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业设计答辩问题汇总

毕业设计答辩问题汇总

毕业设计答疑问题汇总1、板厚如何确定的板厚一般最少为板的短向跨度的1/50,双向板最小厚度不小于80mm 。

2、梁尺寸如何确定 框架横向主梁:11~1012h l ⎛⎫=⨯ ⎪⎝⎭,11~23b h ⎛⎫=⨯ ⎪⎝⎭, 次梁:11~1225h l ⎛⎫=⨯ ⎪⎝⎭,11~23b h ⎛⎫=⨯ ⎪⎝⎭3、柱截面尺寸确定对于框架柱,柱截面的高与宽一般不小于(1/15~1/20)层高,柱截面宽度不宜小于350mm ,柱截面高度不宜小于400mm ,同时按轴压比估算框架柱尺寸,其中,所有边柱,角柱,中柱均按荷载较大位置计算:N cc Af N μ≤,其中21ββωγS G c SN N = G γ-分项系数,取ω-单位面积重量,取13~152/m kNS -柱的承载楼层面积()2mS N -截面以上的楼层数,以底层计算1β-边角柱轴向力增大系数,一级、二级抗震设计角柱为,其余情况。

本设计考虑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总高,由《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表可查得结构抗震等级,故取0.11=β2β-由于水平力的轴力增大系数:非抗震、6度及7度抗震设计,2β=;8度抗震设计,2β=;9度抗震设计,2β=N μ-柱轴压比限值,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01》表可查得 c f -柱混凝土抗压强度(强度等级为C35,2/7.16mm N f c =)4、计算简图如何确定取编号为a 轴框架进行计算。

以框架柱的几何中心轴线作为框架柱的轴线,梁轴线取至板顶即梁顶面,梁跨度为柱几何中心轴线距离,2~n 层柱高即为层高;底层柱高度从基础顶面取至一层板顶。

5、风荷载标准值如何计算的垂直于建筑物表面上的风荷载标准值当计算主要承重结构时按下式来计算:0k z s z ωβμμω=式中,k ω—风荷载标准值(2/kN m )z β—高度Z 处的风振系数s μ—风荷载体型系数z μ—风压高度变化系数0ω—基本风压(2/kN m )由《荷载规范》,取基本风压00.35kpa ω=,地面粗糙度为B 类。

风载体型系数由《荷载规范》第节查得;《荷载规范》规定,对于高度大于30m ,且高宽比大于(/ 1.5H B >)的房屋结构,应采用风振系数z β来考虑风压脉动的影响。

将风荷载换算成作用于框架每层节点上的集中荷载公式为:()00.80.5w k z P A A ωμω==+⨯⨯⨯A 为一榀框架各层节点的受风面积,取上层的一半和下层的一半之和,顶层取到天沟斜板顶,底层只取到一层的一半。

底层的计算高度从室外地面开始取。

6、水平地震荷载计算时重力荷载代表值如何计算顶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包括:屋面恒载,50%屋面活荷载(据“荷载规范”,不计入屋面活载,计入雪荷载),纵、横梁自重,次梁重,半层柱自重,半层纵、横墙体自重。

中间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包括:楼面恒载, 50%楼面均布活荷载,纵、横梁自重,次梁重,楼面上下各半层柱及纵、横墙体自重。

实际计算取⑦轴框架所在的两条防震缝之间的部分计算。

i G =恒载+×活载7、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采用什么方法刚度和传递方面有什么规定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采用分层法;如果结构对称,可以取半结构进行计算,其中对称处为竖向滑动支座支撑。

除底层外,其他柱线刚度乘以计算弯矩分配系数。

固定端的转动刚度为4i ,滑动支座处的转动刚度为i 。

除底层外其他各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取为1/3。

8、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采用分层法;将各层分层法求得的弯矩图叠加,可得整个框架结构在恒载作用下的弯矩图,叠加后节点弯矩不平衡,如何处理 对不平衡弯矩再次进行分配,但是不传递。

