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答:(1)人内传播的含义人内传播,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①人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
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人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
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人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
人内传播的过程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和要素构成,是能动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
④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
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它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如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而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2.试述人内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或要素。
答: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是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的:(1)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感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凉热等作出的反映,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
知觉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如接触过西瓜,头脑中留有关于西瓜的各种特性的记忆,以后提到西瓜时,头脑中也会出现西瓜的形象或映象。
(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概念包括外延和内涵,前者是同类事物的范围或集合,后者是对同类事物特征和本质属性的认识。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工具,有了概念,人类才能进行抽象思维。
表象和概念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通常是作为有意义的形象符号和语言符号出现的,因此,人脑中的信息处理过程,同样是一个驾驭和操作符号的过程。
(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传播学中,判断意味着对思考的对象事物有所断定和作出结论,这是人们行为决策的基础。
(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推理是在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若干个判断之间建立或发现合乎逻辑、合乎规律的关系,得出新的判断和结论,就是推理的过程。
因此,推理也是“从已知中发现未知”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除此之外,人内传播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它们在很多情况下对人内传播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但是,感情和各种各样的心理定势也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迄今为止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对事物的实际体验或社会学习而形成的。
3.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答: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是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的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该理论包含以下要点:(1)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2)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运动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而互动的介质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
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
(3)这种由自我传播所形成的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
这种理论说明人内传播不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而且具有明确的互动机制。
4.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答:“自我互动”理论是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中提出的一个理论。
这个理论是对人内传播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个很好说明。
(1)主要观点①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
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与自己进行沟通与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②“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
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③“自我互动”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不断改变原来的自我,形成新的意志和行为主体。
布鲁默的这个观点说明,人内传播是现实社会传播关系的反映,通过自我互动或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2)现实意义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有助于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
人不但与社会上的他人进行传播,而且与自己本身进行传播,即自我传播。
自我传播同样具有社会性,它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5.为什么说“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答:“内省式思考”是指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内省式思考并不是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发生的。
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作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通过人内传播来作出如何解决新问题、适应新情况的决策。
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社会过程,其原因在于:(1)“内省式思考”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内省过程中,人的头脑中会出现他人的形象,个人会分析和推测别人是如何考虑的,别人对这个问题会采取什么态度等,只有在与他人的联系上才能形成个人自己的态度轮廓,考虑自己应该怎么做。
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因此,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2)内省式思考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在这种活动中,个人会把自己迄今为止有关该问题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全部调动起来,对它们的意义重新进行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的状况相适应的新的意义和行为。
由此而言,内省式思考也是超越既有意义开创新意义、超越既有行为方式、开创新的行为方式、与人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活动。
内省式思考的这些特点同时也是人内传播的特点。
它充分说明,人内传播并不是孤立、封闭和绝对的“主观精神”的活动,而是一个与人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活动,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映;与此同时,这种反映又不是对社会关系或实践的消极、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具有独自的特殊规律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人内传播反过来会对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人内传播也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6.什么是基模或认知基模?它有哪些特点?答:(1)基模的定义基模是指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称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
基模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最常见的类型有涉及个体人物的人物基模、涉及事件程式的事件基模、涉及社会角色的角色基模等。
不同类型的基模能帮助处理不同类型的信息。
(2)基模的特点①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每个人的基模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不同的社会化环境和文化背景也会形成基模的差异。
②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
一般而言,基模并不是以每个具体事例为对象,而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般化和抽象化的性质,并有从较抽象向较具体分层的结构特点。
③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基模中包含着知识、经验以及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包含着价值甚至情感倾向。
它们并不是零乱地、互不相关地保存在记忆中的,而是按照一定的关联性,以有机的结构预存在大脑中。
④基模的功能是在遇到新的信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要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做出判定,预测其结果,以确定对新信息的反应。
因此,一般也认为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7.简述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答:基模作为大脑中预存的认知结构,影响着每个人信息处理的全过程及其结果。
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在他的《认知与信息处理过程的基模理论》一文中,提出了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对该模式的理解如下:(1)当接触到一个新的事件或者信息时,头脑中的相关基模就会被激活,参与到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当中。
(2)当新信息的各项特征与认知基模相吻合的时候,人倾向于按照原有的解释和态度来对它。
(3)当新信息与认知基模有不吻合之处时,人会对新旧信息的各特征进行比较,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