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植物生理学:008-04 第二节 赤霉素类
植物生理学:008-04 第二节 赤霉素类
从1968年始就能人工合成赤霉素,现已合成出GA3, GA1,GA19等,但是成本较高。目前生产上使用的GA3 等仍然是从赤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出来的,价格较低。
五、赤霉素的生理作用
• 赤霉素的生理作用可归纳如下: • 促进作用
促进两性花的雄花形成,单性结实,某些植物开 花,细胞分裂,叶片扩大,抽苔,茎延长,侧枝 生长,胚轴弯钩变直,种子发芽,果实生长,某 些植物座果。 • 抑制作用 抑制成熟,侧芽休眠,衰老,块茎形成。
• 在GAs家族中,大多数成员没有生物活性或生 物活性很低,其中一部分是合成GAs的前体物 质,另一部分是活性GAs的代谢产物。
• 结构与活性的关系:GAs上的一些特定的基团 决定了其生物活性的有无或强弱。研究表明:
• (1)第7位C原子上的羧基本是GAs所共有的, 也是产生活性所必需的;
• (2)C20甲基使得相应的GAs活性低,因此 C19-GAs比C20-GAs具有更高活性
• (3)3-羟化,3、13-双羟化,1、2-不饱和键的 GAs具有更高活性
• (4)2-羟化,导致活性丧失 • 因此,生理活性强的GAs有GA1,3,7,30,32,38等;
生理活性弱的GAs有GA13,17,25,28,39等。 • 而市售赤霉素主要是GA3
GA1,GA3和GA7的结构
GA1
GA3
角度大;拔节早,节间长,节部弯曲变褐色,下部茎节长 出倒生根;剖开病茎,内有白色丝状菌丝
• 1898,Hori 指出这种徒长现象起因于真菌病害; • 1912,Sawada指出这是由于稻苗感染藤仓赤霉菌
(Gibberella fujikuroi)所引起;
• 1926,Kurosawa(黑泽英一)用经过灭菌的赤霉菌 培养滤液处理未受感染的水稻植株,也能刺激稻苗徒 长,提示该症状是赤霉菌所分泌的某种物质引起的;
• 赤霉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没有极性。根尖合成 的赤霉素沿导管向上运输,而嫩叶产生的赤霉 素则沿筛管向下运输。至于运输速度,不同植 物差异很大,如矮生豌豆是5 cm/h,豌豆是 2.lmm/h,马铃薯是0.42 mm/h。
四、赤霉素的生物合成
• 1. 器官部位: • 赤霉素在高等植物中生物合成的位置至
第二节 赤霉素类
一、赤霉素的发现 二、赤霉素的结构 三、赤霉素的分布和运输 四、赤霉素的生物合成 五、赤霉素的生理作用 六、赤霉素在生产上的应用
一、赤霉素的发现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南部稻田中的稻苗出 现异常的徒长,日本农民用“笨苗”来形容这种 症状——“恶苗病”;
分蘖期水稻恶苗病识别四大特征: 病株茎秆细高,少分蘖;下部叶片发黄,上部叶片张开
• 在赤霉素烷上,由于双键、羟基数目和位置 的不同,形成了各种赤霉素。根据赤霉素分 子中碳原子总数的不同,可分为C19和C20两 类赤霉素。
• 约1/3以上的GAs具有全部20个C原子,
称为C20-GAs,种类少,且生理活性低, 如GA12,13,25,27等;其它的则失去了第20 个C原子,成为C19-GAs,种类多,生 理活性较高,如GA1,2,3,7,9,22等。
GA7
• 赤霉素有自由赤霉素和结合赤霉素之分。 • 自由赤霉素(free gibberellin)不与其他物质
结合,易被有机溶剂提取出来。 • 结合赤霉素(conjugated gibberellin)是赤
霉素和其他物质(如葡萄糖)结合,要通过酸 水解或蛋白酶分解才能释放出自由赤霉素。结 合赤霉素无生理活性。
• 1938,Yabuta(薮田贞次郎 )成功地分离出这种物 质,称为赤霉素(gibberellin,GA);
• 二战后,英美学者注意到日本学者的前期工作, 并迅速开展赤霉素研究;
• 1954,英国的Cross研究组和美国农业部 Stodola研究组分别从真菌培养滤液中提取并 鉴定了赤霉酸(Gibberellic acid,GA);
赤霉素生理作用的几个具体方面
1. 赤霉素类与节间伸长 2. 赤霉素类与种子萌发 3. 赤霉素类与开花结果
1. 赤霉素类与节间伸长
• 与AUXs仅能促进离体组织的伸长不同,GAs能 促进完整植株的伸长生长。
• 用玉米、豌豆、水稻、大豆、拟南芥等植物的矮 生型突变体所做的实验,证明了施用外源GA能 使矮生型突变体恢复正常的野生性状
• 1958,Biblioteka acMillan及 Suter报道在连荚豆
(Phasenlus mulfiflous)未成熟种子中分离
得到 GA1结晶,说明GAs是高等植物的天然物 质。
• 1959年确定其化学结构。现已知植物体内普遍 存在赤霉素。
二、赤霉素的结构
• 赤霉素是一种双萜,由4个异戊二烯单位组 成。其基本结构是赤霉素烷(gibberellane), 有4个环。
三、赤霉素的分布和运输
• 赤霉素广泛分布于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 植物、褐藻、绿藻、真菌和细菌中。赤霉素的 种类很多,1955年分离出 GA1,GA2和 GA3 三种,以后陆续发现,至1998年底已报道有 126种赤霉素(GA126)。GA右下角的数字代 表该赤霉素发现早晚的顺序。
• 赤霉素和生长素一样,较多存在于植株生长旺 盛的部分,如茎端、嫩叶、根尖和果实种子, 高等植物的赤霉素含量一般是 1-1000 ng/ g鲜重。每个器官或组织都含有2种以上的赤霉 素,而且赤霉素的种类、数量和状态(自由态 或结合态)都因植物发育时期而异。
• 几乎同时,日本学者重新分析早期得到的赤霉 素产品,并提取了 3种赤霉素,即GA1、GA2 和GA3,其中GA3与赤霉酸实际上是同一种物 质。
• 1957,Phinney等最早报道在高等植物中存在 有GAs。他们以突变矮化的玉米品种为供试材 料,并且在不同属、种的植物种子或果实提取 液中均发现类似GAs的物质。
少有3处:发育着的果实(或种子),伸 长着的茎端和根部。赤霉素在细胞中的 合成部位是微粒体、内质网和细胞质可 溶性部分等处。
2. 合成前体及过程
• 合成前体:甲瓦龙酸(又名甲羟戊酸) • 合成过程:
GA12-7-醛是各种 GA的前身,可以经 不同途径变为不同的 GA。各种GA在植物 体内是可以相互转变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