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备好一节课
众所周知,上好一节课容易,但是上好每一节课就难了。
我们很多人都在追求课堂的高效性,鄙视那些花架子、表演。
公开课是一个团队,经过长时间研究,呈现给我们的一堂展示课。
只是少数人上好的少数课,我们不能做到每节课都想公开课一样出彩,但是我们一线教师也要上好每一节课。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自己在教学中,由于准备不充分,哪一节课没有上好,留下了后遗症,接下来每次碰到这部分知识都是学生的一个短板,在每次需要这一知识解决问题时,可能每次都需要花费我们好多时间去讲解,即便是这样学生也未必会真正的理解,这一块就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一个坎。
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刚上班的时候,我在一个小学校任教,一个年级就一个班,教研基本没有,想学别人的好经验也不是很方便。
我的备课就是抄写一些优秀教案,照搬这些教案来完成自己的一整节课,这样省时省事,比较轻松。
上课时必须要拿着教案才能上下去,如果离开教案就不会上课,一节新课用一半的时间就上完了,剩下的时间就不知道干什么了。
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的作业错题连篇,课堂都说听懂了,课后作业不会做,这时我就反思我的教学。
发现问题出在我的备课上,抄写的教案在某种程度上肯定是不适用于我们的实际教学的,因为这些教案基本上都是一些教育发达城市的老师编写的,主要针对的是比较优秀的群体,但是实际当中我们的学生还达不到那个水平,没有把专家的教案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拿来就用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果不
及时做出调整肯定会耽误学生的,我们在坐的各位年轻老师,可不要有这种现象呀。
我们现在的教研环境是很好的,有教研组还有备课组,要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提升。
教师在备课上多花点时间和心血,如同根上浇水,在课堂上靠增加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似叶上施肥。
那么怎么备好一节课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备好一节课:
第一、静下心来,对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备课时应当全面系统的掌握初中阶段所有的教学内容,明确所要教学的内容,在本章节和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果我们的备课只是备一节教一节,不了解这一节在整体中的地位与其他章节的联系,就很难谈上吃透教材和融会贯通。
(比如:我们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就是为我们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一次函数打基础)备课时要仔细研究《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的接受能力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在备课时建议学会从单元目标中分割出课时目标,每一节课的课时目标的拟定必须放在单元目标中加以思考,要从单元目标中合理分割,并进一步把课时目标分割成为每个环节的目标,目标不能太空、太大。
一节好课,不管你是用传统的眼光,还是用新的教学理念去评价,有没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没有达到教学目标,都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因素。
所以我们制定目标时,一定要抓住重点和找准难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
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
要紧紧围绕重点,以他为中心,引导启发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课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灵魂。
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备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学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到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
“射箭要看靶子,”教师讲课必须要针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学生群体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每一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
(上届学生七年级时一个民语班,一个汉语班,对学生了解不够)
误区一:对学生了解不够,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
拔高教学内容,特别是对学生疑难问题进行讲解时,超出学生接受能力,如讲得太快,能力要求过高等.
建议:1、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备课
2、多考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多数同学能学懂)。
误区二:内容安排多,重点教学不突出,走马观花
在教学中,每一阶段都有训练重点,每一节课有教学重点,不求面面俱到。
建议:突出重点,精讲精练(一节课力求解决好一、两个问题,并能够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误区三:低估学生,讲多练少,学习方法指导不够
怕学生不会学: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练得太少;你讲了不等于学生学会了;怕浪费时间:不让学生动手、动脑 ,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才能
让学生真正学会。
建议:1、相信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多讲?少讲?不讲?);一节课讲25--35分钟为宜。
2、加强学法指导(抓习惯与规范,如:预习习惯、听课习惯、作业习惯、纠错习惯、反思习惯;课堂规范、作业规范等)。
误区四:提问不精,要求不清
问题太简单:学生随便答;(对不对,行不行,是不是)
问题太深:学生“冷堂”;
问题有歧义:学生乱答。
建议:提问具有普遍性、针对性和思考性,且对学生学习探究方向具有引领作用。
精心预设问题,指向性明确,哪个问题有那个学生来回答.
误区五:课堂练习没有针对性,课外练习不到位,新、旧知识交替,淡化了重点内容;练习、作业中的普遍问题或代表性问题未集体订正 ;
课外作业落实不到位。
建议:作业、练习要求:发(布)必收,收必改,改必评,评必励,错必纠(每天面批几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有错题本,重视分层布置作业)。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的被动学习和有兴趣的主动学习显然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一节对学生来说失去了兴趣的课堂
是不会达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在课前我们要会针对不同的课堂,创设出不同的教学情境,来吸引他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特别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他还处在兴趣教学的阶段,有效注意的时间不是很长,就需要有一些情景来吸引他们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
推荐洋葱数学软件教学视频(课前导入、习题讲解)布置作业(课前预习、课后练习)
初中数学;生活实例;竞赛化;故事化;游戏化激发学生兴趣(一)、用生活实例创设情景
在引入新课时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情景引入新课,使学生觉得数学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激起他们强烈好奇心和迫切探究的欲望,与教师一起步入数学的殿堂。
既能达到化难为易,又能使学生倍感亲切,比如:在《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中,如何理解10+(-4)=6 呢?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把10看作我原有10元钱,把-4看作我用了4元,则手里还剩下6元钱,故等于6。
”通过这个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例子,学生对抽象、难理解的有理数加法法则,有了感性、直观的认识。
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创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自然、真切、实用,学生们才会满腔热诚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
再比如:《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一课,可以这样引入,进入教室你们怎样找到自己座位的,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圈出自己的座位,在此基础上补充坐标,进一步得到直角坐标系。
这样引入,激活了学生在头脑中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上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对直角坐标系新
知识的建构。
(二)、善用数学故事引入
数学方面的故事非常多,适当的向学生讲述故事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天,一个醉汉拿着竹竿进屋,横拿竖拿都进不去,横着比门框宽4尺,竖着比门框高2尺,另一个醉汉教他沿着门的两个对角斜着拿竿,这个醉汉一试,不多不少刚好进去了.你知道竹竿有多长吗?”听到这个故事学生一下子激起了探究结果的强烈欲望。
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解放学生
数学知识注重练习,通过强化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教学中要自始至终把训练当做一条主线。
备课时要多备一些例题、习题,安排好讲哪些,哪些是备用。
安排好课堂练习:哪些是基础题,哪些是中档题,哪些是难题,这些练习中哪些是学生口答,那些需要学生板演,哪些需要教师板演等等,要恰当的安排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这里说的练习一定不是一味的题海战术,一定是教师有针对性的挑选的题目,对于学生要完成的练习册、试卷教师尽量自己先做一遍,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学生问题时你要把自己作为一名学生,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给学生讲你是怎么想的?你想问题的过程。
而不是直接由你做出来让学生看答案。
老师尽量多做题,近三年的中考试题要做一做,把握中考方向,把握中考的难度,正如孟主任所说:“老师下海,学生上岸”只有老师俯下身子去钻研了,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学习的方向性更加明确。
(推荐智学网组卷、学习李文斌老师的练习题手册)
备课时我们尽量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法,心中有目标”既要遵循规律,又要大胆创新,勤于学习,走到学生中去,沟通思想,协商备课,只有把课备好,我们的课堂才能出现,课伊始趣已生,中间去更浓,课结束趣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