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心得)之周庄情悠悠 课后思绵绵——散文如何出彩的思考

语文(心得)之周庄情悠悠 课后思绵绵——散文如何出彩的思考

语文论文之周庄情悠悠课后思绵绵——散文如何出彩的思考周庄情悠悠课后思绵绵--散文如何出彩的思考温岭市大溪中学郭定华【摘要】本文结合个人的《绝版的周庄》教学案例,为了贯彻新课程中“能力”、“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对这次散文公开课取得成功的细节等方面进行了教学上的思考。

【关键词】散文绝版的周庄案例出彩【论文背景】《绝版的周庄》为当代作家王剑冰的散文代表作。

它也是某一年高考的现代文阅读题,从那以后,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新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就选了它。

2005年,我校为了贯彻“请进来,走出去”的宗旨,让我和温州瑞安中学的名师上PK课,课题就是《绝版的周庄》。

瑞安中学的老师认为:1、本文是游记类散文,旨在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内容。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并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3、本文与《巴东三峡》都是写祖国山水的美丽,意在让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而我认为这些目标的设定是比较简单也比较实用,但是多而空旷。

在实际操作时却很难调动我们这里的学生。

而且,语文教学应该特别尊重学生的自我阅读感受,并以最终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锐感受能力和独立思索能力为终极目标。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较多的开放性环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问题真正从学生中来,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到解决。

作为一篇游记散文,《绝版的周庄》用优美得近乎是诗的语言,颇富张力地描绘出一个韵味独特的水乡周庄,倾诉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情感。

但作者的笔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倾诉一己之情上,而是在情感表达之中阐释了自己对周庄现实境遇的深沉忧思。

语文新课程也非常强调三维目标的落实。

因此,我就把体会周庄之美、感悟作家之情、领会深沉之思作为这篇散文的教学目标,也作为了这节公开课的思路。

上课那天,来了很多的客人,其中有来自浙师大的蔡伟教授,来自地市两级的教研员。

本人的上课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一直以来我总想着应该有个小结,以飨读者。

【案例呈现】散文《绝版的周庄》教学实录(节选)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略)二、配乐朗读,进入文本师:越是好的文学作品,越能经受得住我们反复的咀嚼和诵读,我们走进周庄,不妨也从朗读开始。

下面我先来读一段。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教师配乐朗读课文第一段。

学生在音乐旋律中把文章读完,并在段落旁边,写下自己的细微感受。

三、感悟周庄之美、作家深沉之思、忧思之情(1)提出问题,自由发言:朗读之后,你最喜欢这篇课文中的哪一段?为什么?课堂片断:生1:我喜欢课文的第七段。

师:能不能给我们朗读一下。

生1:好的。

师:你读得很有深情,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生1:我觉得这一段的语言很美,把周庄写得特美,特宁静。

师:回答问题的时候很规范,用了“我觉得”三个字,回答得也很完整。

你是为这种宁静的“美”而感动,那么除了美你还感受到周庄的什么特点?生2:民族味浓。

生3:周庄有接纳的气度和胸怀。

生4:……师:你们都有很强的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你觉得作者是不是喜欢这样的周庄呢,这种喜欢之情是怎样表达的?生1:作者喜欢夜晚的周庄,他说“周庄睡在水上,一只只船儿,是周庄摆放的鞋子”,这里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对周庄的喜爱。

师:谢谢你的回答,你注意到了修辞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生2:作者提到额樱花,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可是周庄并没有拒绝它,它在周庄也开得很灿烂,可见周庄海纳百川,有宽大的胸怀和气度。

生3:……生4:我喜欢第……师:你能有感情地朗读吗?生4:好的。

(2)创作MTV,感受周庄之美给出一幅画面,寻找课文中哪段文字与它配合最契合?或者给这幅画面配上一段优美的文字。

(3)从标题入手,咀嚼作者的忧思师: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周庄的“美”以及对周庄的痴迷眷恋喜欢之情。

用自然、朴实、宁静等词语来形容周庄都可以,但是作者最后对周庄的界定是什么呢?生齐答:绝版的。

师:为什么?“绝版的”是什么意思?这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考?从哪里可看出?(学生讨论2分钟)生1:“绝版”是“独一无二”的意思。

周庄作为江南古镇水乡,体现在“一块石板、一株小树、一只灯笼、一幢老屋、一道流水”之中,它的古朴宁静是得天独厚,浑然一体的,也就是说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它也是不可复制的。

生2:我同意他的观点,但我也想补充一点。

我觉得“绝版”有“美到极点”的意思。

周庄历经900年风雨,和繁华现代的苏州相比,可谓是一位“绝版”的江南古典秀女,这样的一个地方,实属不可多得的绝版。

生3:作者在课文第二段中反复说“周庄,我来晚了”,在第三段中说“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

