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昆虫学概论练习题答案

昆虫学概论练习题答案

四套题底稿
2011-2012第一学期《昆虫概论》课后练习题
第一套
一.名词解释(每词3分,共30分)
1.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

不经过交配也能生产正常的新个体,或虽经两性交配,但其卵未受精,产下的不受精卵仍能发育为新个体。

2.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胚后发育阶段经过的一系列形态变化,叫变态。

3.趋性:是指昆虫对刺激源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的定向运动。

趋向运动称为正趋性;负向运动称为负趋性。

4.补充营养:有些昆虫,由于在幼虫阶段所获得的营养还不能满足性发育的需要,生殖细胞尚未成熟,故成虫羽化后还要取食,这种取食称补充营养。

5.滞育: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暂时停止生长发育现象,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时,仍处于停止生长发育的现象。

6.拟态:指昆虫在外形、姿势、颜色、斑纹或行为等方面模仿它种生物或非生物体,以躲避天敌,获得保护自己的好处的现象。

7.保护色:指体色断裂成几部分镶嵌在背景中,起躲避捕食性天敌的作用的色彩。

8.雌雄二型: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除内、外生殖器官(第1性征)不同外,许多种类在个体大小、体型、构造等(第2性征)方面也常有很大差异,这种现象称为雌雄二型。

9.永久性群集:是指昆虫的大量个体聚集在一起进行取食、产卵、越冬、迁移等共同生活的习性,这种群集一旦形成便不会分开,倾向于过群居生活。

10.双名法: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定,昆虫的科学命名先冠以属名,后面写种名,后加定名人,即所谓的“二名法”。

四、问答题(共39分)
1.简述昆虫繁盛的表现及原因。

昆虫的繁盛表现在:种类数量最多,个体数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

其繁盛的主要原因: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的类群,有翅善飞,可以躲避敌害、扩大分布等;身体相对较小;繁殖力强;历史悠久,适应性强。

2.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对人类有害的方面:包括直接危及人类健康或对人类的经济利益造成危害的昆虫,统称害虫,主要表现在农业害虫和卫生害虫两方面。

有益的方面:是指那些能够直接或间接造福于人类的昆虫,统称益虫。

表现在(1)资源昆虫,(2)传粉昆虫,(3)天敌昆虫,(4)药用昆虫,(5)腐生昆虫,(6)食用昆虫等。

3.列举出昆虫纲常见的目(至少写出15个目)。

竹节虫目、直翅目、半翅目、蜻蜓目、脉翅目、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缨
翅目、同翅目、蜚蠊目、虱目、蚤目、螳螂目、蜉蝣目等其中的任意15个目。

4.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两大类害虫对植物造成的危害状有哪些不同?
咀嚼式口器害虫的危害主要是对植物造成机械损伤或残缺不全,如将寄主吃成缺刻、孔洞,甚至把整柱植物吃光。

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则主要造成寄主叶片等出现失绿斑点、畸形、萎蔫、枯萎、瘿瘤等被害状。

5.害虫综合防治主要包括哪些方法?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各有哪些优缺点?
害虫综合防治的方法和措施主要包括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法、物理防治法、生物防治法、化学防治法等。

化学防治的主要优点是速效性强、方法简便易行,通常情况下防治效果较高;其主要缺点是污染环境,造成人畜急慢性中毒,引起害虫的抗药性等。

生物防治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对环境无污染,对人畜无毒副作用,也不会引起害虫的抗性;其缺点是见效较慢,通常情况下操作较复杂。

6.简述昆虫纲的特征,并比较昆虫和蜘蛛、螨类的区别。

(1)、体躯的若干环节明显地分段集中,构成头部、胸部、腹部3个体段;(2)、头部具有1对触角、口器,通常还具有复眼和单眼,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3)、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生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是昆虫运动的中心;(4)、腹部通常由9—11个体节组成,内含大部分内脏和生殖系统,腹末多数具有转化成外生殖器的附肢,是昆虫生殖和代谢的中心。

(5)、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的变化(变态)才能变成性成熟的个体。

蜘蛛主要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以一细柄相连;有眼,一般为8个。

螨类虫体分为颚体,与躯体两部分。

第二套
一.名词解释(每词3分,共30分)
1.昆虫生物学是指昆虫的个体发史,包括昆虫从生殖开始,经过胚胎发育、胚后发育直至成虫阶段的生命特征,以及它们的习性和在一年中的发生经过,即年生活史。

2.两性生殖:昆虫经过雌雄两性交配,受精后产生受精卵,再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3.孵化与羽化:
4.伪产卵器:很多昆虫无附肢特化的产卵器,如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等,仅由腹末端数节逐渐变细互相套入,形成能够收缩的伪产卵器。

