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流地貌与河流水文特征

河流地貌与河流水文特征

专题07河流地貌与河流水文特征【母题来源】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9—11题【母题题文】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

全长132.5千米。

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

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

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

据此完成9—11题。

9.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10.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①河水流量②支流汇入③沿岸地貌④两岸岩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

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答案】9.D10.C11.C【试题解析】9.由图以及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极易被冲刷侵蚀,因此含沙量大;该区域是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变化率较大,因此流量的季节变化大,D正确。

该区域位于河流中游地区,流域内降水较少,加之沿岸工农业取水,所以流量总体不大,而季节变化大,导致汛期泥沙含沙量大,枯水期泥沙淤积,使得河道宽度季节变化大,形成游荡河道,ABC错误。

故选D。

10.黄河小北干流的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相对于上游以及下游地区来说,河流的上游以及下游地区分别有支流汇入,河流流量中段较小,是影响摆动范围小的因素,①②不符合题意。

两岸岩石的岩性相差不大,多为黄土。

中段河道两侧地貌均为黄土高原,没有差异,不会影响摆动范围,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在潼关处汇入黄河,汇入处位于小北干流的下游,因此渭河的水量和含沙量对黄河下游地区影响较大,不会影响小北干流河水量的大小和流速的大小,ABD错误。

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小北干流下游区域水位有所上升,上下游地区河水水位差变小,导致小北干流排水不畅,流速降低,泥沙更容易淤积。

故选C。

【命题意图】该本题组以黄河小北干流区域载体,研究堆积性游荡河道的形成原因以及摆动的影响因素,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河流水文特征等相关知识。

试题给学生呈现相对陌生的地理概念及原理,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契合新课标对学生审题能力的锻炼,体现新高考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得分要点】黄河小北干流流经黄土高原地形区,黄土土质疏松,温带季风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降水季节变率大,水土流水严重,故该河段河流含沙量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游荡型河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两岸土质疏松,易于冲刷展宽;水流含沙量大,河床堆积抬高;洪水暴涨暴落,流量变幅大。

此外,在山区河流出山口处,河面突然放宽,流速急剧减小,泥沙大量落淤,也会形成游荡型河道。

自然因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学科网2019年高考考前最后一卷(新课标B卷)﹞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中游龙门至潼关的干流河道(见下图),全长132.5km,河道宽浅,水流散乱,主流游荡不定,穿梭于汾、渭地堑谷凹地区。

“揭河底”是小北干流特殊的水文现象,即当高含沙洪水通过时,会对河床产生剧烈的集中冲刷,河底淤积物成块、成片地被高含沙水流掀起露出水面,随后被流水冲散带走。

读图完成1—3题。

1.小北干流两岸抗冲刷能力最强的河段位于A.①—②断面B.②—③断面C.③—④断面D.④—⑤断面2.有利于小北干流“揭河底”现象发生的条件有①河床淤积较高②夏季降水集中③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④水土流失严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小北干流段A.流量季节变化较小B.河水含沙量季节差异大C.凌汛现象时常发生D.结冰期随水流方向变长【答案】1.B 2.D 3.B【解析】1.由图可知,选项中所给河段中②—③断面的滩地面积最小,说明该河段以冲刷作用为主,且河谷又最窄,说明该河段两岸土质抗冲刷能力强,才没有被侵蚀得越来越宽。

故选B。

2.结合材料可知,“揭河底”是“当高含沙洪水通过时,会对河床产生剧烈的集中冲刷,河底淤积物成块、成片地被高含沙水流掀起露出水面,随后被流水冲散带走”,夏季降水集中,洪水流量大,水土流失严重,水流含沙量大,易形成高含沙洪水,当高含沙洪水通过淤积较高的河床时,会对河床产生剧烈的集中冲刷,产生“揭河底”现象;小北干流河道宽浅,说明河流以沉积作用为主,若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则泥沙淤泥少,即便有高含沙洪水通过,也不会出现“揭河底”现象。

故选D。

3.小北干流段位于黄河的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故该河段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河水含沙量季节差异大;因该河段总体上是自北向南流,故不存在凌汛现象,结冰期随水流方向逐渐变短。

故选B。

(2019届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河流某些特征常常受自身某些要素的改变而相应变化。

下图是某河流中游连续三个河段(河段长约50公里)测量的河床平均海拔和平均宽度在过去10万年间的变化图,箭头表示变化方向。

读图完成4—6题。

4.三个测点从上游到下游的排序是A.甲乙丙B.乙甲丙C.甲丙乙D.丙甲乙5.乙河段河床特征变化的原因是A.洪水泛滥导致河床变宽B.流水下蚀导致河床变高C.溯源侵蚀导致河段变浅D.流水沉积导致河床变高6.据图可以推知近10万年来丙河段水文特征变化的是A.结冰期长短由短到长B.径流量大小由大到小C.水流的速度由快变慢D.河流含沙量由小到大【答案】4.D 5.D6.C【解析】4.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海拔逐渐降低,丙海拔最高,乙海拔最低,甲海拔居中。

