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地理)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信息,写调查报告和地理论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读图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应用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地理意识,提升综合能力。
二、课程背景
根据关于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地理教学的教材建设应该由国家统编教材、地区教材和校本教材共同组成,其中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是由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组织编写。
那么如何界定校本课程的地位是编写的关键,因为这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之所在。
现行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写既提供了指导思路,也为校本课程的建设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加强地理学习能力和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是中学尤其是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和突破口。
因而在完成统编教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做好活动和选修课的设计安排是提高地理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为统编教材有机补充的校本课程,应该为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开设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案。
所以把校本课程定位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以能力培训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的选修课、活动课教材的层面上,既可以避免内容上和统编教材的冲突与雷同,又可以充分发挥灵活机动的设计思路,对统编教材的内容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予以有机补充。
三、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下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志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船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2.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4.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选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
2.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3.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4.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表达、交流地理学习的体会、想法和成果。
(三)情感一态度一价值观
1.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宣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我们的同学应当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四、课程内容
模块一:可爱的家乡
介绍家乡的自然和人文地理。
要求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
模块二:定向越野
通过学习地理中的地图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每学年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校园定向越野,如有条件可到校园外参加定向越野。
模块三:防灾减灾
识别自然灾害,及时逃离。
模块四:关注社会、关注环境
研究性学习小课题:丘陵地区(家乡)如何因地制宜
竞赛:环境地图大赛,优秀作品推向省地理学会。
五、课程实施
1.教学安排(注:备课组一个学年暂安排10课时)
本课程拟在初一、二年级开设,整个学年开设,每一学期课程学习内容不同。
整个学年课程约需20课时
2.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以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辅之于必要的“情景—质疑”启发式教学法和模拟实践教学方法。
结合教师讲座和学生课余时间搜集资料,论坛讨论及课件制作,为学生提供动手、动口、动脑的契机,营造创新与实践的氛围,构筑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
六、课程评价
1.形成性评价。
分为:对学生创新学习参与度的评价(包括四小项:师生互动,气氛活跃;围绕主题,提出问题;积极思维,踊跃参与;准确交流,及时反馈);对学生质疑求异活跃度的评价(包括四小项:主动探究质疑;质疑手段多样;发散思路独特;变通复杂对应);对学生探究实践延伸度的评价包括四小项:成果展示新颖;资料收集广泛;主题设计创新;媒体运用熟练),各小项均分为a,b,c三个等第.根据教学安排,形成性评价拟于每个专题教学结束后进行。
2.终结性评价。
分为:成果展示、拓展提升、课堂辩论,各分为A,B,C 三个分类评价等第;三项汇总后再形成优、良、中、差四个总体评价等第,根据教学安排,终结性评价拟于每一学期末进行,综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果,得出课程评价的最终等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