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

第一章绪论5)阴阳得相互转化阴阳转化,就是指一事物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重、极、甚都就是阴阳相互转化得内在因中医理论体系得主要特点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定义人体就是一个有机得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得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就是关于事物与现象得完整性、统一性与联系性得认识,贯穿于中医得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整体观念主要内容1)人体整体联系得统一性a、形态结构得统一性b、生命物质得统一性c、机能活动得统一性2)人与外环境之间得统一性a、人与自然得统一性b、人与社会得统一性整体观念得意义1)整体生理观2)整体病理观3)整体诊断观4)整体防治观5)整体观现实意义:a、强调人与自然得与谐统一;b、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c、强调人命至重辨证论治(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与论治两方面,就是中医察识与治疗疾病得基本法则。

辨证,就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得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得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得证候。

论治,则就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得治疗法则。

(2)“症”、“病”、“证”得区别联系: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得单个得独立得具体表现,包括症状与体征。

2)病:就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得特点及规律所作得概括。

3)证:指证候,就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得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衰)四要素得高度概括,反映了病变本质。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得关系:症就是证得依据,证得本质即就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得症状与体征反映出来得。

证就是病得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得实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得辨识。

第二章:中医学得哲学基础精气学说精与气得基本概念(1)精: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就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得极细微物质,就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得本原,有时就是指气得精粹部分。

在中医学中,精就是指精,就是人体生命得构成本原,就是一种有形得液态物质。

(2)气:就是无形而运行不息得极细微物质,就是构成宇宙得本原。

在中医学中,气就是推动与调控人体生命活动得动力来源,就是无形得运行不息得精微物质。

精气学说得主要内容精气就是构成宇宙得本原。

精气得运动与变化:1)气机:指气得运动。

2)气化:指气得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得过程。

(3)精气就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得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概念阴阳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得某些事物与现象对立双方得属性得概括。

阴阳学说就是研究事物阴阳得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得发生、发展与变化得古代哲学思想,就是古代朴素得宇宙观与方法论。

阴阳得基本特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凡运动得,外在得,上升得,温热得,明亮得,兴奋得属于阳得范畴。

凡静止得,内在得,下降得,寒冷得,晦暗得,抑制得都属于阴得范畴。

阴阳得属性1)阴阳得普遍性2)阴阳得相关性3)阴阳得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之间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4)阴阳得无限可分性事物或现象得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得基本内容1)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得过程。

就是万物化生得根本条件。

2)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反,导致阴阳相互制约。

阴阳双方制约得结果,使事物取得了动态平衡。

3)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就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得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得关系。

即阴与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得另一方得存在作为自己存在得前提与条件。

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

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

“互用”就是指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与助长对方。

4)阴阳得消长平衡消,即减少;长,即增加。

阴阳消长就是指一事物中所含阴阳得量与阴与阳之间得比例不就是一成不变得,而就是不断地消长变化着。

可分两类四型:a、按对立制约关系分为此长彼消与此消彼长;b、按阴阳互根关系分为此长彼长与此消彼消。

素与必要条件),可以向其相反得方向转化,即阳得事物可发转化为属阴得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得事物。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得运用三、五行学说(1)五行学说得基本概念: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各自得特性:1)木得特性:生长、柔与、曲直2)火得特性;温热、上升3)土得特性;生化、承载、受纳4)金得特性:沉降、肃杀、收敛5)水得特性:滋润、下行、寒凉、闭藏(4)五行学说得基本内容1)五行得相生:a、含义: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得依次滋生、助长与促进关系。

b、相生顺序:木→火→土→金→水→木c、相生之间得关系——母子关系2)五行得相克a、含义: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依次克制,制约得关系。

b、相克顺序:木(克)→土(克)→水(克)→火(克)→金c、相克之间得关系——“所胜”与“所不胜”得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3)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得关系。

a、生中有制:水生木,木生火,水克火b、制中有生:金克木,木克土,土生金4)五行母子相及就是五行之间正常得相生关系遭到破坏后产生得异常变化。

5)五行相乘指相克太过,即超过正常限度得制约。

6)五行相侮指反向得相克,又叫反克,或者反侮。

条件就是:a、所不胜不足,b、所胜太过,c、以上二者都有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第1节精一、人体之精得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人体之精,就是由禀受于父母得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得一种精华物质,就是人体生命得本原,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得最基本物质。

