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0年复旦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00年复旦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00年复旦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复旦大学2000年政治学原理试题报考专业:政治理论、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唯物政治观2.官僚制度3.公民创制权4.战争是政治的继续5.政党政治6.政治发展的民粹模式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为什么说:“商品是天然的平等派”?2.简评现代化过程中的所谓“匀质化”特征。

3.简述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

三、论述题(共46分)1.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政治统治必须以其社会职能为基础的思想。

(16分)2.试论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及我国的宗教政策。

(15分)3.分权理论简析西方国家政府机构间的关系。

(15分)答案部分:复旦大学2000年政治学原理试题报考专业:政治理论、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唯物政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考察并论证政治的概念与内涵的一种方法或者观点。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指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唯物政治观就是从这点出发,认为物质生产的创造最终决定了社会发展,上层建筑和人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都要归根到底从物质生产方式来寻求解答。

它认为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同时政治还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唯物政治观正确地反映了人类政治与思维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发展轨迹、必然趋向,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2.官僚制度:官僚制是指以相对专业化的官僚为主体,所构成的政府和企事业的一系列制度和原则的总和。

它实质上是一种官僚体系,是近代尤其是产业革命后发明与创造出来的主要用来指导政府和企事业活动的组织形式,也是迄今为止最有效、最流行和最成功的组织形式。

它意味着理性和效率,是极权主义统治滥用权力的取代物。

官僚制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第一,法制化。

行政管理机构有其固定的权限范围,并且由法律或行政法规来加以规定,行政事务在权限范围内按法规持续地运作;有明确划分责权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采取档案制度化进行管理。

第二,科层化。

实行机关等级制和职务等级制原则,按权力自上而下排列成严格规定的等级层次结构体系,并按等级赋予相应的权力,各个层级的官员和机构都接受严格的监督;官员职务的升迁根据年资或政绩,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第三,公私分开。

主张严格的公事公办,公私界限分明,公务活动领域与私人生活领域有明显区别,工作区域与生活区域分开;任职人员对职位不能占为己有。

第四,专业化。

主张技术专长,官员的选拔和任命注重知识和业务能力;注重专业培训;实行分工的原则,解决事务“不看人办事”,而是根据可以预计的规则,排除一切纯粹个人的、一切非理性的、不可预计的感觉因素。

第五,职业化。

要求行政官员全身心地投入公务活动,职务就是“职业”,就任职务就要承担一种忠于职守的义务;采用固定的货币薪金支付报酬。

第六,效果的可预见性。

理性官僚制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特殊形式,其存在便于将总体法规应用于具体情况,从而增加了行动的可预见性,“对于官僚体制来说,‘可预见的规则’,具有真正决定性的意义”。

3.公民创制权:指公民在法定人数内可以提出立法建议案,交立法机关讨论修改或经投票直接制定为法律的权利。

创制权也就是在形式上承认公民有立法提案权。

创制权依照其行使方法不同而分为以下四种:一是直接创制,提出立法建议案不经立法机关讨论而直接交付公民投票表决;二是间接创制,将立法建议案先交立法机关讨论,如获通过则成为法律,如被否决则提交公民投票表决;三是原则创制,由公民提出制定或修正法律的原则,再由立法机关根据这些原则制定成法律;四是草案创制,由公民提出完整的法律草案,经立法机关讨论通过后成为法律。

创制权制度的优点在于公民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补救立法机关立法的不周之处,方便体现民意;但也有容易被少数人利用等明显缺点。

因此,各国都对创制权的行使设置了以下两方面的限制性规定:一是法定人数的限制,为了防止创制权被滥用,各国宪法规定提出创制须有一定数量公民的连署,如意大利宪法第七十一条规定“人民经五万人的连署可以提出创制案”;二是事项的限制,增加公民负担的有关法案,如预算案、租税案、俸给案等不得由公民创制,以免公民利用创制权来减免负担,危及国家财政。

4.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指克劳塞维茨提出的关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是反映战争本质的一个观点。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就如同一条变色龙,每一次战争都有其自己的特色,千变万化,各不相同。

但战争的暴烈性,战争的概然性和偶然性却是其根本属性之一。

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看,政治是战争的母体。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战争看成独立的东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为政治服务的。

军事观点必须服从于政治观点。

任何企图使政治观点从属于军事观点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战争爆发之后,并未脱离政治,仍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剑代笔的政治。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是为物质利益而进行的阶级斗争。