5.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暂时停止生长发育现象,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时,便可恢复生长发育。

6.背单眼与侧单眼:背单眼为一些成虫和不完全变态的若虫所具有,与复眼同时存在,数目为2-3个,极少为1个。

侧单眼是完全变态的幼虫所具有,1-7对不等。

7.昆虫钟: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昆虫的活动,如孵化、蛹化、羽化、飞翔、取食、交配和产卵等,形成了与自然界中昼夜变化规律相吻合的节律,即昆虫钟。

8.胚后发育:胚后发育是自幼虫从卵内孵化开始至成虫性成熟为止的发育阶段。

9.世代:昆虫自卵产下开始,至成虫性成熟产生后代时为止,称为世代。

10.物种:物种是自然界能够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他种群存在有生殖隔离的群体。

四、问答题(共39分)
1.简述幼虫、蛹的类型及特点。

幼虫的类型及特点:(1)原足型:幼虫在胚胎发育早期孵化,虫体的发育尚不完善,胸部附肢仅为突起状态的芽体,有的种类腹部尚未完全分节;(2)多足型:除3对胸足外还有2-8对腹足;(3)寡足型:具有发达的胸足而无腹足。

(4)无足型:既无胸足也无腹足。

蛹的类型及特点:(1)裸蛹,又称离蛹。

其特征是附肢和翅不贴附于蛹体上,可以活动,同时腹节间也能自由活动;(2)被蛹,附肢和翅均紧贴在蛹体上,不能活动,腹节多数或全部不能扭动;(3)围蛹,蛹本身是离蛹,只是被有3—4龄幼虫所脱皮共同构成的蛹壳所包围,从外观上看不出任何附肢。

2.不完全变态包括哪些类型?
不完全变态包括三个类型:(1)渐变态: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2)半变态:卵、稚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3)过渐变态:卵、若虫、伪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3.如何合理使用农药。

(1)正确选用农药:在了解农药性能、保护对象、害虫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正确选用农药品种、浓度及用药量,避免盲目使用。

(2)适时用药:用药必须选择最有利的防治时机,既可以有效地防治害虫,又不杀伤害虫的天敌。

(3)农药交替使用和混用;(4)防止药害产
生。

4.IPM的定义及特点
综合治理是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方法,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害虫控制在不到危害的水平,以达到保证人畜健康和增加生产的目的。

IPM的特点:(1)容忍哲学;(2)提倡多战术的战略,强调各种战术的有机协调,尤其强调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调控因素,尽量少用化学农药;(3)防治措施的决策应全盘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害虫综合防治主要包括哪些方法?生物防治有哪些优缺点?
6.比较细菌、真菌和病毒引起害虫死亡症状。

(1)被细菌感染的昆虫,食欲减退,口腔和肛门具粘性排泄物,死后体色加深,虫体迅速腐败变形、软化、组织溃烂,有恶臭,通称软化病。

(2)感染真菌的昆虫常出现食欲锐减,虫体萎缩,死后虫尸僵硬,体表布满菌丝和孢子。

(3)昆虫感染病毒病后,其幼虫往往体色变淡,动作迟钝,体内组织液化但无恶臭,死虫多用臀足或腹足悬挂于高枝条上等症状。

第三套
一.名词解释(每词3分,共30分)
1.脱皮:幼虫(若虫)开始取食后,虫体开始增长,经过一定时期要重新形成新的表皮,而脱去旧表皮的过程,这种现象称脱皮
2.越冬代:越冬虫态到第二年恢复发育后,继续发育至成虫的这个世代,称为越冬代。

3. 龄期:两次脱皮间的历期为龄期。

4.警戒色:有些昆虫既是具有同背景相似的保护色,又具有同背景鲜明对照的警戒色。

5.多型现象:多型现象是指同种昆虫在同一性别的个体中出现不同类型分化的现象。

6.植物检疫:又称法规防治,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立法手段明令禁止某些危险性的病虫害、杂草人为的传入或传出,或者在传入后限制其传播。

7.潜所诱杀:利用某些害虫的越冬或白天隐蔽的习性,人工设置类似环境诱杀害虫的方法,叫潜所诱杀。

8.森林健康:一个理想的健康森林应该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森林的影响(如病虫害、空气污染、营林措施、木材采伐等)不会威胁到现在或将来森林资源经营的目标。

9.多胚生殖:相对于单胚生殖。

指昆虫所产的1粒卵中能孵化出2个以上后代个体的生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