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成功人士励志案例想要在创业行业中站稳脚跟,一定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要用自己的创意去创业,争取更多的成功契机。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创业成功人士励志案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创业成功人士励志案例(一)80后留学生回家创业只为安全健康的鲜牛奶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县城万和城沿街,有一处“奶吧”十分显眼。
奶吧老板是一位80后女性,叫薛静。
她曾在日本留学,原本有更大的空间继续发展,但却毅然决然地返回家乡莒县,做起了牛奶事业。
近日,来到奶吧,见到了这位80后创业者,倾听她与健康牛奶的故事。
她毅然决然回家创业与牛奶结下不解之缘走进汇和奶吧,就看到一位干练的女青年在大型玻璃窗隔断后擦拭着不锈钢的奶罐,她就是薛静。
薛静出生于莒县夏庄镇,今年29岁,是一位充满激情和活力的80后。
据薛静介绍,2015年,还远在日本留学的她就听同学说国家正大力宣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本就爱折腾的她,这次按耐不住了。
同年四月,拿到大学毕业证后,她就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与牛奶结缘,开始了自己人生中最引以为豪的“折腾”。
做牛奶事业,源于薛静从小对牛奶就产生的深厚情感。
据薛静介绍,她小时生活在农村,最爱喝的就是牛奶。
那时的奶制品,浓香、挂壁,不含防腐剂、添加剂,更别说添水、加糖这样的做法了。
但现在,这种“原生态”的奶制品,在市场上十分罕见。
在她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于是“一不做二不休”,薛静开始频繁地接触牛奶相关的知识。
精益求精,只为做一杯健康、安全、营养的新鲜牛奶创业自然是又欢喜又疲惫,好在付出总有回报。
在经过一年的学习、考察、交流后,山东省奶业协会和莒县丰阳奶牛专业合作社递给了薛静迈上希望的橄榄枝,省奶业协会领导及专家多次亲临指导,在他们的精心策划和耐心帮扶下,成立了莒县第一家大型原生态规模化巴氏鲜奶吧,也是目前整个日照市环境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奶吧。
据了解,薛静经营的汇和奶吧坚持制作精益求精的高标准生态奶。
奶吧每天从远离工业污染的果庄镇丰阳奶牛养殖合作社提取优质、新鲜奶源,经专业人员严格化验,各项指标达标后,再冷藏运送至奶吧,然后再经巴氏低温消毒杀菌灌装销售,每一道工序的严格要求真正保障了奶品从源头到成品的品质安全与质量安全。
采访中,记者忍不住品尝了一口鲜牛奶,确实奶香醇厚,与平时超市内购买的牛奶口感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
薛静自豪的说,不管是从挤奶、运输、透明且自动化的生产加工还是到储存,汇和奶吧都有严格的品管工艺流程。
奶吧严格采用巴氏低温灭菌方式,巴氏低温灭菌在杀灭牛奶中可能存在的有害菌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牛奶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
配合全程2-6度的冷藏保鲜,在保证牛奶品质的同时,更减少对奶品的外围污染,全方位、多角度给奶品五星级保护。
“赚钱只是一方面,年轻人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和精神追求。
我只想用心做一杯让莒县市民喝的安心、喝的健康、喝的营养的鲜牛奶。
”薛静告诉记者。
创业成功人士励志案例(二)广州19大学生创业开理发店半年众筹到100万来自广州4所高校的19名在校大学生,边读书边开理发店,豪言要颠覆高校及周边的传统理发体验,打造中国高校第一个互联网理发体验平台。
这个通过众筹打造的“发学院”创业项目,在短短半年时间筹集到了超过100万元的资金。
