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发育对照表

儿童发育对照表

发育对照表目录体格 (3)视听觉 (4)理解 (4)语言 (5)手功能 (5)体格体格发育是小儿发育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在体重、身长、头部、胸部、牙齿等方面。

1.体重体重为身体各器官、组织和体液的总重量,是体格发育尤其是近期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

临床给药、输液也常根据体重计算用量。

正常新生儿初生体重平均约为3kg.出生后第一周内由于入量的不足、水分的丧失及排除胎便,体重可暂时下降3%~9%(生理性体重下降),随后迅速恢复和增长。

生后前半年增长较快,每月平均增长0.7kg.后半年增长速度变慢,1岁时的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9kg),1岁以内小儿估计体重的推算公式是:前半年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后半年体重(kg)=6+(月龄×0.25)1~2岁一年中体重平均增加3kg,2岁时的体重为出生时的4倍(12kg)。

2周岁以后每年平均增加2kg,故2~12岁期间的体重推算公式是:体重(kg)=年龄×2+8 12岁以后为青春发育阶段,受内分泌影响,体重增长较快,不再按上述计算。

因个体差异,小儿体重可波动在±10%.低于15%以上,应考虑营养不良。

高于20%以上,应考虑营养过剩。

2. 身长是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垂直长度,包括头部、躯干、下肢的长度。

是反映骨骼发育的一项重要指标。

正常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约为50cm.1岁内增长最快,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1.5cm.1岁时约为75cm,1~2岁一年增长10cm,2岁时约为85cm.2周岁以后平均每年增长5~7cm,故2~12岁平均身长可按以下公式粗略推算:身长(cm)=年龄×7+70身长的个体差异较大,若低于正常身长平均数30%以上,为异常。

3.头部(1)头围。

头围反映颅骨与脑的发育。

正常新生儿约为34cm,第一年的前3个月和后9个月都约增长6cm,1岁时头围约为46cm,2岁约为48cm,5周岁时约为50cm,15岁时即与成人相近。

头围过大,常见于脑积水;过小,可见于头小畸形或大脑发育不全。

(2)囟门。

前囟为额骨和顶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出生时约1.5~2.0cm(两对边中点连线)。

一般在生后2~3个月随头围增大而略增大,以后则逐渐骨化而变小,至12~18个月时闭合。

前囟闭合过早见于头小畸形,闭合过迟见于佝偻病、克汀病和脑积水等。

前囟饱满、紧张、隆起,表示颅内压增高,是婴儿脑膜炎、脑炎或脑积水等重要体征之一,前囟凹陷常见于脱水或极度消瘦患儿。

后囟一般于生后6~8周闭合。

颅骨骨缝一般于生后3~4个月闭合。

4.牙齿牙齿可分为乳牙及恒牙两类。

乳牙多于生后6~8个月开始萌出,最早4个月,如果12月仍未出牙者可视为异常。

乳牙2~2.5岁出齐,共20个。

2岁以内乳牙总数=月龄-4~6推算。

6~8岁开始换生恒牙。

约14岁时全部换为恒牙,共28个。

18岁以后第三磨牙出现(有终生不出者),出齐后则为32个牙齿。

出牙是一个生理过程,一般无特殊反应。

但有的也可出现暂时性流涎、睡眠不安及低热等症状。

佝偻病、营养不良、呆小病及先天愚型等患儿出牙延迟、牙质欠佳。

5.骨化中心发育临床上通常采用左腕、掌、指骨正位X线片来了解和判断小儿的骨骼发育年龄。

小婴儿可采用膝及髋部X线片来了解发育情况。

骨骼简易计算法:10岁以前腕部骨化中心数目等于年龄加1. 6脊柱出生时脊柱是直的。

3个月小儿抬头时出现颈椎前凸(第一个生理弯曲),6个月小儿能坐时出现胸椎后凸(第二个生理弯曲),1岁小儿站立行走时出现腰椎前凸(第三个生理弯曲),从而形成脊柱的自然弯曲,至6~7岁时随韧带的发育而固定。

7.胸围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

胸围初生时比头围小1~2cm,约32cm;1周岁时与头围相等,约46cm;以后则超过头围。

8.腹围临床上常用来测腹水的消涨。

9.上臂围常用以评估小儿营养状况。

1~7岁>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小于12.5cm为营养不良。

视听觉1.听觉出生时因鼓室无空气,听力差。

生后3-7日听觉已相当良好。

新生儿期对铃声等刺激会有短暂反应,如自发活动的抑制,或伴随眼挣大,皱眉,怪相等面部表情改变。

3月时头转向声源方向。

2.视觉新生儿视觉15-20cm距离处最清晰,在安静清醒状态下可短暂注视眼前之物,如红色悬环等,并能追视达中线位,8周时追视能过中线,并能上下缓慢垂直追视,12周能沿环形追视,16周时能从一侧床面跟随180度弧线对侧床面。

