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一 1979-1980年 6%二 1982-1986年 8.8%三 1986-1990年 18.5%四 1992-1994年 21.7%无 2006-2008年 6%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及金融影响作者/农行战略规划部【摘要】•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经历了从再贷款为主转向外汇占款为主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
第三阶段:2002-2011年,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内外部环境变化致外汇占款增长放缓。
从内部原因看:一是人口红利减弱,出口品成本上升。
二是人民币接近均衡水平,资本项目顺差减少。
三是央行退出常态式干预,主动购汇减少。
从外部原因看:一是国际经济弱势复苏。
二是美联储QE退出。
三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
•我国以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主要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债规模有限。
二是国债市场交易量小。
相对来说,再贷款、再贴现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再贷款不受证券抵押限制,投放相对灵活,且没有数量限制。
另一方面,再贷款和再贴现可实现定向、定价、定量投放,有利于实现特定领域定向支持。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对金融体系和银行的影响。
一是影响资金价格中枢。
二是银行对公存款增长难度可能加大。
三是货币领域定向调控将加剧银行分化。
过去十多年,外汇占款一直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
但从2012年开始,外汇占款增速出现趋势性下降。
今年以来,外汇占款少增现象更加明显。
4月份新增外汇占款846亿元,月增量环比下降51%,同比下降70%。
未来一段时间,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可能将从外汇占款为主转向更为侧重再贷款、再贴现等途径。
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将对金融生态和银行经营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需提前谋划应对。
一、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从再贷款转向外汇占款1984年我国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体系,承担制定、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职能。
基础货币调控成为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基础货币投放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该时期基础货币投放特点:一是政策性再贷款和财政透支是主要手段。
截至1993年末,再贷款总量10580.8亿元,超过70%基础货币来自央行再贷款。
再贷款主要出于政策性目的,如农副产品收购、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
财政透支也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重要途径,1993年末财政透支形成预算借款1582.1亿元。
二是国有银行为再贷款主要承接者。
四大国有银行身兼政策性职能,承接了97%再贷款。
三是基础货币投放受到地方政府干预。
地方人行拥有部分再贷款权限,加之其领导由地方政府任命,再贷款投放受地方干预,甚至出现“倒逼”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现象。
基础货币刚性增长造成需求快速扩张,引发严重通胀,造成人民币贬值压力。
四是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投放规模较小。
1993年末外汇占款875.5亿元,仅为再贷款的8.3%。
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收回部分再贷款对冲外汇占款增长。
该时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重要阶段,货币政策调控从直接信贷控制转向间接调控,基础货币投放发生重要变化。
主要改革措施及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人行实行垂直管理,收回地方人行再贷款权限。
1993年开始人民银行逐渐收回省级人行再贷款权限,抑制了再贷款过度膨胀。
二是再贷款主要投向政策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
国有银行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剥离,加上后来资产处臵需要,再贷款主要投向政策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
三是汇率制度改革推动外汇占款快速增加。
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1996年实施经常项目可兑换。
人民币汇率稳定促进了外贸增长和外汇储备积累,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增多。
截至2001年末,央行外汇占款18850.19亿元,占央行资产比重达到44.3%,与再贷款规模接近。
为避免基础货币过快增长,1996-1998年,央行累积收回商业银行再贷款6079亿元。
四是配合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扩大再贷款规模。
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增加再贷款2000亿元。
五是宏观调控转向间接手段。
1998年取消信贷额度控制,央行通过国债买卖调节基础货币供应。
第三阶段:2002-2011年,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货币政策自主性被削弱。
该时期基础货币投放特点:一是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顺差快速积累,特别是2005年汇改后人民币升值预期强化,外汇占款快速增加。
截至2011年末,央行资产负债表外汇占款23.24万亿元,占央行总资产的82.7%,10年增长11.3倍,年均增速28.6%。
同期再贷款变化不大。
