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为m 的钢板与直立轻弹簧的上端连接,弹簧下端固定在地上。
平衡时,弹簧的压缩量为0x 如图3所示。
一物块从钢板正上方距离为03x 的A 处自由落下,打在钢板上并立刻与钢板一起向下运动,但不粘连。
它们到达最底点后又向上运动。
已知物块质量也为m 时,它们恰能回到O 点。
若物块质量为2m ,仍从A 处自由落下,则物块与钢板回到O 点时,还具有向上的速度。
求物块向上运动到达的最高点与O 点的距离。
在光滑水平导轨上放置着质量均为m 滑块B 和C ,B 和C 用轻质弹簧拴接,且都处于静止状态。
在B 的右端有一质量也为m 的滑块A 以速度0v 向左运动,与滑块B 碰撞的碰撞时间极短,碰后粘连在一起,如图4所示,求弹簧可能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和滑块C 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
图3
图4
在原子核物理中,研究核子与核子关联的最有效途径是“双电荷交换反应”。
这类反应的前半部分过程和下述力学模型类似,两个小球A 和B 用轻质弹簧相连,在光滑的水平直轨道上处于静止状态,在它们左边有一垂直于轨道的固定挡板P ,右边有一小球C 沿轨道以速度v 0射向B 球,如图1所示,C 与B 发生碰撞并立即结成一个整体D ,在它们继续向左运动的过程中,当弹簧长度变到最短时,长度突然被锁定,不再改变,然后,A 球与挡板P 发生碰撞,碰后A 、D 都静止不动,A 与P 接触而不粘连,过一段时间,突然解除锁定(锁定及解除锁定均无机械能损失),已知A 、B 、C 三球的质量均为m 。
(1)求弹簧长度刚被锁定后A 球的速度。
(2)求在A 球离开挡板P 之后的运动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
(2006年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检测题)如图4所示,在光滑水平长直轨道上,A 、B 两小球之间有一处于原长的轻质弹簧,弹簧右端与B 球连接,左端与A 球接触但不粘连,已知m m m m B A 22
==,,开始时A 、B 均静止。
在A 球的左边有一质量为m 21的小球C 以初速度0v 向右运动,与A 球碰撞后粘连在一起,成为一个复合球D ,碰撞时间极短,接着逐渐压缩弹簧并使B 球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D 球与弹簧分离(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
(1)上述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是多少?
(2)当弹簧恢复原长时B 球速度是多大?
(3)若开始时在B 球右侧某位置固定一块挡板(图中未画出),在D 球与弹簧分离前使B 球与挡板发生碰撞,并在碰后立即将挡板撤走,设B 球与挡板碰撞时间极短,碰后B 球速度大小不变,但方向相反,试求出此后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值的范围。
图6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物体A跟物体B用一根不计质量的弹簧相连,另一物体C 跟物体B靠在一起,但不与B相连,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 A=0.2 kg,m B=m C=0.1 kg.现用力将C、B和A压在一起,使弹簧缩短,在这过程中,外力对弹簧做功7.2 J.然后,由静止释放三物体.求:
(1)弹簧伸长最大时,弹簧的弹性势能.
(2)弹簧从伸长最大回复到原长时,A、B的速度.(设弹簧在弹性限度内)
图6
★在纳米技术中需要移动或修补原子,必须使在不停地坐热熨斗(速率约几百米每秒)的原子几乎静止下来且能在一个小的空间区域内停留一段时间,为此已发明了“激光制冷”技术,若把原子和入射光子分别类比为一辆小车和一个小球,则“激光制冷”与下述的模型很类似。
一辆质量为m的小车(一侧固定一轻弹簧),以速度v0水平向右运动,一动量大小为P,质量可以忽略的小球水平向左射入小车并压缩弹簧至最短,接着被锁定一定时间t,再解除锁定使小球以大小为2P的动量水平向右弹出,紧接着不断重复上述过程,最终小车将停下来。
设地面和车厢均为光滑,除锁定时间t外,不计小球在小车上运动和弹簧压缩、伸长的时间,求:
(1)、小球第一次入射后再弹出时,小车的速度的大小和这一过程中小车动能的减少量;
(2)、从小球第一次入射开始到小车停止运动所经历的时间。
质量为M 的小车置于水平面上,小车的上表面由光滑的1/4圆弧和光滑平面组成,圆弧半径为R ,车的右端固定有一不计质量的弹簧。
现有一质量为m 的滑块从圆弧最高处无初速下滑,如图所示,与弹簧相接触并压缩弹簧。
求:(1)弹簧具有最大的弹性势能;(2)当滑块与弹簧分离时小车的速度。
( mgR ; )(/22m M M gR m )
质量为m 的小球B 与质量为2m 的小球C 之间用一根轻质弹簧连接,现把它们放置在竖直固定的内壁光滑的直圆筒内,平衡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 0,如图所示,设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弹簧的形变量(即伸长量或缩短量)的平方成正比。
小球A 从小球B 的正上方距离为3x 0的P 处自由落下,落在小球B 上立刻与小球B 粘连在一起向下运动,它们到达最低点后又向上运动。
已知小球A 的质量也为m 时,它们恰能回到O 点(设3个小球直径相等,且远小于x 0,略小于直圆筒内径),问小球A 至少在B 球正上方多少距离处自由落下,与B 球粘连后一起运动,可带动小球C 离开筒底。
A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