因而政治不仅能够导致战争的暴发,而且还能够影响战争的一切方面。

20世纪末以来,尽管战争的直接动因趋向复杂多变,但是,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本质没有改变,而且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战争的政治目的性会愈加强烈。

5.政党政治:也叫政党制度,狭义上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通过政党来行使,广义上是指政党掌握或参与国家政权,并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和国家事务及其体制的运行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政治现象。

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就是资产阶级政党通过议会选举和总统竞选,各政党轮流执政、联合执政或单独执政,以实现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一种方法。

资产阶级政党制度不同于其他民主制度,不是由宪法明文规定,而是在政党参与政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宪法惯例。

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政治制度、阶级结构以及各种政治力量对比情况的差异特别是选举制度的不同,各国实行的政党制度的形式也各不相同。

从政党数目,政党关系,政党执政方式等方面综合考察,资本主义政党政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

6.政治发展的民粹模式:指发展中国家仿效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民主模式,建立议会民主,实行多党制、普选制,扩大民众的参与,赋予他们广泛的公民权利,实行竞争性的政治过程,以此实现政治发展的模式。

政治发展的民粹模式亦称政治发展的人民主义模式,是亨廷顿和纳尔逊概括的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道路之一。

一般所说的“政治发展模式”,是指“政治发展具有一定典型性和普遍性的道路,它是对具体发展道路的一种理论抽象。

”亨廷顿提出了欧陆式、英国式和美国式三种西方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模式,后来他和纳尔逊一起又把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道路概括为自由模式、资产阶级模式、独裁模式、专家模式和民粹模式等五种模式。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为什么说“商品是天然的平等派”?答:(1)在经济学理论上,市场的均衡点产生于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处,即人人面前价格平等。

所以。

商品在人人面前是天然平等的。

(2)等价交换原则决定了“商品是天然的平等派”。

市场经济天生孕育自由、平等、竞争和法治等民主意识,也催生开放、效率等与公民文化相对应的原则。

在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就构成了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法则。

等价交换原则包含着平等的要求,因为商品是天然的平等派。

平等性要求消灭一切等级特权,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

提倡人格的独立性。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需要人有诚信;商品是天然的平等派,需要人有民主意识;商品经济有它的副作用,如物欲横流、人情淡漠等,需要人能清醒地对待它,保持自身的独立人格。

(3)公民的平等性是“商品是天然的平等派”的体现。

“公民”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公民概念意味着平等。

“公民身份是平等的表述”。

现代公民概念的存在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公民群体)的存在,二是该国家或政治共同体成员资格的普遍性即平等。

因此,说某人具有公民资格,意思是他是某一公民群体(即政治国家)的成员,并与这一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具有平等的地位。

在早期,“公民”概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古希腊奴隶制国家最早使用公民概念,当时是指那些征服了其它的城邦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统治的征服者,即所谓自然公民,他们的后代也就先天地享有公民权,成为城邦公民。

公民是一个特权阶层,垄断了城邦的统治权,城邦政治生活是公民的专利,公民之外的奴隶和自由人都被排除在政治社会之外。

古罗马的公民概念更为发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法律体系。

古罗马的公民也是一个特权阶层,解放自由人、奴隶、拉丁人和外国人都不具有公民的资格。

这一时期拥有公民资格的“公民”人数极为有限,它是建立在巨大的、且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不平等基础上的。

对特权与等级的容忍,使得古希腊罗马的“公民”概念与近现代的公民概念存在巨大的反差。

但古希腊罗马的“公民”概念仍具有历史的合理性。

一方面,它是历史在那个阶段上的必然。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人们的不平等比任何平等受重视得多。

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末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

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古希腊罗马的“公民”概念是现代公民概念的源头。

“公民”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因其内含了近、现代所有政治和法治文明的“基因”而在近现代以来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因为“公民的本意是‘属于城邦的人’或‘组成城邦的人’。

显然,这是一个超越血缘关系又超越王权专制的带有普遍性的法律资格的概念”。

它赋予了作为一定规模的政治共同体(或城邦)的成员资格,尽管这种资格在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仅具有有限的普遍性——说它是“有限的”,是因为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并非所有自然人都是公民;说它具有“普遍性”,是因为在公民范围内,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商品是天然的平等派,它消解了早期公民概念的“有限性”,将所有自然人都纳入了公民的范畴。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而产生。

2.简评现代化过程中的所谓“匀质化”特征。

答:美国政坛的政治现代化理论家亨廷顿把现代化过程亦归结为一个长期的、不可逆转的、均质化的呈阶段性变化的发展过程。

关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所谓“匀质化”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政治现代化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方面:①权威的理性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