二是央行进行大规模冲销操作。
为对冲快速增加的外汇占款,央行通过央票和正回购,及提高存准率回收流动性。
2003年至金融危机前,央行先后20次上调存准率。
金融危机后,央行12上调存准率,截至2011年6月,大型金融机构存准率最高达21.5%。
央票存量规模最多时超过4.7万亿元。
三是货币政策自主性受到削弱。
外汇占款快速增长,导致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尽管央行进行了冲销操作,但并不完全,货币政策自主性受到削弱。
二、外汇占款趋势性减少,央行重建基础货币投放机制(一)内外部环境变化致外汇占款增长放缓。
经历10多年经济发展,推动外汇占款高速增长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改变。
从内部原因看:一是人口红利减弱,出口品成本上升,降低了出口贸易顺差。
二是经过多年大幅升值,人民币接近均衡水平,资金双向流动,资本项目顺差减少。
三是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需要,汇率弹性加大,央行退出常态式干预,主动购汇减少。
从外部原因看:一是国际经济弱势复苏。
国际经济缺乏持续增长动力,外部需求不足常态化,影响出口增长。
二是美联储QE退出。
美联储稳步缩减QE3,资金回流美国。
三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
新兴市场国家资金外流、货币贬值频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外汇占款增速降至20%以下。
(二)未来几年需年增基础货币2-3万亿元,外汇占款难以满足基础货币投放需求。
在外汇占款已无法继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为稳定经济增长,需要保持货币投放适度增长,要求基础货币相应增长。
我们进行简单测算。
今年M2增速目标为13%,假设2015-2020年增速目标为10%,2020年M2总量将达221.5万亿元。
假设如下两种极端情形。
情景一:如果货币乘数保持目前水平(2013年末为4.08)不变,M2增长依靠基础货币投放实现,那么每年需要新增基础货币3.88万亿元。
情景二:如果央行按照每年降准两次扩张货币乘数,且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不变,2020年货币乘数将达5.73,每年需新增基础货币1.65万亿元。
实际情况应介于两种极端情景之间,意味着2020年前每年新增基础货币应很可能在2-3万亿元。
前瞻性看,预计2020年以前年增外汇占款仅有1万亿元左右,甚至更低。
基础货币年缺口在1-2万亿元之间,央行需要拓展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以确保实现M2增速目标。
(三)再贷款、再贴现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基础货币投放主要渠道。
央行使用何种手段投放基础货币,主要取决于经济金融状况及要所达到的政策目标。
从国际实践看,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手段和方式是多样的。
主要包括如下几种:一是传统工具。
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
可称之为常态式工具。
二是量化宽松工具。
政策利率降至零,继续政策宽松投放基础货币的工具,如美联储定向招标工具(TAF),欧央行资产担保购买计划,可称之为非常规工具。
三是特殊目的工具。
如美联储“缩短放长”扭转操作,购买长期债券,压低长期资金价格。
四是货币互存。
一国央行与他国央行开展货币互存,提高基础货币境外投放规模。
从我国现实看,再贷款、再贴现可能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根据我国《人民银行法》,央行投放基础货币手段包括: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买卖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及外汇。
借鉴国际经验,预计今后央行会逐渐加大政府性债券购买,以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但目前这一渠道并不畅通,主要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债规模有限。
我国记账式国债总量约7.8万亿元,不到央行外汇占款总量三成。
二是国债市场交易量小。
商业银行和信用社持有国债5.5万亿元,更多出于资产配臵而非交易目的,通常持有到期。
2013年国债市场月均交易量仅4640亿元,央行动辄千亿的基础货币操作量,会造成国债市场大幅波动。
相对来说,再贷款、再贴现则具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再贷款不受证券抵押限制,投放相对灵活,且没有数量限制。
另一方面,再贷款和再贴现可实现定向、定价、定量投放,有利于实现对小微、“三农”等领域定向支持。
据媒体报道,央行4月份向国开行发放3000亿元再贷款专项用于支持棚户区改造,且央行已着手制定对金融机构及其贷款企业的信用评级办法,为下一步加大再贷款投放做准备。
三、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对金融体系和银行的影响(一)影响资金价格中枢。
基础货币来源不同,资金价格也有显著差异。
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价格相对较低,如形成活期存款利率为0.35%,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也仅为3%。
比较而言,正常一年期央行再贷款利率为3.85%。
而今年初7天逆回购利率为4.1%,阶段性使用的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F(常备借贷便利)等资金价格更高,近期SLF隔夜利率为5%。
因此,从中长期看,若基础货币投放从外汇占款为主转向再贷款为主,资金价格中枢将会提高。
(二)银行对公存款增长难度可能加大。
企业是结售汇主体,2013年,货物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净顺差合计5449亿美元,由此形成企业存款超过3万亿元。
近年来,企业“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结汇成为企业存款的重要来源之一。
近期汇率双向波动明显,外币负债动力减弱,企业存款增速也出现回落。
(三)货币领域定向调控将加剧银行分化。
预调微调和定向调控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政策调控的重要特点,相应地,再贷款、再贴现投放将充分体现差异化特征。
不同银行因为信用评级、业务重点、信贷投放领域等方面的差异,获得再贷款和再贴现支持程度会有显著差别,进而会加大银行之间的差异。
(执笔人范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