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医生未按规范要求填写首页手术切口类型,造成我院数据统计失真,抗菌药物监测指标不达标的严重后果。
手术切口具体分类标准
一、手术切口分类
1、0类切口:指经人体自然腔道进行的手术以及经皮腔镜手术,如经胃腹腔镜手术、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等。
2、Ⅰ类(清洁)切口: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即缝合的是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3、Ⅱ类(清洁-污染)切口:可能污染的切口,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4、Ⅲ类(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5、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6、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Ⅰ类的定为Ⅱ类,以此类推。
7、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
防的重要依据。
二、虽然做了规定但临床中有一定偏差,通常易发生分类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
1、易将Ⅱ类切口混淆为Ⅰ类切口的手术: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是Ⅱ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2、易将Ⅲ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扁桃体、唇、腭裂手术属于Ⅲ类。
3、穿刺操作不列为手术切口;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Ⅰ类的定为Ⅱ类,以此类推(即就高不就低)
4、经人体自然腔道进行的手术以及经皮腔镜手术属于0类切口。
5、Ⅰ类(清洁)切口抗生素使用率小于等于30%。
6、管床医生负责按要求填写病案首页中《特定药品》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三、愈合的分级
1、甲级愈合,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四、对策
1、医务科计划下发统一标准,制定统一表格;
2、科室主任根据总原则对本科室常见手术切口及愈合等级做具体规定,上报医务科审批后全院公布,使医生对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一目了然,便于按统一标准进行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