9、水平荷载(风、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如何求解水平荷载(风、地震)作用下,利用D 值法计算结构的内力;其中:212c i D hα= α反映了梁柱线刚度比值对抗侧刚度的影响。

根据各柱D 值,将该层剪力分配至各个柱的反弯点处,其中反弯点处无弯矩,仅有剪力,由此便可利用求得的剪力与反弯点高度求出柱端弯矩;然后利用节点平衡,按梁抗弯刚度求出各个梁端弯矩;最后,利用求得的弯矩,可解出剪、轴力。

10、反弯点高度0123()yh y y y y h =+++,考虑了那些因素对反弯点高度的影响0y h 为标准反弯点高度,其值与结构总层数n ,该柱所在层次j 、框架梁柱线刚度比及侧向荷载形式有关;1y 表示上下横梁线刚度比对反弯点高度的影响;2y 与3y 表示层高变化对反弯点的影响,以上系数查表可得。

11、在用D 值法(修正是反弯点法)将柱端弯矩全部求出以后,如何求解梁端弯矩在用D 值法(修正是反弯点法)将柱端弯矩全部求出以后,可利用节点平衡原理求解梁端弯矩,梁端弯矩计算:图 节点平衡图如果是中间节点,左右梁的弯矩按线刚度进行分配求得。

12、内力组合前需要进行弯矩调幅,为什么为了减小支座处负钢筋的数量,方便钢筋的绑扎与混凝土的浇捣;同时为了充分利用钢筋,以达到节约钢筋的目的。

在内力组合前将竖向荷载作用下支座处梁端负弯矩(使梁上面受拉)调幅,调幅系数0.9β=或者。

13、内力组合前需要进行弯矩调幅,是否对竖向荷载作用下和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都进行调幅调幅只对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进行调幅,不对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进行调幅,同时,为简化计算,以梁的跨中弯矩代替跨中最大弯矩。

14、内力组合前需要进行内力调整,为什么内力计算与调幅的内力均是针对轴线处和跨中截面内力而言,所求的杆端内力也就是柱中与梁中交点处的内力。

但是,实际结构并不是如计算简图那样无尺寸的框架,各个构件是有尺寸的,所以,用于设计构件的内力应该是梁边或柱端处的内力。

因此,需要将杆端内力调整为实际构件端部的内力。

同时考虑抗震设计中的强柱弱梁原则,仅对梁端弯矩、剪力进行内力调整,让框架柱的设计更加偏于安全。

15、在计算活荷载内力时没有考虑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在内力组合时怎么弥补的在计算活荷载内力时没有考虑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因此活荷载作用下结构弯矩需乘以的放大系数。

16、为什么要进行内力组合结构在实际工作状态下可同时受几种不同的荷载的作用,所以应该将计算所得的单项内力按照基于概率论的可靠度设计原理加以组合。

17、在考虑地震作用参与时,抗震设计上要求“强柱弱梁,强剪弱弯”,毕业设计中是如何保证的针对与地震作用参与的组合进行内力调整,按照“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 原则将梁端剪力,柱端弯矩,柱端剪力进行抗震调整。

调整原则详见《高规》节。

18、在进行截面设计时,梁设计内力是如何选择的梁利用弯矩与剪力进行截面设计,具体来说,利用弯矩设计纵向钢筋,利用剪力设计箍筋。

所以弯矩与剪力不需取同一组工况的内力。

分别取最大值为设计内力即可。

19、在进行截面设计时,柱设计内力是如何选择的柱利用弯矩与轴力设计,两者是耦合的,不可孤立的选择,所以,两者必须来自于同一种工况。

究竟哪一种工况最危险,需要借助于N -M 包络图来判断,必要时还要试算,哪一种配筋量大,哪一组即为设计内力。

剪力用于设计箍筋,可以取自不同于弯矩和轴力的工况(取最大值)。

20、板的内力计算时,按照弹性还是塑性理论进行计算的板的内力按照塑性理论进行计算,计算跨度取净跨。

21、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要求,板钢筋间距、负筋、、受力钢筋应满足最小配筋率都有些什么要求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要求,板钢筋间距不小于200mm ,负筋不小于8φ,同时受力钢筋应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min max (0.20,45/)t y f f ρ=22、设计基础时,基础的埋深要考虑那些因素你设计的建筑物基础埋深是多少 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要求:基础的埋深应按下列条件确定:1)建筑物的用途、基础型式和构造2)左右在低级上的荷载大小和性质3)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4)相邻建筑物的基础埋深5)地基土冻胀和融陷的影响。