他们自主开发了网上预约平台,尝到了高校“互联网+理发”的头啖汤,一口气开了3家理发店,目前粉丝达到了3万多人,理发店已经实现了盈利。
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在今年7月完成广州五山、大学城、龙洞3个高校区的店面布局,完成发学院平台的第一个创业项目的孵化并公司化运营。
然而这个项目的创新点或者核心竞争力在哪不管是创业者本身还是创业导师,对项目容易复制都心存担忧。
这就意味着,店面快速扩张后的管理可能是个大问题。
高校理发店:边喝咖啡边读书,还有驻场歌手手机连接免费wi-fi,坐在“书吧”安静地读一本书,也可以在“水吧”点一杯咖啡度过难得的悠闲时光,耳边还有驻场歌手的表演……这里并不是咖啡馆,也不是休闲书店,而是一间开在高校里的理发店。
最近,广州天河的五山高校区,接连出现了3家名为“发学院”的理发店,顾客可以通过网上预约理发时间,并进行在线支付,主打社区友好环境体验,受到高校学生的热捧。
23岁的杨伟杰是“发学院”的联合创始人和ceo,他同时还是华南农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大三的学生。
杨伟杰告诉南都记者,“发学院”创业项目的想法来自于女同学吕永青的一次抱怨。
吕永青是华南农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大三的学生,“发学院”的首席运营官。
“吕永青是一名典型的工科女,平时也有美美哒的需求,但是学校里的理发店比较简陋,满足不了需求,外面的理发店又远又贵,于是我们就想,如果开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理发店会怎么样。
”杨伟杰这样告诉南都记者。
经过调研走访,杨伟杰发现,同学们对高校周边的理发店普遍“吐槽”很多,很多同学都不满意校门口的理发环境、态度、技术,也不满意昂贵、质量不高的洗护用品,“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业努力,革新同学们的理发体验。
”crazy的目标:中国高校首个互联网理发体验平台大学生开理发店,并不是高大上的创业选择,“我们开始也遇到了很多不理解的声音”,杨伟杰回忆说,但最让他意外的是,他们的众筹项目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成为在校大学生“双创”的明星项目。
“我们100万的启动资金,完全没有去任何网络平台运作,全部来自身边的朋友、同学。
几乎所有的众筹人都是身边认识的朋友,要么线上要么线下,都认识的。
”学校的鼓励和支持,让杨伟杰和吕永青最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
2015年10月底,第一家“发学院”理发店在华南农业大学正式营业。
吕永青建议,就用英文crazy作为理发店的logo。
很快,理发店就盈利了,尝到创业甜头的团队一口气就开了3家连锁店。
“我们的目标是改变高校及周边的传统理发体验,建设最受高校学生喜爱的美发中心,打造中国高校第一个互联网理发体验平台,进而成为引领高校潮流的风向标。
”吕永青说。
美发业“小白”:请来的发型师7天就走人了不过,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
虽然有着不错的点子,可对于美容美发行业而言,杨伟杰、吕永青等学生无疑还是一群“小白”。
“我们去招聘发型师,很多发型师都看不上我们,因为觉得我们不懂行,有些则是糊弄我们,我们自己一路摸索过来,也吃了很多亏。
”杨伟杰说,隔行如隔山,再加上学生创业,给出的待遇标准不可能跟市场上的理发店相比,发型师队伍极其不稳定。
“最初,发型师队伍极其不稳定,有个发型师呆了7天就走了,很尴尬。
”杨伟杰说,直到最近,发型师的队伍才算得上真正稳定了下来。
“现在我们一共有17位发型师,最长的工作资历有15年。
”逐渐稳定的不仅仅是发型师的队伍,短短半年时间,“发学院”的联合创始团队就达到了19人,他们分别就读于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
吕永青说,大家都是90后,年龄最小的生于1996年,年龄最大的就是ceo杨伟杰,今年23岁。
项目目前也已经实现了学生公司化自主运营。
