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环境保护
6.1公路工程及设施与沿线自然环境的协调情况及采取的措施等
6.1.1线形设计以曲线为主,注意技术指标的协调性
根据地形条件,灵活运用公路工程技术指标,使平、纵、横组合后的立体线形圆滑平顺、美观和谐,路线线形设计基本与地形、地物、景观相协调。
在平面线形中,多数情况下直线难以与复杂多变的地形条件相协调,易造成工程量的增大。
从心理学上看,长直线属于一种景观单调、呆板的线形。
因此,本段高速公路平面线形设计以曲线线形为主,仅在反向和同向曲线间设置合理的直线段。
以曲线线形为主可很好地与复杂地形相协调,线位对自然景观的破坏程度较小,保持自然景观的连续性,较好地避绕村庄、不良地质,减少高填深挖程度。
同时控制路基土石方平衡,以减少破坏路线周围原有的地貌﹑植被和其它地物。
6.1.2避开环境敏感点,不能避开时,进行必要的防噪设计
路线尽可能远离较大的环境敏感点,如风景区、学校﹑医院﹑居民区等,以降低汽车噪音和废气的影响。
未能避绕时进行必要的防噪设计。
本路段主要环境敏感点分布在K95+430~K96+480葛付屯路段。
因距离路线较近,需设置声屏障。
同时,设计还考虑在路线与葛付屯的居民区之间种植林带,降低汽车噪音对周围群众的干扰,在公路用地范围内种植乔木、灌木、花草等,以达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少噪音和吸收部分路面辐射等。
使高速公路能保持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和沿线良好的生活环境。
6.1.3主体工程设计与景观设计综合考虑
本路段是新建公路,填挖土石方量较大,构造物较多,对工程进行多种美化设计,包括路基防护的多样性,构造物形式的多样性及沿线植树、种花、种草绿化等,减小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同时在自然景观中再现优美的人文景观。
主要措施如下:
(1)绿化防护设计
针对汽车的噪音、震动和灰尘污染,对填方路基和挖方路堑的边坡,根据地质情况采取了以植物防护为主,植物防护和工程防护相结合的措施;对石灰岩挖方路段,采用光面爆破或种植攀援植物绿化坡面。
借土场采取集中借土的方式,工程完工后对借土场尽可能改作耕地或植树及草皮绿化。
对于清除的耕植表土及淤泥作为一种资源施工时注意保管,工程完工后应作为边坡和中央分隔带的绿化及借土场改造耕植用;对于弃土和清除的非耕植土拟堆放在低洼地上造地或摊放在旱地上保持耕种, 或在弃土堆上种植树木和草皮,以避免水土流失污染环境。
采石场种植攀援植物绿化坡面。
(2)完善排水设施设计
由于新建公路将改变地表水的自然流态,因而对沿线排水设施作了系统设计, 使整个排水系统自成自流体系,避免了水流冲刷、污染农田和天然植被。
沿线挖方路段均设置边沟,填方路段均做了排水沟, 并将水引到原沟渠或河流, 对公路周围的环境保护起了很大的作用。
(3)在挖方路段,适当放缓挖方边坡
根据地质、地形情况采用不同的边坡坡率,适当放缓挖方边坡,减少路基边坡坍塌,并更好地与周围山体融为一体。
(4)清除表土和取、弃土设计
清除的表土和弃方摊铺在原耕种地上,不占土地保持耕种,并适当征用一些土地做永久弃土场地,严禁向河道、水库(塘)倾倒弃土、弃石、弃渣。
做好弃土、表土场的防护,防止弃土污染环境。
取土场取土后进行绿化、防护和排水设计,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防止出现新的水土流失。
6.1.4加强施工期间管理
施工单位要避免在公路旁乱开采石料,破坏自然景观。
如果路线附近没有石料场,必须在公路旁开采石料的,则必须在工程完工之后,种植攀援植物绿化﹑恢复自然景观。
施工临时用地如拌和站也要求绿化。
尽量减少施工机械噪音、灰尘和水土流失对沿线环境和村庄的污染,高填深挖裸露坡面施工应同步实施防护,严禁往江河﹑水库﹑水塘倾倒弃方和生活垃圾,强化施工人员环保教育,确保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得到具体实施。
绿化尽量做到与工程施工同步进行,所有栽植的树木、花草,其成活率必须达到95%以上。
6.1.5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三同时“制度
项目建设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工程竣工后按照规定程序通过环保验收后才能投入运营。
6.2其它
本篇仅汇列路基绿化和中央分隔带、取土场、弃土堆、采石场、沥青混凝土拌和站等绿化及敏感点路段声屏障。
其余部分均分别包含在路基、路面、桥涵、路线交叉等篇的相关工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