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质量和密度单元集体备课

质量和密度单元集体备课

质量和密度单元集体备课
时间
11、20
地点
办公室
主讲人
姜瑞玲
单元名称
质量和密度
参加人员
孙洪明、姚志英、刘东明、
王涛、卜爱丽
课标要求
1.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通过实验,理解理现象。
3.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密度-----------------------1课时
测量物质的密度--------1课时
密度和社会生活--------1课时
复习和总结--------------2课时
单元过关与讲评--------2课时
作业设计
1、课后题
2、《伴学》相应习题
单元测试安排
单元过关的时间及形式:
12月底,一般情况下是各任课老师随堂过关。
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突破方法:
1、通过事例让学生了解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实验探究的方法建立密度的概念,并指导学生用图像处理数据,体会图象的意义。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初步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的单位,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
2、会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理解密度的概念,会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水的密度及其物理意义。
[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3、会用量筒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从而测量物体的密度,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练习天平、量筒的使用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实验法比值法、图象法
尽可能地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景,使学生乐于进行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可能存在的问题:
1、密度概念的建立不易掌握,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
4.了解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
教材
分析
(地位、作用、与前后知识联系)
第一节“质量”。课本将质量的概念以“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的程度引入,概念浅显。课本直接给出了质量的单位和换算关系。关于质量的测量,课本重点介绍了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第二节“密度”。首先,课本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体会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不相等,表明物质在这方面的性质上存在差异。然后让学生完成题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的探究。利用探究结果: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且单位体积的同种物质的质量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因此可以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征物质的这种特性。从而因此密度的概念、单位及公式。
密度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也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学
重难点及突破办法
(包括单元知识体系建构)
本章重难点:
重点:
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理解密度概念,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点:
理解密度的概念。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关于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一般应用,学生想到的肯定很少,可以让学生提前回家收集。
3、通过实验和探究的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应用密度知识解释简单现象的能力。
课时安排
本章共四节,安排了八课时。
质量-----------------------1课时
密度的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它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组合而成。
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
水的密度1.0×103kg/m3,要求记住。
计算题要注重格式,要写必要的公式、公式变形、单位、必要的文字说明。还要有必要的计算过程。
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让学生学习怎样使用量筒,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结合上节质量的测量,就可以通过公式ρ=m/V算出物质的密度。
第四节“密度与社会生活”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解释与密度有关的现象。
学情分析
本章是继学生学习了机械运动、声、光之后,来介绍质量和密度,本章主要为八年级下册力学部分打基础的。质量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常接触的问题,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由于学生的实践较少,对于质量单位的感性认识经验很少,1kg到底有多少,没有经验。另外天平的操作对于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讲也是一个问题但这个操作不难,多练习几遍就会掌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