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策略研究一、引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大浪中尽管已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创业奇迹,但是自身管理机制及经济运转等方面仍然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民营企业应该利用过程观念、环境观念、层次观念、功能观念和结构观念来寻求合适的国际化经营的模式,并不断强化这些观念的指导来实现自身进化,提升国际竞争力。
民营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不仅要挖掘内部潜力,还要开辟国际空间;不仅要利用国内市场和资源,而且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外的市场和资源,积极寻求国际化经营之路。
作为浙江省新兴的汽车企业——吉利,在今年3月成功并购沃尔沃使我们看到了浙江民营企业运用并购这种国际直接投资的国际化经营方式积极地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浙江60%的税收和投资、70%的出口、近70%的GDP及全社会捐赠的80%来自民营企业,他们还解决了全省90%的就业率。
”浙江民营企业对于浙江经济发展贡献巨大。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浙江省生产总值2148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分别为3730亿元和1933亿元。
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均居全国第四位。
全省生产总值的70%、税收的60%、新增就业岗位的90%来自非公经济,民营企业出口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金的近7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浙江经济的“发动机”,并且浙江民营资本已然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一股最引人瞩目的力量。
截止2008年底,全省有私营企业68.1万家,户均注册资本达207万元。
在最新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据1/3以上的席位。
但以出口型、加工型为特征的浙江民营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首当其冲。
本文通过分析浙江民营企业不同国际化模式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有利于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对策,从而为相关部门提供理论或应用方面的参考。
一、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英国跨国公司问题由专家邓宁提出,一个企业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就可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1.所有权优势。
主要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别国企业没有或很难得到的要素禀赋、生产工艺、发明专利、管理技能等特殊资源和技术所有权。
2.内部化优势。
主要指发展中国家民营企业虽然规模较小,资金资源有限,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如果组成企业群,进行“集体化”对外投资,就可以充分利用产业体系提供的配套服务,共享经营策略,从而获得相对的内部化优势。
3.相对区位优势。
主要指与东道国之间形成的地缘优势。
如中国周边国家较多,多为经济刚刚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具有经济、技术、环境的相似性和相对优势,我国企业在海外就地取材和适应市场能力较强,生产与服务成本较低。
尽管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研究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等方面还具有不足之处,但它是目前国际上有关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界中最具有影响的理论。
(二)跨国经营优势变迁理论国际竞争战略权威迈克尔.波特指出,跨国公司经营环境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提高而变化,大型跨国公司国际竞争优势同样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变迁的挑战,为小型企业提供优势:1化解企业内部化和外部化的经营矛盾。
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和交易量增加引致越来越高的交易费用,信息的不完全性和失真的不完全性契约加大企业间交易产权效率配置的不稳定性,中小民营企业则可以利用自有优势建立企业战略联盟。
2适应科技速度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由单一品德大规模经济向多品种的小规模经济变迁,由集中化向分散化变迁。
3,越来越多跨国公司放弃对海外子公司股权控制的制度安排,以每年25%的速度转向非股权性质的中小企业战略联盟,由单纯注重内部化优势向具有多元特征的内部化与外部化结合的综合优势变迁。
但由于他的把战略分析简化为几个条条框框,而无法真正的使读者明白,只有从每一个有关的角度深入分析每个案例,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波特把复杂的环境性因素简化为五种力量、把多样化的战略形态简化成三四种最基本的竞争战略这种做法,与谨慎的经济理论传统并不相融。
(三)市场内部化理论巴克利和卡森(Buckley & Casson,1976)提出了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从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内、外市场的差异,国际分工、国际生产组织的形式等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和动机。
市场内部化理论”重要依据是“科斯定理”。
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rd Coasc)1937 年发表了其不朽之作《企业的性质》,认为市场对从事某些类型的交易来说,既是昂贵的,又是低效的。
因而市场交易是存在成本的,而不是像传统经济学假设的那样不存在任何成本。
利用市场的交易成本有:搜寻相应价格的成本,确定合约双方权责的成本,接受合约有关的风险以及有关市场交易的税款等。
上述各种成本的存在意味着只要能在企业内组织交易并能通过市场花较低的成本,企业就会自己来从事这些交易并使之内部化。
这就是企业产主并存在的原因。
显然用内部化理论来解释跨国公司同样是有说服力的。
“市场内部化理论”认为,国际企业实行“内部化”的动机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A.减少交易成本;B.避免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善性和各种贸易障碍;C.运用转移价格手段,达到避税、调整公司利润和转移资金、逃避各种风险的目的。
这样,内部化理论就比较好地解释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
与其他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相比具有更大的适应性,较好地解释了跨国公司的性质、起源,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等。
(四)海默—金德尔伯格学说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而后其导师金德尔伯格又对此理论做了补充发展及系统阐述。