我觉得现代文明破坏了苏州古典美感,作者觉得如果周庄的现实境况不尽快改变,周庄就要绝版了,就会步苏州的后尘。

作者是在思考周庄的出路,对周庄所面临现状的忧虑,为周庄感到遗憾和惋惜。

生4:我也想说。

我想也许作家还有希望在里面,就是希望周庄能够走出今天的生存困境,真正美丽到绝版。

师:大家都很有思想,我觉得你们的回答都很有道理。

我想因为眷恋才会有希望,爱之越深,忧之越深。

四、拓展:多媒体播放视频《周庄好》。

五、结束语(略)【教学思考】《绝版的周庄》公开课后,我想,散文教学如何能出彩?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走近文本,解读文本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许多老师都尝试着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有目的地对课堂教学模式作一些探究,比如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组织课堂等。

然而模式手段的变化,未必就是新课程了,比如不知道多媒体在何时何地运用比较恰当,比如用视听的多重刺激替代文本阅读,用精美的课件、庞杂的资料替代学生的理解。

然而,教学《绝版的周庄》时,我巧妙地处理了这些问题。

我认为对文本的有效解读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只有老师自己好好地对待文本阅读,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

我把“体会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作为目标来解读是正确的。

教师对文本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惊喜。

如果缺少这样一种功底,有的只是作者、编者的思想和认识,唯独没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很难想象的。

就一篇散文来说,为了更准确地把握语言文字及人文教育因素,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能从文章中读出作者所描述的生动形象(语言的形象感),读出文字所包含的意义内涵(语言的意蕴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语言的情味感)。

如此,钻研文本,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觉,读出自己的感悟来。

散文的情思是一种沉淀后的心境,散文的情感是一种个性的自然流淌,它真实地体现作者的人格和性情。

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达到部分地接受作品的地步。

在“感悟周庄之美、作家深沉之思、忧思之情”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畅谈,学生自然会从自己喜欢的段落谈起。

这种回答,是真情实感的,有感而发的。

但是这一环节,不可预知的也会大大增加,教师要根据回答进行诱导,引导要结合文本,使理解走向深入。

另外,学生的发言是打乱段落顺序的、零散的,所以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回答中的“点”,从“美”和“情”加以梳理。

这篇文章的标题寓意深刻,在体会文章的标题所蕴含的情感这一环节中,在学生对作者情感进行充分领悟之后,我以此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对文本做更深入的挖掘,体味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咀嚼作者对周庄现状的忧思。

这一环节,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情况,适时地归纳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追求与人文情怀。

冰心说过,“散文最能够表现作家的性格,对读者来说,和自己相似,或者能够引起共鸣的,就更容易欣赏和喜欢,却很难说谁好谁坏。

”散文教学,正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找到“能够引起共鸣的”,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欣赏和喜欢”。

2、品味语言,注意训练这节课,将教学的三维目标融合推进。

新课程对教学目标提出了三个维度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学既能发展语言素养,又能提升人文素养。

本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了文本中知识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的升华点,设计了三维融汇的学习活动,转变了那种以讲专业学科知识为“主料”,以“情感教育”为“附加”甚至为“不屑”的教学观念,使知识的建构、能力的习得、关注“人”的生活感受与忧思情怀的提升等,都产生并融汇于一定的教学过程中。

见课堂实录(3)从标题入手,咀嚼作者的忧思这是一个品味语言的精段。

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语言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

因而,启动学生感悟、体认语言所蕴含的情感从来就是培养语文素养的一项重要举措。

这一精段的设计理念即在于此。

教师组织了一场“发现”活动:找找表现作者情感、心情。

学生从字里行间找出了颇为深意的一些词语或句子,进行了品味赏析。

而我要说,这又是一个情感的发现活动,在发现中引爆了一串创造火花:“绝版”中有“美到极点”“独一无二”的赞美,“周庄,我来晚了”“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中有“忧虑、遗憾和惋惜”等等。

学生的见解是对文本归结性的发现,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也是对自我潜在情感力量的发现。

在文本的情感浸润下,引发了学生对社会的思考,使情感、价值观得到了升华。

课堂实录(2)是训练语言运用的一个片段。

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咬紧语言文字进行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内容实实在在、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训练,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

展示学生作业:古老的楼房和曲折河道缀满了黄昏的夕阳,阳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色彩斑斓的光带。

船夫们以娴熟的动作,轻松地摇着橹,小船在平静的河面慢慢滑行,他们的身后,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

3、注重朗读,加强范读语文教学,从读开始。

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课堂。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提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文本是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唤醒学生自我情感体验、领略文本丰富内涵的重要途径。

朗读是理解课文,形成语感的重要方法。

在读中品味语言之美,在读中理解课文,以读悟情,以读促思。

这次上课的时候,我们都用了各种方法包括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自己品读等引导学生读出文章之味。

至于用《高山流水》背景音乐,那是因为这音乐与江南水乡的温柔气质非常吻合,有助于学生进入文本意境。

其中教师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在头脑中重塑文字所表达的形象、画面的做法是最为成功的。

课堂上教师进行示范性朗读,有利于创设课堂情境,同时展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

“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加强老师的范读,特别是诵读式的范读。

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唤起美的共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