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化学检验各章节试题答案

生物化学检验各章节试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答案一、 1.C 2.A 3.E 4.D二、 1. 功能基因、蛋白质2. 繁殖能力、遗传特征三、 1. 临床生物化学:是在人体正常生物化学代谢基础上研究疾病状态下,生物化学病理性变化的基础理论和相关代谢物的质与量的改变,从而为疾病的临床实验诊断、治疗监测、药物疗效和预后判断、疾病预防等方面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

四、临床生物化学研究领域就象生命本身一样宽广。

临床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有:(1)探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应用;(2)临床疾病和治疗中的应用;(3)医学教育中的作用。

五、临床生物化学的主要作用有两个方面:第一,阐述有关疾病的生物化学基础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

第二,开发应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方法和技术,对检验结果的数据及其临床意义作出评价,用以帮助临床诊断以及采取适宜的治疗。

第二章蛋白质与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的代谢紊乱答案一、 1.A 2.C 3.E 4.E 5.E 6.D 7.D 8.D 9.A 10.D 11.B 12.D 13.A 14.E 15.C 16.E 17.D 18.A二、 1. PA 、ALB2. PA 、ALB、TRF3. 由嘌呤合成代谢紊乱引起、嘌呤吸收增多、嘌呤分解增加。

三、 1.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acute phase raction protein,APRP ):在急性炎症性疾病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感染、肿瘤等,AAT AAG Hp CRP以及a 1-抗糜蛋白酶、血红素结合蛋白、C3 C4纤维蛋白原等,这些血浆蛋白浓度显著升高;而血浆PA ALB TRF则出现相应的低下。

这些血浆蛋白质统称为急性时相蛋白。

2. 氨基酸血症(Aminoacidemia ):当酶缺陷出现在代谢途径的起点时,其催化的氨基酸将在血循环中增加,成为氨基酸血症。

3. 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 ):体内需要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应的氨基酸,包括:苏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和色氨酸。

四、1. AAT的临床意义有:低血浆AAT可以发现于胎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AAT缺陷常伴有早年出现的肺气肿。

当M型AAT蛋白缺乏时,蛋白水解酶过度地作用于肺泡壁的弹性纤维而导致肺气肿的发生。

AAT的缺陷,特别是ZZ表现型可引起肝细胞的损害而致肝细胞硬化。

2. 转铁蛋白的临床意义为:血浆中TRF水平可用于贫血的诊断和对治疗的监测,在缺铁性的低血色素贫血中TRF的水平增高,但其铁的饱和度很低。

相反,如果贫血是由于红细胞对铁的利用障碍,则血浆中TRF正常或低下,但铁的饱和度增高。

在铁负荷过量时,TRF水平正常,但饱和度可超过50%,甚至达90%。

3. 检测血浆中CRP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一个极灵敏的指标,血浆中CRP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创伤、感染、炎症、外科手术、肿瘤浸润时迅速显著地增高,可达正常水平的2000 倍。

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随访病程。

特别在炎症过程中,随访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等。

五、血浆总蛋白的浓度增高:(1)血清中水分减少,使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见于急性失水引致血液浓缩(如呕吐、腹泻、高热等);又如休克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变化,血液发生浓缩。

(2)血清蛋白质合成增加:主要是球蛋白增加,多见于骨髓瘤病人。

血浆总蛋白浓度降低:⑴水、盐滞留血液稀释。

⑵摄入不足(营养不良、吸收不良)。

⑶消耗性疾病(严重结核、恶性肿瘤) 。

⑷合成障碍(肝功能受损)。

⑸丢失增高(严重烧伤、失血、肾病综合症、蛋白漏出性胃肠炎)第三章糖代谢紊乱答案一、1.D 2.B 3.D 4. D 5.E 6. A 7.D 8.B 9. C 10.D 11.B 12.B 13. B 14. C 15.A 16.B 17. B 18.C 19.C 20.C二、1.7.0mmol/L ;11.1mmol/L2.高血糖;高血钠;高渗透压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4.己糖激酶法;葡萄糖氧化酶法三、1.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当一次口服大量葡萄糖后,在其后2h 内4 次测定血糖含量,用以了解机体对葡萄糖的调节能力的试验,称之为OGTT2. 糖化血红蛋白,在红细胞生存期间,HbA 与血中已糖(主要是葡萄糖)缓慢、连续的非酶促反应产物,为HbA合成后化学修饰的结果。

四、1.按2001年WH标准可分为四种类型:(1)1型糖尿病(2)n型糖尿病( 3)特殊类型糖尿病( 4)妊娠性糖尿病2. ( 1)糖尿病( 2)肾阈过低( 3)情感性糖尿( 4)饮食性糖尿( 5)妊娠末期( 6)类固醇性糖尿病五、1.与糖尿病相关的生化指标很多,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类:( 1 )与诊断有关:血糖,包括随机血糖、空腹血糖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尿糖(2) 胰岛素的依赖评价指标:与I型糖尿病相关的有:血酮体、尿酮体自身抗体:ICA、IAA、GAD等胰岛素和C肽:下降程度大( 3)糖尿病的监控指标:短期监控:血糖、尿糖长期监控:糖化血红蛋白、果糖胺第四章血浆脂蛋白及代谢紊乱答案一、1.C 2. E 3.A 4. C 5.C 6. A 7.D 8.B 9.D 10.A 11.A 12. A 16.B 17.D 18.EB 13.C 14.D 15.19.B 20.E二、1. 脂蛋白残粒变性LDL B 型LDL L p(a)2. 电泳超高速离心3. 转运外源性的TG和胆固醇4. 胆固醇的逆向转运三、 1. 载脂蛋白,指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是由肝及小肠粘膜细胞合成的特异球蛋白。