故选D。

5.乙处位于河流下游,流水沉积导致河床海拔升高,宽度变宽。

下蚀和溯源侵蚀会使河床海拔下降;洪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会使河床降低。

故选D。

6.丙处前期水流速度快,以下切为主,河床海拔下降,后来水流速度下降,以侧蚀为主,河床加宽;径流量、结冰期、河流含沙量对河床影响有限。

故选C。

长江九江段位于江西省北部边境,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分界处。

1963—2002年期间,该河段在人工护岸堤的作用下,两岸堤线已稳定。

该河段河床演变受长江中上游来水来沙影响显著,河床水深最大的部位称为深水槽,深水槽是河流的主航道。

下图示意1963—2002年长江九江段某断面河水深度变化。

据此完成7—9题。

7.从1963—1972年河床断面的总体变化表明长江中上游A.毁林现象严重B.森林覆盖率提高C.含沙量减少D.水库数量大增8.与1972年相比,2002年该河床断面深水槽位置的南北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河床不断变窄B.河床不断变宽C.主航道变深D.主航道南移9.针对1963—2002年期间该河床断面的变化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是A.北岸要加强堤防工程建设B.南岸要加强护岸工程建设C.长江中上游水库要加强拦水拦沙D.长江下游要加强节约用水【答案】7.A8.D9.B【解析】7.1963—1972年河床断面的总体变化是主河道向右偏移,左岸泥沙沉积量大,表明长江中上游毁林现象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A对。

森林覆盖率提高,河流含沙量小,泥沙沉积少,B错;含沙量增加,C错;水库数量大增,河道泥沙含量减少,沉积少,D错。

故选A。

8.深水槽是河流的主航道。

与1972年相比,2002年该河床断面深水槽位置向南移,产生的影响是主航道南移,D对。

河床宽窄没有变化,主航道变窄,AB错;主航道变深不是深水槽南北变化的结果,C错。

故选D。

9.针对1963—2002年期间该河床断面的变化趋势(主河道向南移、南岸受侵蚀严重),应采取的措施是加强南岸护岸工程建设,A错、B对;长江中上游水库要加强拦水拦沙,对减轻侵蚀影响小,C错;长江下游加强节约用水,与减轻侵蚀无关,D错。

故选B。

相邻的两条河流,在发育的过程中,低位河若具有较强的侵蚀力,河谷上源不断加长,以致与高位河相遇,进而袭夺其河水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下图为河流袭夺前后的示意图。

据此完成10—12题。

10.关于甲、乙两河的叙述,正确的是A.乙河流量大袭夺甲河B.甲河地势高袭夺乙河C.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D.甲河的河道平直袭夺乙河11.M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A.上游水量减少,泥沙堆积严重B.河道两侧岩体崩塌泥沙堆积严重C.河道变窄泥沙堆积严重D.地转偏向力作用致其堆积严重12.有观点认为,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导致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极其宽大。

图中哪个河段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A.①B.②C.③D.④【答案】10.C11.A12.B【解析】10.根据图示水流箭头,甲河的水从图示中部河段,流入乙河。

说明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C对。

乙河流量不一定大于甲河,A错;在发育的过程中,是低位河流具有较强的侵蚀力,袭夺高位河流,甲河地势高,不能袭夺乙河,B错;是乙河袭夺甲河,D错。

故选C。

11.M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河流袭夺,导致上游水量减少,水流减慢,泥沙堆积严重,A对。

河道两侧岩体崩塌,与水量减少,泥沙堆积加重无关,B错;泥沙堆积易导致河道变浅,水量小,河道变窄,C错;地转偏向力不是堆积严重的原因,D错。

故选A。

12.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导致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极其宽大。

即原来河道宽大,袭夺后,水量减小,河道变窄。

图中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的河段②,是河流袭夺后留下的河段。

故选B。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从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开始由向东流转为向南流,一直到与渭河交汇的地方——潼关,流域内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

河口至潼关河段被称为北干流。

此河段中从河口镇到龙门镇的黄河干流位于晋陕峡谷,落差较大,水力资源丰富,被称为大北干流。

龙门镇至潼关河段,被称为小北干流。

小北干流属于淤积性游荡型河道,洪水具有峰高量大、含沙量大的特点。

泥沙大量淤积,河道宽浅,水流散乱,主流游荡不定,历史上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

黄河出龙门镇后河道骤然放宽,两岸分布有大量滩地,经小北干流在潼关河道收缩,折向东流。

下图为小北干流位置图。

(1)说出小北干流大量滩地的形成过程。

(2)分析小北干流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的原因。

(3)小北干流宽阔的河道形成了大面积的湿地,简述此处湿地的作用。

13.【答案】(1)大北干流段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众多支流从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干流位于峡谷流速快,泥沙不易沉积;出龙门后的小北干流河段河道展宽,流速减慢,泥沙淤积比较严重,枯水期河流水量少,河面较低,形成众多滩地。

(2)小北干流河段地势平坦开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易发育河曲,洪水期会促进河流截弯取直,使河道频繁变迁,故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