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五四运动后爱国青年的历史使命

论五四运动后爱国青年的历史使命

论五四运动后爱国青年的历史使命
字数:3391
来源:首都教育学报2012年1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
五四运动后的爱国青年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亮光和希望。

他们在历史上怎样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呢?原因在于,他们挣脱了思想枷锁。

本文将对五四运动后的爱国青年挣
脱了思想枷锁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进行探讨。

关键词:光明;偶像破坏;科学精神;民主精神;现代人格;现代世界观;陈独秀;毛泽东
“青年们!热烈的爱国青年们!指路的灯,就在你们头上:光明的星,尽在你们的握里,“青年们!我一定要在月明窗前的时刻,赞扬你们:我一定要在昏黑夜永的时候,歌咏你们因为你们是藉着激越的、腾沸的,胸腔内的赤血,来摇挥着雪清的、鲜洁的旄帜,在这凹凸、泥泞、污秽的田地里,来除辟一条辉烂煌耀的途径。

”《晨报副刊》1925年8月9日于成泽》\+①从五四运动后的大革命前夕的新闻舆论中可以看出爱国青年被赋予了光明使者的评价。

按照《汉语词典》【词语】光明的几个【解释】有①亮光②明亮③比喻正义的或有希望的:~大道丨~的远景。

④(胸襟)坦白;没有私心。

笔者主要是指五四运动后的爱国青年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亮光和希望。

历史证明,爱国情结和年龄无关。

每一个年龄层中都有爱国情结深厚的人群。

倒是人的世界观的成熟和心理素质的稳定理智和年龄大大有关。

笔者也赞同这种观点。

那么,爱国青年在辛亥革命前后那一历史时期被赋予如此大希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

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

在那面
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

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

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

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

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②这个指明光明的道路的人就是光明的使者,五四运动后爱国青年就是起了同样作用,他们在历史上怎样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呢?原因在于,他们挣脱了思想枷锁。

本文将对爱国
青年挣脱了思想枷锁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进行探讨。

一、当时爱国青年在挣脱思想枷锁的客观条件究竟是什么呢?
1、辛亥革命使中国人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

辛亥革命前的中国是一个完全是中央集权的国家。

这个国家由可以替换的、领取薪金、大笔一挥就可解职,并从唐朝以来就通过不公开姓名的考试录取的文官以客观的方式、根据每人都要遵循的规则来治理。

按照统一的模式组织起来的行政区域代替了根据封建领主弄刀舞枪的本事而划分的面积大小不一的封地。

皇帝任命所有的公职人员。

他用一套奖惩办法牢牢地控制了束缚全国的网络。

他一人集中了所有的权力。

科举作为宋代以来知识分子进入上层政治的一个主要渠道,长期以来起着为统治阶层输送人才,维护统治秩序稳定的重要作用。

正如沈从文在《中国人的病》中所说的:“历史上作国民的既只有义务,以尽义务引起帝王鬼神注意,借此获取天禄人爵。

”\+③皇帝在以前该算是至尊极高、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过时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正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写了一篇《偶像破坏论》说的:“其实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

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
的地方呢?”\+④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人们去想以前不敢想的问题、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

2、领导集团不得力,战略和策略运用不得当;教会青年如何去看西方。

然而,清王朝作为没落的封建帝国,长期以来,它夜郎自大,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视外国为“蛮夷”,拒绝—切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传入,因此,清廷同西欧各国近行贸易虽有近200年的历史,但都是外国人到中国来,而很少有中国人到西欧去,更谈不上对西方列强有什么深入的研究和认识。

咸丰做了皇上,比他老子还要顽固,御前集中了一批嗷嗷叫的强硬派。

对外强硬不是什么坏事,一种姿态而已,但是被打得半死还噘着死鸭子嘴愣不承认自己比别人落后,战后,也有几个知识分子,比如魏源、徐继畲等人把探究的目光转向了西夷,但这种探究是有限的,影响力更是有限。

魏源写出了《海国图志》,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天朝无人接受;20年后,天朝有识之士接受了他的“师夷”理论,但是实践上,又始终不知道所谓的“长技”到底应该包括哪些东西。

洋枪洋炮的威力,让天朝的督抚们大开眼界,遂认定了洋枪洋炮就是夷之“长技”,于是,中国的洋务运动终于启动了,而这时,距离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20多年了。

可惜的是,洋务运动只学西方的器物,不学西方的制度,这意味着中国近代化的跛足起行中日甲午海战,中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中国洋务运动的全面破产!
当时的青年如梁启超孙中山经过研究发现为什么小日本能把曾经的师傅———大清揍得鼻青脸肿稀里哗啦?为什么海军实力远不如大清的小日本能在甲午海战中把中国海军拍得一个子儿不剩?关键原因就在于,小日本不只学了西方的器物之精,还学了西方的制度。

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思想解放的洪流就不可阻挡。

爱国青年们们便大胆
地继续向前探索了。

3、中国的集团政治的黑暗统治是下层社会日积日深的愤怒和越来越急切地呼应新
知识群体引导变革的成因。

中国的集团政治是在太平天国革命以后,随着地方实力派的崛起而形成。

曾国藩形成湘系集团;李鸿章曾是曾国藩集团当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应该说他是继承了曾国藩衣钵,然后他自己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集团——淮系集团;而袁世凯又曾是李鸿章这个集团里的一个核心成员,他在李鸿章逝世之后又发展起了自己的一个北洋集团。

这些地方实力派原来都是辅佐清廷完成一个具体使命的一些地方大员,但是到了后来,渐渐地发展壮大,控制了军权,控制了财权,控制了人权,然后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集团势力,开始与中央集权相抗衡,到了袁世凯北洋集团的时候,就直接把中央集权干掉,自己走向了新的中央集权。

我们可以说这个时期,当政的都是军阀武夫,不知道宪政是怎么回事,对西方民主,缺乏起码的认识。

袁世凯如此,袁世凯之后的“北洋团体”中的骁将,则更是等而下之。

每当这些武夫打算尊重代议制的时候,跟国会往往很难处理好关系,处处是坎,冲突不断,什么事都做不成。

当他们抛弃了对宪法,和对国会的尊重,实践起他们一向熟悉的权术操作、军人干政时,则到处绿灯,诸事遂顺,想干什么往往就能成什么。

这是一个令人悲哀的现实,但的确是现实。

当这些为外国势力看好的强的人把中
国搞的乌烟瘴气的时候,爱国青年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4、国粹派的“泥古不化”恶性膨胀,在否定西方文化问题上也走向极端反而使人们把希望寄托在爱国青年身上。

在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风潮中,国粹主义思潮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清朝专制统治,主张民主共和,宣传研究民族文化,激励民族精神,成为民主革命的一支“偏师”,具有不容否定的历史功绩。

但是,国粹主义思潮从一开始就存在消极因素。

它宣扬民族文化中的封建性糟粕,助长了复古主义逆流,放松了对封建主义的斗争,阻碍资产阶级新文化的传播。

尤其是1908年后明显倒退,陷入整理国故的纯学术圈子,封建性与复古倾向与日俱增,以致“国粹”成为封建文化向新文化进攻的代名词,国粹主义也因此违背初衷,成为落后保守的势力。

国粹主义思潮留给我
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如何正确对待中西文化,是近代中国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必然碰到也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

一个落后的民族要敢于在反抗外来侵略中学习敌人,在失败与挫折中反省自我,在炼狱般的煎熬中追求新生,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忍辱负重。

在前人成功的旗帜和失败的覆辙的引导下不断地学习进步,并最终创造出充满无限生机与博大容纳性的民族新文化。

这也只能寄希望于爱国青年自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