人B.三人C.两人D.四人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0道题总计30分)2.法律事实的类别包括(CD)A.假定B.制裁C.事件D.行为E.处理13.守法的主体包括(ABCDE)A.国家立法机关B.国家司法机关C.国家行政机关D.社会组织E.公民个人14.享有选举权的基本条件是(ABC)A.具有中国国籍B.享有政治权利C.年满18周岁D.无精神病15.宪法规定,公民的政治自由包括(ABD)A、言论出版自由B、结社自由C、宗教信仰自由D、集会、游行、示威自由5.下列行为中,不属于行政行为的有(AD)。

A.行政机关购买办公用品B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C.街道办事处办理结婚登记手续D.天气预报3.下列属于行政处罚形式的有(BCD)。

A.罚金B.警告C.行政拘留D.罚款4.张某出售假药,购买其假药的李某服用后中毒。

如果张某这一行为尚未构成犯罪,那么张某应当(AB)。

A.受到行政处罚B.依法承担给李某造成的损失C.依法承担刑事责任D.不承当任何责任8.(ABCD)可以成为行政主体.A.市政府B.市公安局C.乡政府D.市卫生防疫站16.社会主义法律实施的方式包括(BCDE)A.法律的解释B.法律的执行C.法律的适用D.法律的遵守E.法律的监督17.行政行为的生效要件有(ABCD)A.主体合法B.权限合法C.程序合法D.内容合法四、案例分析(共2道试题,共30分。

)5.年北京市西城区人大换届选举时,北京民族饭店打工的王春立等16名员工,在民族饭店登记为合法选民,但民族饭店并未发给他们选民证,也没有通知他们参加选举,从而他们没能参加投票。

为此,王春立等16名员工向西城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民族饭店承担法律责任,并赔偿经济损失。

问:民族饭店是否侵害王春立等16名员工的选举权?为什么?参考答案:民族饭店确实是侵害了王立春等16名员工的选举权,因为,按照我国《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在选民资格上没有任何限制,只要“年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充分体现了我国选举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而城市中的外来打工者,年龄一般超过了18岁,只要其没有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那么都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能以其在城市中没有“户口”或者没有暂住证”为由而剥夺其选举权利。

18.某县卫生局与县防疫站联合对本县食品行业进行食品卫生大检查,发现个体摊贩李某出售已过保质期的变质酱油,双方立即共同作出决定,责令李某停止销售并销毁全部变质酱油并处以罚款3000元李某对此处罚决定不服诉至法院,要求法院减少罚款数额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本案中的被告应当是谁?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本案应由县卫生局和县卫生防疫站作共同被告。

(2)因为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本案的处罚决定是由县卫生局和县卫生防疫站联合作出的,因此他们是共同被告。

最后修改:2016年11月15日星期二14:32第二次测试(第4章)一、单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

)19.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之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可以适用我国刑法,但按我国刑法规定,下列情况不予追究(C)A.最低刑为5年以上有期徒刑B.最高刑为2年以下有期徒刑C.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D.最高刑为5年以下有期徒刑20.无蓬汽车司机开车时眼睛被突然刮来的沙粒迷住失去对方向盘的控制,将正在路边行走的乙撞死。

甲的行为是(D)A.交通肇事罪B.过失致人死亡罪C.玩忽职守罪D.意外事件21.有权对刑法进行司法解释的机关是(B)A.最高人民法院B.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C.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D.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司法部22.故意杀人罪属于(D)A.行为犯B.结果犯C.危险罪D.状态犯23.在下列人群中,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的是(A)A.无辨认能力和无控制能力的人B.醉酒的人C.未满16周岁的人D.又聋又哑的人24.下列人员中不能成为贪污罪的主体的是(D)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B.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C.国家机关委派到中外合资企业从事公务的人员D.外商委派到中外合资企业担任经理的人员25.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连续犯或继续犯追诉期限的起算,是从(C)A.实施犯罪预备行为时起算B.着手实施犯罪时起算C.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算D.犯罪行为既遂时起算26.行为人在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过程中,自动停止继续实施犯罪预备行为的,其行为构成(B)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不构成犯罪9、10答案略二、多项选择题(共5道试题,共10分。

)27.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是(ACD)。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继承权C.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权利D.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28.缓刑适用的条件包括(ACD)。

A.适用的对象是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B.有投案自首情节C.不是累犯D.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29.甲、乙共谋伤害丙,进而共同对丙实施伤害行为,导致丙身受一处重伤,但不能查明该重伤由谁的行为引起。

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ABC)A.由于证据不足,甲、乙均无罪B.由于证据不足,甲、乙成立故意伤害(轻伤)罪的共犯,但都不对丙的重伤负责C.由于证据不足,认定甲、乙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的较为合适D.甲、乙成立故意伤害(重伤)罪的共犯4、5答案略三、名词解释(共5道试题,共30分。

)6.意外事件参考答案: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危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

7.作为参考答案:是指行为人用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的刑法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即“不当为而为之”。

30.间接正犯参考答案:就是行为人将他人作为犯罪的工具来加以利用,从而实现犯罪的情况。

31.刑法的溯及力参考答案:是指刑法生效以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

32.犯罪客体参考答案: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四、简答题(共2道试题,共20分。

)8.犯罪预备的概念及特征。

参考答案: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1)主观上为了实施犯罪。

(2)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

(3)事实上未能着手实施犯罪。

(4)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33.抢劫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参考答案:(1)犯罪客体:复杂客体,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2)犯罪客观方面:手段行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

目的行为,当场劫取财物。

(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要件,自然人(4)犯罪主观方面:直接故意五、案例分析题(共1道试题,共20分。

)9.被告人李某,男,45岁,农民。

李某与陈某是中学好友,毕业后,陈某外出打工,未再回乡。

一日,李某从公安机关的通缉令上看到了陈某的照片,得知陈某是一起重大杀人抢劫案的嫌疑人。

某日晚上,李某正在家里看电视,忽听门外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正是陈某。

陈某进屋后对李某述说了其作案经过,并说外面风声紧,要求在李某这里躲避几天。

李某虽觉有些不妥,但念及以前交情,仍将陈某安排在其家中住下。

几天后,陈某打算去南方某城继续藏匿,李某又资助其路费人民币300元。

后陈某在去火车站途中被公安机关抓获。

请分析: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犯罪,应当如何定罪量刑?参考答案:1.李某的行为构成犯罪。

2.李某的行为构成窝藏罪。

3.应当以窝藏罪对李某进行定罪量刑。

因为李某是一种明知行为。

第三次形考试题及答案第三次形考测试题(第五六七章)一、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34.下列财产关系中,由我国民法调整的是()A.税收关系B.纵向的财产关系C.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D.经济管理关系35.李某委托张某代为销售彩电,张某与多个客户签订彩电买卖合同后,李某突然死亡,而客户正急待供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