由于两人一起从理论上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的新的研究领域,故学术界将他们并列为垄断优势理论的创立者,并将他们的理论分析合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学说”。
垄断优势理论的核心论点是建立在对传统资本国际流动理论的否定之基础之上的。
该理论认为,与国际间证券组合投资不同,对外直接投资需要直接面对外国市场,根据外国的市场环境展开活动,而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竞争有很大不同,企业要直接对外进行投资,往往要面对许多不利因素,包括语言、沟通、法律、习俗、对当地市场结构的熟悉程度等各个方面。
因此,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顺利开展对外直接投资,那些能顺利开展对外经营的企业,往往具有别的企业所不具有的特定的企业优势,即“垄断优势”,这种优势为企业所特有,并且企业能够用各种途径有效地保持这些优势,将其转化为实际竞争优势。
垄断优势理论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发展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其核心思想即跨国公司只有相对于本地企业与有优势才能在东道国市场展开竞争突破了传统的分析框架,成为以后各种理论的隐含假设。
二、国内相关理论的研究由于近几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中国的民营企业不断变强,对外贸易不断扩展的同时要求其规模不断变大变强,要求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浙江在全国的民营企业中居领先地位。
国内学者对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理论分析,从而制定出有利于他们国际化经营的对策。
1.国内学者贸易理论康荣平在1996年发表的《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一书中指出如何在国际性竞争中寻找自己适当的位置,形成并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是当代企业家必须经常考虑的首要课题。
这个课题的解决,一般说来有三种途径:一是了解和分析国际市场上“先行者”的经历和经验、教训,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二是加强与国际市场上“先行者”的合作,即“与巨人同行”,更直接地学习“先行者”的经验,吸取“先行者”的教训,逐步找到自己在国际市场中的位置;三是凭着自己的创业精神或遇到的良机,孤身闯入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探索出自身独特的发展道路。
闰立是,吴贵生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 中发表的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研究中指出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走向世界,成为中国跨国公司。
国外有关企业国际化的研究集中于外向国际化阶段。
以中国企业国际化为背景,对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一并进行了探讨,识别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三种模式,并在每种模式中寻找到典型的企业代表。
任晓在国际贸易问题,2008,9中发表的温州地区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模式中指出温州地区不仅是我国最先推进经济民营化的地区,也是企业国际化发展较成熟的区域之一。
但是,温州地区企业与一般理论总结的企业国际化模式大不相同。
本文的研究从温州地区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展开,分析后进国家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发展模式。
张一弛,欧怡在经济科学,2001,4中发表的企业国际化的市场进入模式研究述评中对企业国际化的市场进入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基于对近 30年的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 ,作者希望概括出对“企业国际化的市场进入模式”这一课题的研究的现状、局限和发展方向。
虽然有关这一问题的大部分研究所关注的是进入模式的选择理论 ,为了理清问题的全景 ,本文将在开头的相当篇幅 ,讨论进入模式的定义、详细分类、内在特点。
郑吉昌,夏晴在社会科学家,2004,7.中发表的服务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与进入模式的选择指出服务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日益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显著特征。
由于产业特性、知识和技术等方面的差异,服务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与制造业企业不完全相同,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上与制造业也不相同.同时.由于不同类型的服务业企业内在属性的不同,其国际化战略和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也不一样。
王妍和邓扬在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03期中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指出当前,中国已加入WTO,大量的外国先进企业不可避免的进入我国市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资金缺乏,产品竞争力差,以及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了解,缺乏对外经营权等是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存在主要障碍。
李瑢在企业家天地(下半月) 2005年第01期中提出的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特点、问题及对策中指出即加快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进程,并采取措施,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衣长军,陈初升在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01期中的国外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中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刚刚起步,存在各方面问题在所难免,要解决这些问题,促使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经验与教训,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来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就显得格外有帮助徐世刚在当代经济研究 2005年第05期中的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问题及其对策中指出依据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现实状况和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从而加快推进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