3-4个月前,两眼可能不协调,追视时可呈跳跃式,非平滑移动。

视野范围也逐渐扩大,12周能即颏发现移向胸前之物,16周能注意到移动到双脚前方的物体。

12-24周的小儿仰卧时会注视自己的手。

(盲儿也有相同的动作)在智力落后的小儿该行为常持续超过24周,应警惕。

理解婴儿的视听行为是认知理解的早期征象。

新生儿在妈妈对他说话或作出各种表情时,会紧盯着妈妈的脸。

新生儿在睡眠与困倦中有时微笑6周后出现所谓社交性的笑,在与其说话、对视、呵痒等各种情形下可诱发微笑,12周时喜欢看周围的人和物,看到玩具会兴奋。

20周时常会对着自己镜中的影像笑。

开始认生。

24周当妈妈准备抱他时,会伸出手臂。

28周喜欢玩藏猫猫游戏。

32周会尝试够远处的物品,会做出“不”的反应。

40周会拽妈妈以引起注意,会挥手表示再见。

44周时会伸手或抬脚来配合穿衣和穿鞋。

1岁时不再把东西经常放入嘴里。

语言出生时会哭。

2个月会笑出声,会发单个元音,如“阿、衣、乌”。

3-4月可以发出辅音m,k,g,p,b。

6个月能发出bababa,dadada等连续叠音,叫名字能回头。

8月说baba,dada,mama无特指,会模仿发音。

10月会叫爸爸妈妈,能理解“不”,会摆手表示再见等。

12月能说2-3个字。

15月能听懂简单指令,如坐下,过来等。

18月能说出几个有意义的词,能听懂并指出身体部位。

手功能4周内大多数时间双手呈握拳状,8周时手常打开,原始握持反射通常在12周内消失。

12周能握住放在手中的玩具。

16周两手能凑在身体中线处一起玩。

能主动够玩具,但手常伸过目标物。

能摇晃手中的摇铃。

20周能主动抓握,把东西放在嘴里。

20周开始为手掌尺侧抓握方积木,24周能抓住脚趾玩。

28周时脚趾能放在嘴里,能将一只手中的玩具换到另一只手中。

28周转为桡侧抓握,36周开始能以拇食指捏起小丸,40周能以手指去触物。

能容易的松手丢掉手中物,喜欢往地上扔东西。

手抓握形式渐趋成熟。

直到48周才能手臂悬空捏取。

1岁多会搭积木。

如果1岁半叠方积木不足3块,2岁不足5块,提示可能有落后。

2周时能以拇指与其他的数指相对抓物。

大运动俯卧悬空位足月儿缺乏头控制,在胸腹托起悬空时,头下垂。

6周头能短暂抬起,至躯干同一水平。

8周头能持续抬起,并超过躯干水平。

俯卧位正常足月儿俯卧位时,头偏向一侧,膝屈曲于腹之下,骨盆高耸。

随着发育,髋和膝逐渐伸展,骨盆逐渐降低,至3--4周膝已不在腹下。

4周下颏能短暂离开床面。

8周头能抬起。

12周头与胸抬起,肘支撑,下肢完全伸展。

16周头与胸抬起,腕部支撑。

24周胸与上腹抬起,手支撑,肘完全伸展。

可由俯卧翻身至仰卧位,再过一月能由仰卧翻身至俯卧位。

28周能单手负重。

9月能腹部触地爬行,常先会向后爬。

10月能手膝支撑爬。

坐位新生儿被牵拉双手坐起时(牵拉反映)头完全后滞,扶坐时头前倾、背部由颈至骶弯曲成圆背。

8周扶坐时头能短暂竖立。

12周扶坐竖头略前倾并偶有点头样晃动。

16周扶坐时仅腰部以下弯曲。

20周牵拉坐起时头不再后滞,扶坐竖头稳定并与躯干保持对线,转身或移动时头也无晃动。

24周牵拉坐起时肘先屈曲并抬头,在硬实的平面上能手支撑坐。

28周在硬实的平面上能直背独立并保持1分钟以上。

32周能独立10分钟以上,前倾后能复坐直。

36周独立很稳,双手可自由玩耍,容易地由坐位到俯坐位。

44周坐位时能左右旋转。

直立位出生后可引出步行反射,在新生儿期逐渐减弱并消失,但当头后仰时常仍可引出。

12周时双下肢可支撑部分体重,到20周时可支撑大部分体重,28周时可支撑全部体重。

36周时能扶拦站起。

44周扶站时能抬起一只脚。

48周时扶床拦能行走,牵双手能走。

52周牵单手能走。

正常小儿独立行走的年龄变异很大,平均为12个月,个别到18个月才会独走。

开始独走时基底很宽,快冲几步后即有停顿。

肩外展,肘屈曲。

以后步态渐趋平稳,并学习上下楼梯。

开始时为爬楼梯,或牵单手上和下楼。

脑高级功能人类在出生时脑容量已有140亿个左右的脑细胞,这是脑神经细胞的一般值,并不会随着年龄而增加,如此精密的遗传因子是人类的天赋和本钱,但婴幼儿脑细胞与脑细胞之间的神经传递尚未完整建构,因此0-3岁婴幼儿大脑成长的主要重点在于让神经元的髓鞘化更完整,而透过每天适当的刺激,可以促进大脑脑神经元网络更紧密的联系,从而提高婴幼儿大脑的各项功能。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与大脑的发育完善紧密相联的。

早期经验塑造了大脑,是构建神经通路的决定因素。

* 随着时间推移,大脑的可塑性减退,大脑神经通路变得稳定。

因此,越往后越难以改变。

*根据发育窗口期或者关键期理论,大脑不断删除停用的神经通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