23、框架结构方案构思时应考虑那些方面内容1、结构的传力路线应简捷明了。

在荷载作用下,结构的传力路线越短、越直接,结构的工作效能越高,所耗费的建材也就越少。

2、从力学观点看,在民用和公共建筑的平面布局中,应当尽量使柱网按开间等跨和进深等距(或近似于等距)布置,这样可以相应减少边跨柱距,也可以充分利用连续梁的受力特点以减少结构中的弯距,可以使各跨梁截面趋于一致,而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

3.结构方案还应结合工程地质情况和建筑功能要求综合考虑。

24、考虑抗震要求,提出的“弱梁、强剪弱弯、强结点、强锚固”在毕业设计中是如何体现的,试解释1、关于强柱弱梁节点。

这是为了实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让梁端形成塑形铰,柱端处于非弹性工作状态,而没有屈服,但节点还处于弹性工作阶段。

强柱弱梁措施的强弱,也就是相对于梁端截面实际抗弯能力而言柱端截面抗弯能力增强幅度的大小,是决定由强震引起柱端截面屈服后塑性转动能否不超过其塑性转动能力,而且不致形成“层侧移机构”,从而使柱不被压溃的关键控制措施。

柱强于梁的幅度大小取决于梁端纵筋不可避免的构造超配程度的大小,以及结构在梁、柱端塑性铰逐步形成过程中的塑性内力重分布和动力特征的相应变化。

因此,当建筑许可时,尽可能将柱的截面尺寸做得大些,使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尽可能大于1,并控制柱的轴压比满足规范要求,以增加延性。

验算截面承载力时,人为地将柱的设计弯距按强柱弱梁原则调整放大,加强柱的配筋构造。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不得过高,以免在罕遇地震中进入屈服阶段不能形成塑性铰或塑性铰转移到立柱上。

注意节点构造,让塑性铰向梁跨内移。

2.关于“强剪弱弯”措施:强剪弱弯是保证构件延性,防止脆性破坏的重要原则,它要求人为加大各承重构件相对于其抗弯能力的抗剪承载力,使这些部位在结构经历罕遇地震的过程中以足够的保证率不出现脆性剪切失效。

对于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梁应注意抗剪验算和构造,使其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3.注意构造措施。

①对于大跨度柱网的框架结构,在楼梯间处的框架柱由于楼梯平台梁与其相连,使得楼梯问处的柱可能成为短柱,应对柱箍筋全长加密。

这一点,在设计中容易被忽视,应引起重视。

②对框架结构外立面为带形窗时,因设置连续的窗过梁,使外框架柱可能成为短柱,应注意加强构造措施。

③对于框架结构长度略超过规范限值,建筑功能需要不允许留缝时,为减少有害裂缝(规范规定裂缝宽度小于),建议采用补偿混凝土浇筑。

采用细而密的双向配筋,构造间距宜小于150mm,对屋面宜设置后浇带,后浇带处按构造措施宜适当加强。

④其它构造措施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请详见新规范。

25、结构设计过程包括哪些方面设计过程包括结构方案、构件选型、材料选择、配筋构造、施工方案等,同时还需要考虑安全适用和经济合理。

设计中许多数据可能有多种选择方案,因此设计结果不是唯一的。

最终设计结果应经过各种方案的比较,综合考虑使用、材料、造价、施工等各项指标的可行性,才能确定较为合适的一个设计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