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地球和地图Ⅰ、地球复习总要求:1.了解地球的一般情况,如形状、大小、质量等。
2.熟练掌握地球上的经纬网,并会运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3.掌握地球的自转运动、公转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4.熟练运用地球运动知识分析常见地理现象和事实。
5.熟练掌握,并会正确推断时区、正午太阳高度角。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地球自转的结果*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1)地球上有昼夜之分(地球不透明,不发光)(2)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地球各纬度受热不均。
2、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质量=60万亿亿吨------有足够的引力吸引住厚厚的大气层(2000~3000千米)二、地球仪地球仪是一个正圆的球体,是地球的模型。
构成地球仪的要素有:1、地轴地球自西向东地自转所围绕的一根假想的轴。
2、南、北极地轴同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的一端是地球的北极,另一端是地球的南极。
3、赤道在地球仪上,同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
赤道将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观察经纬网,分析比较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区别:画辅助图:(1)经度(两面角)、纬度(线面角) ;(2)经线、纬线在侧视图、俯视图中的形状;(3)从经度、纬度数值变化规律判断东经、西经、北纬、南纬。
4、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5、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首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6、经度从0°经线算起,向东、西各作180度,以东的180度属于东经,表示方法:“120°E”读做“东经120度”;以西的180度属于西经,表示方法:“20°W”读做“西经20度”。
7、东、西半球习惯上,自20°W经线顺时针地(或自东向西地)到160°E 经线这部分叫做西半球。
自20°W经线逆时针地(或自西向东地)到160°E经线,这部分叫做东半球。
8、经线的特点⑴所有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⑵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⑶两条相对应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且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
9、纬线在地球仪上,同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纬线长度不等。
所有的纬线都自成一个圆圈,叫纬线圈。
10、纬度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分别作90度,赤道以北是北纬,赤道以南是南纬。
北纬90度就是北极,南纬90度就是南极。
表示方法:“22°N”读做“北纬20度”;“40°S”读做“南纬40度”。
赤道是周长最大的纬线圈,长度约4万公里。
南、北极点是最短的纬线圈长度等于0。
此外,人们根据纬度的不同,称0°~30°SN为低纬地区;30°~60°SN为中纬地区;60°~90°SN为高纬地区。
11、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交,就构成经纬网。
经纬网的用途:⑴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地理坐标,即具体位置。
如: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位于40°N、116°E的交点附近。
⑵确定两个地点的相对方向。
如根据经纬网就可以看出拉萨城在南京城西边稍偏南一些。
事实上,以上这些规定,大多是人为的制定,地球表面上根本就没有这些线和网。
例题1、地球上某点,它的北侧是热带,南侧是温带,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该点是:A、23.50N,1600E B、23.50S,1600E C、23.50N,200W D、23.50S,200W 例题2、某人从某地A出发,依次向南(B)、东(C)、北(D)、西(E)各行200千米,那么该人回到哪里?(考查了学生的方向和对经纬线特点的掌握情况) 提示:A地的位置有五种可能,(1)赤道(2)北半球(3)南半球(4)北极点(5)南极点各种位置情况下,经纬线的特点都不同,通过画图很容易能得出结论。
三、地球上的时区和日界线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
每隔经度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
时区:国际上划分时区的方法。
(图略)规律:A、全球共有24个时区,东西各12时区,东西十二时区合为一个时区。
B、每个时区都跨经度15度。
C、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度D、东边的时区比西边的时区时间早E、算时区:经度数/150 (四舍五入)区时:每个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称为区时。
区时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
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但边远地区需调整作息时间)乌鲁木齐时间:新疆采用的东六区的区时。
世界时: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
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东十二时区比西十二时区早24小时,即早一天。
但钟点相同。
国际上规定以180゜经线作为日界线,但实际两者并不完全重合。
中国跨五个时区:(东五-----东九) (730E------1350E)例1、2000年文科综合测试第1—第7题。
(图略)例2、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了18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可能是()A、12月29日12时5分B、12月30日11时55分C、12月30日12时5分D、12月31日12时5分例3、当全球日期属于同一日期时,北京时间为:()A、6时B、8时C、12时D、20时例4、某地北为中纬度,南为低纬度,用的是“北京时间”,该地的地理坐标是()A、23026′N,1200EB、300N,1150EC、23026′S,1160ED、300N,1400E例5、从甲地(700N,800E)到乙地(700N,1500E),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A、一直向正东方向走B、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走C、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走D、先向东南,再向东北走(注:球面上两点间的最近距离是:以球心为球心,以大圆半径为半径,经过两点的一段劣弧。
