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升格技巧之情味语言【知识点击】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以表达为其本质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2.写作是语言的艺术,好的语言应该是准确、生动、意蕴丰富的。
我们平时写作时首先要做到“语言通顺”,即表达通畅,无语病;其次还应做到语言生动,富有文采,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
所谓“有文采”,就是语言要形象生动,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要有提神之笔、出彩之句,通过生动、形象的词语,灵活多变的句式,新颖、贴切的修辞方法,以及恰当而准确的名言警句、古典诗词、中外名著中的优美词句等的引用为文章增色。
3.情味语言就是指描写形象、用词别致、细节生动、文句有意蕴、善用修辞、幽默风趣的语言。
4.增添作文语言情味的方法:添枝加叶法锤炼词语法化用诗词法巧抓细节法【典型题例】1.添枝加叶法①早晨,阳光洒向我的卧室,小鸟在树上歌唱。
升格:②我喜欢静幽,总斜倚树干,回味友人的深情。
升格:升格技巧:添枝加叶法即适当地添加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成分,让句子变得活泼可感,使事物的特征更加明显,使表意更准确,使人物的爱憎等情感的表达更充分。
2.锤炼词语法试试看,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换个词语让它更有味。
①但我却很怀疑我如此疯狂地浪费..()我的青春,到底有什么收获。
②早晨..(),新鲜的空气趁着模糊的夜色涌进..()了屋里。
③当炎热的盛夏伴着知了的鸣叫而逐渐逝去时,八月的尾巴“啪”的一下,将我推.()到高三的门前。
升格技巧:用心锤炼词语,要写出气氛,写出情境。
对场面的描写要注意点面结合,准确的使用动词、形容词来展现特定场境。
3.化用诗词法化用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的词句,升格以下段落。
当你背上行囊上路后,经历人生种种,站在人生的彼岸再回首,你会发现,原来你所选择的是对的……注:王国维《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升格:升格技巧:以文入文、以诗入文,把他人的诗、词、文加以改造,巧妙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升语言层次,注意平时对诗词的积累。
4.巧抓细节法①张老汉衔着烟斗,乐呵呵地接过存单,放到怀里,迈步走出了信用社。
升格:②古典文学老师讲课有一个习惯性小动作,讲着讲着,他就会眼睛向上看,令人忍俊不禁。
升格:5.多角度扩充法进行合理的联想,在添加枝叶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进行多角度刻画,有时还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加入环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使场景更真切,使感情倾向更明显。
比如我们可以将“前几天,我脸上长出了十几个青春痘,我并不在意,哪想到越长越多了”扩成一个句段:前几天,我这只有零星几粒痘痘的脸上,“蹭”地又冒出十几粒,我压根儿并不在意,认为这些“小丘陵”很快就会消失的,哪想到,这些小家伙顽强不屈,前赴后继,越长越多,只几天工夫就星罗棋布地在我脸上泛滥成灾了。
(运用了添加枝叶法,比喻、拟人等手法,同时语言更加形象生动,更有味道了)试着运用多种手法,把下面的语段扩充成一个表意形象生动丰富的语段。
公交车刚经过一站台,上了许多乘客。
一位老奶奶刚要坐到一个空位上,却被一个年青人抢占了位置。
升格:参考示例:1.①早晨,(明媚的)阳光[柔柔地] 洒向我的卧室,(轻盈的)小鸟在树上[婉转地]歌唱。
②我喜欢(红彤彤的枫叶旋在风里的)静幽,总(在晚霞中)(慵懒地)斜倚(在)(粗壮的)树干(上),(挟一片枫叶遮住眼睛)回味友人的(脉脉)深情。
2.①“浪费”改成“挥霍”,感情色彩更强烈。
②“早晨”改成“清晨”,表述更准确,也更与语境意吻合;“涌进”改为“溜进”,将空气拟人化。
③“推”改成“甩”,动作感更强,而且心里的难受程度更大。
3.当你背上行囊上路后,穿过西风凋碧树的季节,迈过为伊憔悴的隘口,待到白发满头的时候,站在人生的彼岸寻觅千回,蓦然回首,你会发现,原来你所选择的是对的……4.①张老汉衔着烟斗,乐呵呵地双手接过存单,眼睛不由得眯成了一条缝。
他用颤抖的手捧着存款单,端详着,微微点了几下头,然后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迈步走出了信用社。
刚走几步又把存款单掏出来瞧瞧,生怕它长了翅膀飞走了似的。
这样反复了几次,他才把存款单揣进怀里,紧紧扣住扣子,倒背着手大步地走了。
②当他讲到得意处,沉浸在自己描述的文学世界里的时候,眼睛就会有一个习惯性动作——两眼向上翻,望着天花板,仿佛那是他的精神栖息地,上面有他的私人图书馆,在那儿他可以找到记忆的宝典,欣喜地翻阅他的资料,津津有味地品尝着……于是我们也随着老师的目光,追索着他描述的世界,走过万水千山……5.“现在是人流高峰,请乘客注意安全,不要拥挤……”公交车刚停靠一站台,“哗啦”一下挤上了许多乘客。
乘客们纷纷涌向空座位。
一位老奶奶刚颤巍巍地移到靠窗户的一个空位旁,一位染着黄发、嘴里叼着香烟的年青人,“腾”的一声抢先坐了下来,翘起了二郎腿,得意地向老奶奶瞟了一眼。
老奶奶无奈地站在他旁边,抓着扶手,瘦瘦的身子在车内摇晃不停。
【方法点拨】1.添枝加叶更形象锤炼词语生情境化用诗词有意蕴巧抓细节见性格多角度扩充见层次感,有立体感。
2.紧扣文章主题,熟练运用升格技巧,应该详细描绘处要不吝笔墨。
3.细节描写的方法有:①细化动作,延长过程;②运用修辞,画其神韵;③变换角度,增加层次;④类比联想,添其内涵。
