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曹中平前言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随之,在广大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近10年来,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焦点。
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关爱留守儿童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数量巨大: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
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
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
区域分布:留守幼儿为同龄儿童的三分之一,集中于中西部0-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占全国农村同龄儿童的比例为30.46%,集中分布在中西部人口大省。
据调查,农村留守幼儿数量超过100万的省份有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
这7个人口流出大省学龄前留守儿童总和占全国学龄前留守儿童总数的65.97%。
教育问题:监护人重视不够,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
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健康问题:身心健康令人堪忧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
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5年以上,60-70%以上的父母在外省打工。
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一、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历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1.单向视角分析:留守儿童的产生源于人口流动。
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流入沿海城市,造成未成年儿童滞留农村。
人口学家首先觉察到这个问题。
2.多向视角分析:进入新世纪后,“三农”问题成为我国优先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受到全方位的关注。
3.多元整合分析:2007年以来,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流动儿童问题开始整合。
随着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不断开放,流入城市的农村儿童日益增多,相应的留守儿童的绝对数在下降。
同时,经过教育资源整合,农村寄宿制学校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失控”状态基本上得到遏制。
(一)单向视角分析2000年以前,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分别从各自学科的视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成与发展状况。
其共识是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在一种处境不利条件下,包括心理发展在内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危机。
(二)多向视角分析2000-2006年期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从描述性分析转向解释性分析与对策性研究。
侧重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人格、自我概念、心理健康等,研究结论多认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焦虑、自卑、懦弱、胆小等心理问题。
其共识是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社会支持与心理辅导,最大限度减轻儿童在留守期间承受的压力。
(三)多元整合分析2007年以来,随着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不断开放,流入城市的农村儿童日益增多,相应的留守儿童的绝对数在下降。
其共识是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因人、因时各有不同。
在情绪和行为上,有一些留守儿童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从整个群体的角度来说,这种问题并非十分显著。
留守儿童在安全、学习、心理、行为上的问题,其表现复杂、多样、个体性强,儿童有无问题是因他所在的家庭情况而异的。
监护人不管是祖父辈、父母还是其他身份者,只要他有爱心,有文化,懂教育,善疏导,就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反之,即使监护人是亲生父母,也可能会造就出问题儿童。
本质上,留守儿童的问题并非由父母外出务工直接所致。
二、农村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一)心理健康问题躯体化问题;恐怖、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
(二)自我意识问题自尊较低,较重的自卑感;自我评价较低;盲目反抗、怨恨父母。
(三)情绪与社会支持问题孤独感;焦虑、抑郁;幸福感低。
(四)社会行为问题违法、违纪;社交焦虑;放任、自暴自弃;受欺负;攻击、不服管教;小偷小摸,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
(五)人格品质问题内向、冷谈孤独、自卑拘谨;少年老成、抑郁;冲动、任性;紧张焦虑、自我中心主义。
(六)学业与校纪问题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高;辍学、逃学、厌学;纪律差、迷恋网吧。
(七)家庭与生活能力问题与父母疏远;父母榜样缺失、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缺少社会责任感。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一)亲情缺失——丧失心理安全亲情主要形式就是依恋,而依恋是儿童早期与父母互动而形成的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系。
如果父母能够对他们的需要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则能够有利于儿童建立起安全的依恋类型,从而使得他们将这种良好的人际互动泛化到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变得对他人更加信任。
反之,如果父母不能对他们的需求及时做出反应,反而加之以虐待、忽视或遗弃等行为,则会使他们更可能建立起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如回避型依恋、抗拒型依恋、或矛盾型依恋。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多属焦虑型依恋,缺乏基本的心理安全感。