)四、地球的运动(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一)自转运动:1、方向、周期、速度:(1)方向:三种方向在北极俯视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在南极俯视地球,顺时针自西向东;侧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
(2)周期:两个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扩展思维:A、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西向东时:恒星日>太阳日(23小时52分8秒)B、当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C、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24小时)结论:当自转与公转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当自转与公转不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恒星日永远是23小时56分4秒)。
(3)速度:角速度:每小时转过的角度。
ω=3600/24小时即150/小时 10/4分钟南北极点除外处处都相等。
线速度:每小时转过的弧长。
V= 2πcosΦ R(周长)/ 24小时(时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结论: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2、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作图判断:侧视、俯视、立体图、各种变式图等。
判断晨线和昏线。
(图略)(2)产生地方时差(3)产生偏向作图分析: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情况。
(图略)*分析偏向对地理事物产生的影响:A.影响大气环流和大气运动(举例说明:气旋与反气旋、大气环流)B.影响大洋环流(举例:太平洋)C.影响河流的冲刷、堆积(4)影响地球形状:三轴椭球体(二)地球公转1、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1)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2)公转轨道与速度开普勒定律:等同的时间内所扫过的面积相等。
特点: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太阳照射南半球。
每年7月初过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太阳照射北半球。
速度:平均角速度,约每日东进10平均线速度,约30千米/秒影响: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长于冬半年的时间。
北极点的极昼天数(186天)比南极点的极昼天数(179天)长7天。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启发思考:地球直立公转、倾斜公转、横卧公转时黄道平面、赤道平面的关系,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1)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倾斜角度为66034′。
(2)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以一年为周期)在各种图上会画出黄道、赤道,标出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路线。
(图略)*训练1、快速、正确地说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2、极圈纬度与黄赤交角的关系:900—黄赤交角=极圈纬度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4、想象思考: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时,太阳直射范围、极圈范围、五带范围等。
5、在各种变式图中,判读二分二至日。
3、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2)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为900;在晨昏线上为00规律:随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H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冬至日------H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春秋分日------ H由赤道向南北逐级递减。
随季节变化规律:每年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大。
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小值。
每年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小。
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大值。
结论:H=900-φ±δ(φ为某地的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冬半年取-)例题1、计算南通310N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2、计算10月1日时,澳大利亚悉尼320S的正午太阳高度。
3、设M(纬度00,300E),N(23026ˊS,300E)两地正午太阳分别为Hm 和Hn,判断下列四项中正确的是()A、Hm和Hn不可能在同一天达到最小值(夏至日时,同时达最小值)B、每年有某一时刻Hm=Hn (当太阳在11034ˊS时)C、每年约有9个月Hm>Hn (除太阳在11034ˊS~23026ˊS移动时)D、任何时候都Hm≥Hn (当太阳在23026ˊS时,Hn=900> Hm)(3)引起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晨昏线上除春秋分日,日出时刻处处不等。
(4)引起四季更替天文四季:夏季------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三个月(5、6、7三月)冬季------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三个月(11、12、1三月) 传统四季:四立划分气候四季:春(3、4、5)、夏(6、7、8)、秋(9、10、11)、冬(12、1、2)(5)形成地球五带:回归线与极圈划分五带。
* 公转地理意义间的相互关系:*补充:物体的影子规律: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北(除北极点朝南)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南(除南极点朝北)*学会绘制太阳日照图:掌握方法: 1、先确定直射光线位置(画奇数根)2、画出晨昏线位置(过地心)3、绘出夜半球练习题:习题1、读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设北京为7月1日20时,完成以下要求:(提示:先判定经线的经度)(1)在图上画出位于东半球、昼夜等长的一点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