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近、现代体育的发展及未来摘要:中国近、现代体育的发展是由1840鸦片战争开始至今,伴随着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也进入了近代体育发展史。
主要由于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外国近代体育的兴起与发展构成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基本内容。
而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是由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到现在已经经历了60余年,这段时间的体育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中国由最初的体育弱国成长为在29届北京奥运会上取得金牌榜首这样的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还有就是中国体育以后的发展道路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近代体育现代体育体育发展体育科学化体育社会化学校体育正文:一、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中国近代体育,一般指从1840—1949年,这一时期内中国流行和实施的体育。
这一时期中国体育的主要特征是:西方近代体育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通过不同的渠道与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取代了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体育的主流位置。
为中国体育的的主要内容和模式,伴随这一过程中国体育与当时的世界体育的发展主流模式逐渐融合一致,成为近代体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从而为中国现代体育的形成奠定基础。
【1】1、中国近代体育的发端: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以后,清朝政府统治集团中产生了“洋务派”洋务运动开启了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的先声,近代体育的某些内容被作为军事训练的手段而首先引进中国从1862年起,清朝政府开始对部分军队实行西式编练当时的“兵操”俗称“洋操”实际上是西方仅是军队以列队的训练和基本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军事体操。
创办军事学堂,设置体操课程。
19世纪后叶洋务派引进西方科技,培养人才。
先后兴办了一些新式军事工业学堂和军事学堂,这些较早创办的新式学校大多仿照外国同类学校设置课程。
一般都开有体操课程,并聘用欧洲人担任教习。
以得、日两国居多。
派遣留学生学习近代体育为了培养军事工业人才及军官。
洋务派曾选送不少学生赴英、法、德、美、日等国留学。
这些学生回国后带回了一些西方近代体育,翻译西方书籍,传播近代体育知识。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近代体育表现以下特点:其一、发源于欧洲的近代体育的一些内容首次被有意识的引入中国,从此后中国开始有意识的接受西方近代体育,这对于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与形成过程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其二、近代体育在洋务运动时期的引进与传播均以兵操为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最早引进和接受的不是欧洲的学校体育体系,而是军事性质的兵操这对于后期中国近代体育的走向产生巨大的影响。
其三、洋务运动是其主要引进和接受的是西方近代体育的一些手段与方法,在“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思想下近代体育的思想、理论、制度等无论是在清朝军队还是早期的军事学堂均未引起重视。
其四、传播范围比较窄小,近代体育在洋务运动时期的传播范围仅限于清朝军队的“新军”和一些新建的的军事学校,因为在社会上的影响很小。
其意义价值与功能尚未为社会所认识。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体育思想:西方近代体育思想的传播始于1898年的“戊戌变法”期间。
当时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纷纷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
由此逐渐形成一种改良主义思潮,在改良派提出的新学中包括了近代体育的思想内容,维新派的主要领袖康有为(1858—1927)在其代表作《大同书》中根据西方近代教育和体育思想,首次提出了“德教、体教、智教”的全面主张。
【2】梁启超(1873—1927)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所发表的教育论著中,主张教导儿童“习体操”。
1897年他在湖南时务学堂任总教习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体操锻炼”。
资产阶级改良派是中国最早接受近代教育与体育的人物他们提倡近代体育实际上是对封建教育和封建武举制度的否定他们宣传近代体育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在社会上一定范围上形成了“耻文弱”的风气,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中国近代体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的作用。
3、中华民国时期的体育: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指中华任命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先后经历了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近40年的统治。
在这期间,中国体育基本上完成了近代化的进程。
北洋政府时期是一个新旧制度交替和过度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制定了国民时期的第一个新的学制。
座位“三育”中之一的体育课得以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确立。
在“五四”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军国民主义体育和兵操逐渐衰弱,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
西方自然主义体育思想逐渐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主导思想。
田径和球类运动成为学校的主要内容,期间中国参加了远东运动会,举行了两届全国运动会。
全国各地的各类运动竞赛初步形成制度。
国民政府时期,体育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此期间。
诞生了中国第一部体育法,中央政府第一次设立了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举办了四届全国运动会。
参加了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从而为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体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中国革命根据地的体育:1927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的革命根据地。
在这些革命根据地里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同时,也注意开展体育运动。
革命根据地的体育运动有利的配合了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特别是军事斗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社会体育积累了经验,准备了干部。
抗战期间战斗在华中各地的新四军也开展了体育活动,在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十分注重体育运动的开展,进一步开展了新民主主义体育。
抗日战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体育发展的重要时期。
其理论和实践都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
二、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由1949年带现在,主要叙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60余年中国体育的发展过程与概况。
同时,也是一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的历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批判改造旧体育,建立新体育。
成为当时体育界的主要任务,1952年毛泽东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明确地界定了新中国体育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是体育事业遭受到了一场浩劫,整个体育事业滑向低谷。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领导全面人民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体育界从思想上解除了精神枷锁,恢复和建立了体育组织管理机构,恢复正确的规章制度,提出了攀登体育高峰的目标,为担待体育事业的大发展打下基础。
20世纪80年代是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年代,中国体育全面走向世界,中国体育还在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发展道路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
1992年以后随着邓小平同志以此类重要谈话的发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开始形成。
同时也为我国体育的深化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从此我国体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也就是在那个时期提出了“举国体制”——主要指我国体育界为是想一定的目标采取有效地集中、统一国家力量,迅速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发展机制及相应的组织体系。
是我国发展已与事业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体育体制,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以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大,2001年北京成功的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北京成功的申奥成功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为新中国体育的发展确定了路线和方针政策。
新世纪初期我国的体育事业按照既定的方针和目标,在领导重视群众支持的合力中得到了全面的进步与发展。
其中,在体育科学研究体育产业化、学校体育改革以及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或优异的成就。
为新世纪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体育的未来几发展趋势:现代体育的兴起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体育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渗透到各个阶层和领域。
根据未来社会的特征现代体育的特征个归纳为:1、国际化——代体育已成为现代国际的普遍现象,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的推动下竞技体育国际规模日益扩大。
体育的国际化还在于国际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日益加强,国际学术活动日益频繁体育的国际化的一个新的趋势是大众体育国际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大众体育已成为一个潮流与竞技体育的发展有并驾齐驱之势。
2、社会化——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体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
国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和改善,我国社会体育将会得到较快的发展。
随着以后经济的发展社会体育的普及程度,体育锻炼的科学化水平将有很大的提高大众体育的活动内容、方式、方法趋向多样化社会体育将出像一个崭新的局面。
【5】3、学校体育的发展,现在我国健康体育课程体系还尚未真正的形成主要是没有把目标与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改造。
学校体育应该向科学化、生活化、个性化方向调整;学校体育要面向终生体育。
学校体育观测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全面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生的体制与健康水平将得到全面提高,农村学校体育日益受到重视。
【6】现代体育的发展主要依靠国际、社会、科学和学校体育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这几者之间的联系是越来越紧密了。
总的来说,随着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和“小康”目标的实现的,21世纪中叶,我国能够建成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
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事业。
【7】参考文献:【1】体育史/郝勤主编.-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P177【2】体育史/郝勤主编.-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P281-282 【3】体育概论/熊晓正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P133 【4】体育史/郝勤主编.-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P469 【5】体育史/郝勤主编.-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P450 【6】体育史/郝勤主编.-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P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