(二)保教缺位——丧失成长榜样家庭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父母是最好的成长榜样。
亲自分离意味着成长榜样的缺失,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又往往缺乏必要的教育能力与基本榜样效能。
于是,大多数儿童处在放任状态。
由于缺乏成人的有效监控,儿童成长过程必然出现严重分化。
一部分养成不良习惯,甚至染上陋习。
(三)资源缺乏——丧失社会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多属贫困家庭,多早体验生活的艰辛,导致儿童心理脆弱、麻木或反过来,敏感、悲观。
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一)经济保障与心理保健结合留守儿童多为经济贫困儿童。
贫困导致儿童营养不良、身体素质不佳,进而导致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生理健康问题不可分割,特别是营养平衡、良好卫生与生活习惯养成必须先行。
(二)社会支持与心理保健结合留守儿童多为社会处境不利儿童。
社会资源贫乏导致儿童丧失自信与理想。
因而,政府关心与社会支持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三)学习辅导与心理保健结合因文化水平的局限,祖辈只能填补感情的空位,但是不能进行学业辅导。
留守儿童缺乏家长指导与监督,学习热情与学习能力不足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缺乏对不良诱惑的抵御能力,走上人生歧途。
(四)家长指导(代理家长培训)与儿童辅导结合农村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已经成为一种成功的社会支持模式,并且逐步制度化。
附录1:小学“留守儿童”代理家长职责制度1.按照“自愿、奉献、就近”原则,做结对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和成长的保护人,能对结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亲情温暖,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作好相关记录,为学校管理、教师教学提供依据。
3.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座谈会,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关心他们的心理动向,尽量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良好愿望。
4.经常性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及时对不良现象进行纠正。
5.定期和不定期向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交流,汇报学生表现情况。
6.定期和不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交流、沟通,反映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情况;以争取父母更多的关爱,并与现监护人一起共商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措施等等。
7.关心留守儿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思想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搞好学生行为教育和巩固工作,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具有复合性,需要亲子双方同步接受辅导,才能获得持久的教育效果。
五、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基于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比较有效且可行的心理辅导方法是团体心理辅导与依恋关系辅导。
当然,如果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可以建立心理辅导室,开展个别辅导和行为矫正。
(一)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开放、协调的关系,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帮助学生挖掘心理潜能,解除心理困惑,促进心理健康的助人过程。
具体说就是:根据学生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小组,通过协商、讨论、沟通、训练与引导,同步解决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
其优势是:辅导效率高;心理安全感高;团体成员相互支持;共同的经验分享,使问题去个性化。
1.短程游戏辅导三个阶段:准备:确定目标、设计方案、成员选择、引导投入、签订公约。
过程:导入活动、实施辅导、结束活动评价: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跟踪性评价团体的规模:通常有一位或两位咨询员主持,或称为团体指导者,多个来访者参加,或称为团体成员。
团体的规模因辅导目标的不同而不等,少则 3-5 人,多则10人。
通过几次或是十几次团体聚会、活动及参加成员相互交往,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相互反应,支持鼓励,使成员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他人的心理,以便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
辅导过程:第一阶段:成员相互认识,熟悉名字等个人基本信息。
可使用游戏如小记者、棒打薄情郎、说字成组、春夏秋冬、大风吹等第二阶段:团体凝聚力形成阶段,主要培养团体的信任感、安全感及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
可使用游戏如同舟共济、信任之旅、瞎子背瘸子、蜈蚣翻身、穿越沼泽地等。
第三阶段:人际交往训练。
训练人际交往技巧,与同伴和老师的交往法则等。
可使用游戏如优点轰炸、天使与魔鬼等第四阶段:自我意识整合,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合理评价自己。
可使用游戏如照镜子、快乐动物园、我的自画像等第四阶段:探索自己在家庭关系、学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活动,如家庭雕塑、情绪ABC等团体辅导过程中领导策略:发展阶段团体氛围和团体行为领导者行为创始阶段成员对团体还不太了解,持观望态度;有防卫心理,发言不太积极,即使发言也总是倾向说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或套话,不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向团体成员阐明团体的目的;订立团体规范;鼓励成员表达内心的感受,营造宽松、和谐、温馨的团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