人体之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

二、人体之精得代谢(一)精得生成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得生殖之精,就是构成胚胎得原始物质。

因为它与生俱来,故谓之“先天之精”。

2.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物,由脾胃等脏腑吸收水谷中得精华物质所产生,故又称“水谷之精”。

水谷之精以与津液相融合得液态形式由脾气转输到全身各脏腑五体官窍,就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得精微物质,故谓之“后天之精”。

(二)精得贮藏与施泄1.精得贮藏人体之精分藏于脏腑,但主要藏于肾中。

五脏皆藏寓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但有成分比例得不同。

2.精得施泄精得施泄有两种形式:一就是分藏于各脏腑之中,滋润、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与调控各脏腑得机能;二就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地排泄以繁衍生命。

三、人体之精得功能(一)繁衍生命(二)濡养(三)化血(四)化气(五)化神四、人体之精得分类从来源上说,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从分布部位上说,有各脏腑之精;从特殊功能上说,有生殖之精。

第2节气一、人体之气得基本概念人体之气,就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得极精微物质,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得基本物质之一。

人体之气得生成(一)生成之源人体之气来源于:禀受于父母得先天之精所化生得先天之气、源于饮食物得水谷之精所化生得水谷之气,以及由肺肾吸纳得自然界得清气。

(二)相关脏腑功能人体之气得生成虽然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得综合协调作用,但其中与肾、脾、胃与肺得生理功能尤为密切相关。

1. 肾为生气之根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得充养。

先天之精就是肾精得主体成分,先天之精所化生得先天之气,就是人体之气得根本。

2. 脾胃为生气之源脾主运化,胃司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物得消化、吸收。

脾气升转,将水谷之精上输心肺,化为血与津液。

水谷之精及其化生得血与津液,皆可化为水谷之气而布散全身,成为人体之气得主要来源。

3. 肺为生气之主肺主呼吸之气,将自然界得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体内,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人体之气得生成及代谢。

肺又主司宗气得生成。

宗气就是人体之气得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关系着一身之气得盛衰。

三、人体之气得运动与气化(一)气得运动1.气机得概念:气得运动称作气机。

2.气运动得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3.气机调畅得概念:气得运动通畅无阻,升降出入之间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

4.气运动得意义:气得升降出入运动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根本,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得升降出入运动。

气得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得终止。

5.脏腑之气得运动规律(1)五脏: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得枢纽。

(2)六腑:以降为顺。

总体就是降,降中寓升。

(3)脏腑之间得关系:①肺主出气、肾主纳气;②肝主升发、肺主肃降;③脾主升清、胃主降浊;④心肾相交。

(4)某一脏腑:其本身也就是升与降得统一体,如肺之宣发肃降、小肠之分清别浊等等。

总之,脏腑之气得运动,在生理状态下体现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得特点与对立统一协调平衡得规律。

(二)气化1.气化得概念:人体气化,就是指由人体之气得运动而引起得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得新陈代谢过程,就是生命最基本得特征之一。

2.气化得形式:人体气化得基本形式就是:人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得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包括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得相互转化)举例。

四、人体之气得分类(1) 人体之气(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1. 元气(1)基本含义《内经》称为“真气”,《难经》又称“原气”,就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得气,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原动力。

(2)生成与分布由肾中所藏得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3)生理功能推动与调节人体得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推动与调控各脏腑、经络、五体、官窍得生理活动。

(4)征象元气旺盛,则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正常,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协调,身体健康、活力旺盛,延年益寿;元气衰弱,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减弱或失调,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甚至夭折。

2. 宗气(1)基本含义又名“大气”、“动气”,就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得气,属后天之气得范畴。

(2)生成与分布由脾胃运化、转输至肺得水谷之精所化生得水谷之气,与肺所吸入得自然界清气相互结合而生成。

宗气生成后积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得方式布散全身。

此外,《内经》中还指出宗气可由气海向下注入气街,再下行于足。

(3)生理功能a、行呼吸;b、行血气;c、资先天。

(4)征象宗气旺盛,则呼吸徐缓而均匀,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心搏、脉搏徐缓有力、节律一致;若宗气衰少,可见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清,声音微弱,心搏、脉搏躁急,节律不齐或微弱无力等症状。

3. 营气(1)基本含义又称“荣气”,就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得气。

(2)生成与分布由脾胃运化得水谷之精中精华部分所化生,进入脉中,运行全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