【练习巩固】1.有一则片段,表现的是妈妈对女儿深切的疼爱,妈妈的眼神如果用细节刻画,能更好的体现母亲对女儿的关爱,请采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对妈妈的眼神.....进行细节刻画。
可我能够感受到妈妈并没有出去,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都加到上面也不为过……那是怎样的眼神啊!2.请你发挥想象,通过添加枝叶、运用修辞、环境烘托等手法,将下面一句话扩写为一个句段,要求运用多种方法,突出老奶奶的年迈呆滞贫困的特点,不少于60字。
“在小路上,行走着一位老奶奶。
”3.请综合运用多种技巧,扩充下面的语段,把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之情充分表达春来。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风儿在吹,雨儿在下,花儿在笑,小溪在流……你听,多美!4.根据以上所学知识,将《桃子熟了》一文升格桃子熟了奶奶坐在门槛上剥着豆子。
她眯着眼睛,拿着豆角,用满是污垢的大拇指吃力地把豆角分开。
显然她刚从地里回来:旧布鞋上满是雨后的泥土,左脚的一只已经破了一个洞。
她把裤腿卷得高高地,露出了枯瘦的双腿。
她吃力的弯着腰,原来瘦小的身子更加佝偻了。
这是我刚回老家时看到的情景,再往里看,所有的家具似乎都蒙上了一层灰,显得那么得陈旧,自从爷爷去世后,奶奶就一直一个人住在老屋里。
奶奶看到我,嘴角抽动着,伸出干枯的手摸着我的头,喃喃地说:“又长高了,变样了,奶奶都快不认识了,你爸你妈呢?”奶奶急切地问。
“他们不回来了。
”“不回来了?哦?”奶奶显然有些失望,“他们身体好吗?工作很忙吧?”“嗯,他们本想回来的,可是这几天工厂特别忙,所以……”“唉!只要他们没事,我就放心了。
”我突然感情压抑,起身离开了屋子在村里晃。
天色渐渐暗了,月亮升起来了,奶奶此时正轻轻靠着屋前的大桃树,树上的桃子白里透红,发出一阵阵诱人的清香。
奶奶摘下一个早已熟透的桃子,慢慢地抚摸着:“今年恐怕等不到你爸妈回来,这桃子就坏了。
”奶奶叹了口气,“这棵桃是你爸亲手栽下的,那时他还没有你现在大呢?”每年桃子熟了,奶奶就把它们摘下一个也舍不得吃。
为了防止桃子变杯,奶奶就用碎布把它们包起来,放在谷柜里,然后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等爸妈回来吃。
爸妈回来吃桃子的时候仿佛是她最幸福的时刻。
借着月光,我看着奶奶那充满期待与忧伤的眼神,眼睛模糊了:桃子熟了,可月亮何时才圆呢?升格:【练习巩固】1.片段1:可我能够感受到妈妈并没有出去,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我分明地感觉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好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一如我儿时她那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在让我好好睡眠。
妈妈的目光滑到了我的脸颊上,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我知道,那是找她自己的影子,又似乎在欣赏着什么,我知道,那是在欣赏凝聚他一生心血的艺术品。
小结:上面的语段将妈妈看我那一动作进行了细细地分解,用一个慢镜头将妈妈看我的那一瞬间延长,把每一个细微的变化细致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让妈妈的目光从我的头发上移向我的眉毛,我的眼,并用细腻的心去揣摩妈妈的心理,这样更把母爱表达地淋漓尽致。
这种方法就是第一招(细化动作,延长过程)片段2:可我能够感受到妈妈并没有出去,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秋夜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霞与小草的交谈!小结:片段2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所以还可以运用修辞,将细节写生动,这就是第二招,(运用修辞,画其神韵)片段3: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在这眼神的普照下,顿时有种异样的感觉:我好像变成了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在酣然入眠,感动得母亲满脸都是幸福;一会儿,我好像又变成了一朵俏丽的月季花,激动得母亲绽开了笑颜;一会儿,我好像又变成了一幅五彩的画,陶醉得母亲在那儿欣赏啊欣赏!小结:片段3善于变换角度,从与事件相关的多个层面上着笔,使关键处的叙述层次更丰富,更生动。
这就是第三招(变换角度,增加层次)片段4: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曾在《党的女儿》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爱的叮嘱;我曾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无言的祝福;我曾在肖复兴的《荔枝》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欣喜;我曾在王焕伟的《让我看着你》中见过,那母亲的眼神里是一种慈爱和留恋,我曾在毕淑敏的《我的五样》中见过,那母亲的眼神里是一种不能割舍的真爱!小结:片段4运用联想,进行类比粘连,使故事的内涵丰富。
这就是第四招(变换角度,增加层次)。
不过,使用这种方法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拓宽自己的阅读面,丰富积累。
2.在狭窄的乡间小路上,步履蹒跚地行走着一位衣衫褴褛、拄着拐杖、目光呆滞、头发花白的老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