2015年12月,他们还成立了美发公司,由学生担任公司法人代表,公司还设立了董事会、经营管理委员会、股东代表、各门店店长以及员工等机构以及人员,建立健全了风险与财务监控机制。
“我们现在采用的是轮值ceo的制度,让有能力者都有机会得到锻炼”,联合创始人杨伟杰介绍说。
未来的“生意经”:高校美发市场的潜力巨大杨伟杰告诉记者,团队自行开发了理发店网上预约平台,在不到半年时间里,粉丝就达到了3万多人。
通过网上预约平台,实现了“互联网+理发”的运营模式,同学们可以通过线上进行预约和支付,减少了剪发所需的等待时间。
吕永青对“发学院”的未来发展有着清晰的思路,“我们的理发店不仅仅是理发服务,还提供了免费w i-fi、书吧、产品展示区、水吧、驻场歌手等多种大学生喜欢的服务内容,社区型良好的理发环境是我们追求发展的方向。
”目前,这三家理发店都已经开始盈利。
杨伟杰认为,高校美发市场的潜力巨大,“我们计划在今年7月完成广州五山、大学城、龙洞3个高校区的店面布局,预约平台的用户突破5万,完成发学院平台的第一个创业项目的孵化并公司化运营。
”虽然当下的路走得很顺,但这样的理发店模式担不担心被人复制对此杨伟杰坦言,说不担心是假的。
“从我们来说,只能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门店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创业成功人士励志案例(三)emba4期的周航一向是个后知后觉的人。
他2006年就参加过第一届“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当时只觉得是一次寻常的越野活动而已。
此后几年,他看到很多去过的人泪流满面地回忆这一活动,而且饱含深情地大谈感悟,说这是“一次触及灵魂的行走”,周航突然觉得,自己那一次走得好像有点仓促了。
“我既不爱音乐,也不爱电子产品,当时创办一家音响企业,是觉得这个行业能赚钱。
”和大部分中国企业家一样,周航的创业动机并非爱好,而是赚钱。
1994年,21岁的周航刚刚大学毕业,就创办了佛山天创电子企业有限公司。
十年后,这家企业在国内专业音响行业排名第一,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其他国内大型活动提供了大部分甚至全部音响设备。
刚刚30岁出头的周航如愿以偿,过上了富裕而稳定的生活。
也许是因为成功来得早,周航的性格一直很理性,很从容。
“早上起床开一个小时车去高尔夫球场,一场球打4个多小时,再开车回来,晚上和朋友吃顿饭,一天就过去了。
”周航这样描述当时的生活。
当他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高尔夫球场就成了一个貌似健康的避风港。
他内心里隐隐地觉得,30岁刚出头就过上这样半退休的生活不太好,但是又找不到什么动力改变自己。
周航把泡高尔夫球场看作是一种逃避—逃避自己内心的冲动。
其实,从2003年起,他就想再创业一次,做点儿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但是,人总是有惰性的,惰性总有借口,反正也不缺钱,拖拖拉拉一直没有做。
”周航说。
一旦想干点事情,他的理性就会反过来权衡,给自己找出很多理由:比如想着失败了怎么办,还会想着现在挺好的,有很多空闲的时间可以去享受等等。
周航说,企业家去高尔夫球场多数是为了逃避什么。
他的一个球技最好的朋友当年曾在海南做房地产,海南地产崩盘后,这个人欠了一屁股债,为了躲债,只好天天泡在高尔夫球场里。
泡了一年多,练出一手惊人的球技。
入学长江那几年,周航一直在玩。
2004年入学上长江商学院emba 第四期,他从高尔夫转向出国旅游—从“玄奘之路”开始,他又爱上了玩户外。
长江商学院成立了高远户外俱乐部,而后2008年汶川地震,参加玄奘之路的企业家们自愿成立了第一家民间救援队,这些事情周航都曾参与过。
他和在“玄奘之路”上认识的朋友去阿拉善沙漠,攀哈巴雪山,穿越安吉森林,在大梅沙破海扬帆,到腾冲清明追古,走访汶川、玉树灾区,还有每周的10公里徒步。
周航觉得做这些事情是否能找到人生意义或者目标姑且不论,至少眼界打开了,做了一些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情,自己的生活也变得丰富而健康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