Apoprotein2.高脂血症( 。

hyperlipidemia) 是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由于血脂在血中以脂蛋白形式运输,实际上高脂血症也可认为是高脂蛋白血症。

近年来,已逐渐认识到血浆中HDL— C 降低也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

因而,有人建议采用脂质异常血症:(dyslipidemia) 全面准确反映血脂代谢紊乱状态。

3.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动脉内膜的脂质、血液成分的沉积,平滑肌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伴有坏死及钙化等不同程度病变的一类慢性进行性病理过程。

四、1.主要有:(1) 生物学因素如个体问、性别、年龄和种族等。

(2) 行为因素如饮食、肥胖、吸烟、紧张、饮酒、饮咖啡和锻炼等。

(3) 临床因素如①疾病继发( 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肾脏疾病、肝胆疾病及其他) 2.主要有:(1) 超速离心分离纯化法目前广泛应用于脂蛋白、载脂蛋白代谢的研究中。

通常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CM VLDL LDL和HDL等四大类。

(2) 电泳分离法由于血浆脂蛋白表面电荷量大小不同,在电场中,其迁移速率也不同,从而将血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臼脂蛋白、前口脂蛋白和 a 脂蛋白等四种。

(3) 血浆静置实验若出现奶油样上层,即CM增加,若下层为混浊者即VLDL增加。

如果LDL增加,血浆仍呈现透明状态。

这一试验是粗略判断血中脂蛋白是否异常增加的简易方法。

健康人,该实验阴性(无奶油样上层)。

五、1. LDL或其他含ApoBlOO、E的脂蛋白如VLDL 3 -VLDL均可与LDL受体结合,内吞人细胞使其获得脂类,主要是胆固醇,这种代谢过程称为LDL 受体途径(LDL receptor pathway)。

该途径依赖于LDL受体介导的细胞膜吞饮作用完成,。

当血浆中LDL与细胞膜上被膜区域(coated region) 的LDL 受体结合(第1 步),使其出现有被(被膜)小窝(coated pit)( 第2步) ,并从膜上分离形成被膜小泡(coated vesicles)( 第3步),其上的网格蛋白(clathrin) 解聚脱落,再结合到膜上(第4步),其内的pH值降低,使受体与LDL解离(第5步),LDL受体重新回到膜上进行下一次循环(第6、7步)。

被膜小泡与溶酶体融合后,LDL经溶酶体酶作用,其中胆固醇酯水解成游离胆固醇和脂肪酸,甘油三酯水解成脂肪酸,ApoBl00水解成氨基酸。

LDL被溶酶体水解形成的游离胆固醇再进入胞质的代谢库,供细胞膜等膜结构利用。

第五章诊断酶学答案一、 1.B 2. C 3.C 4.D 5.A 6.C 7.A 8.B 9.A 1O.A 11.B 12.A 13.C 14.B15. B 16.A 17.A 18.B 19.C 2O.A 21.B 22.B 23.A 24.A 25.E二、 1. 酶促反应;酶活性;底物;产物。

2. 酶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电解质及辅酶、激活剂及抑制剂等。

3. 量气法、分光光度法、荧光法和放射性核素法、电极法和其它方法。

4. 同一种属中由不同基因或等位基因所编码的多肽链单体、纯聚体或杂化体,具有相同的催化功能,但其分子组成、空间构象、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器官分布和细胞内定位不同的一类酶。

三、 1.Km值等于酶促反应的初速率为最大速率Vmax —半所需的底物浓度。

Km值一般在10-6-10-2mol/L之间。

Km只与酶的性质有关,而与酶的浓度无关。

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在临床酶学分析中有重要意义。

2. 血浆特异酶主要指作为血浆蛋白的固有成分,在血浆中发挥特定的催化作用的酶。

也称血浆固有酶。

3. 非血浆特异酶这类酶在血浆中浓度很低,并且在血浆中很少发挥催化作用。

可进一步再分为:①外分泌酶;②细胞酶这类酶细胞内外浓度差异悬殊,病理情况下极易升高,其下降的临床意义很少,因此这类酶最常用于临床诊断。

4. 通常把酶学分析中作为试剂用于测定化合物浓度或酶活性的酶称为工具酶。

四、1.( 1)酶浓度,在底物浓度远大于酶浓度时,酶促反应随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即反应速率与酶的浓度成正比(2)底物的种类和浓度,有些酶专一性不强,可作用多种底物,则须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底物。

研究酶的生理作用时,一般选择Km最小的最适底物。

临床酶学测定应首先考虑有较高诊断价值的底物。

底物专一性强的酶,如其所催化的为可逆反应,则和专一性不强的酶一样,需要从测定技术和实用方面考虑选择速度较快的正向或负向反应。

(3)缓冲液的种类、离子强度和pH;酶与底物结合的能力,酶的催化活性,会受不同pH的影响,只有在最佳缓冲系统内才能充分表达。

各种酶都具有使酶促反应速率最大时的pH,即最适pH o( 4)温度,我国推荐温度为37C°( 5)激活剂与抑制剂,临床酶学测定中广泛地应用金属离子等激活剂来提高测定的灵敏度。

(6)其它,采用酶偶联法测定酶活性时,反应体系必须加入指示酶,有些方法还需加入辅酶。

此外,反应时间及产物对酶促反应也有影响。

2. ( 1)电泳法在研究同工酶的所有方法中,电泳法的使用最为广泛。

(2)色谱法常用色谱法是柱色谱,如离子交换色谱和亲和色谱等用于同工酶的提纯与制备,但方法费时繁琐,通常不适合临床同工酶常规检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