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程序及内容的探讨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程序及内容的探讨

环境影响后评价程序及内容的探讨摘要:环境影响后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延伸和发展,本文根据对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的定义,以深汕高速公路东段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工作程序及评价内容的阐述,分析我国环境影响后评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我国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建议及展望。

关键词:环境影响后评价;概念;程序;内容;公路;存在问题引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得到越来多的重视。

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如何更好的进行项目规划以实现环境保护和项目建设的共同发展成为时代进步和发展主旋律。

而对于已经完成的项目来说,通过环境影响后评价的评估,也能够促使人们能够及时对项目完成后依然存在的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因素予以整治,从而促使项目在得到完整、顺利展开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

事实上环境影响后评价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9]是为了更好的凸显环境保护的意义而进行的一门研究。

所谓的环境影响后评价指的是在项目完成后,通过将环境保护和环境评价机制引入到项目完成后期的整体运营管理体系中,从而通过实施有效的环境监管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所以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也必将更好的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更好发展。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在公路投入使用运营后的环境评价,以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阶段的工程内容为基础,对照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过实际调查和现场监测,比较分析工程内容的差异、核定汽车尾气、噪声、路面径流等污染源强,分析环境影响评价中预测模型及参数的合理性,研究实际情况与预测情况产生的偏差、误差的原因;对环境影响评价所采用的方法、标准以及其它相关内容的整体工作进行检查,并分析环保措施的实施状况和运行效果等。

本文根据对公路建设的环境影响后评价的过程及方法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由此提出了对现行环境影响后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及对未来的展望。

1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况1.1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阐述,“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在开发建设活动正式实施后,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基础,以建设项目投入使用等开发活动完成后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通过评估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前后污染物排放及周围环境质量变化,全面反映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实际影响和环境补偿措施的有效性,分析项目实施前一系列预测和决策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找出出现问题和误差的原因,评价预测结果的正确性,提高决策水平,为改进建设项目管理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是提高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的一种技术手段。

”事实上,环境影响后评价是相较于环境影响评价而言的。

环境影响后评价所强调的是在施工项目已经完成后,人们为了能够更好的对环境的整体项目发展和结果预算等形式进行有效把控,从而形成对的一种评价模式,其可以通过对不同规划和指标的综合衡量以对项目完成后存在的环境影响情况作出评价。

环境影响后评价强调的是对已经变化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及时补充和完善而做出的评价。

环境影响后评价有以下5个方面的内涵[1]:①反映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实际影响;②对环境影响报告进行事后验证,检验其预防恢复措施的有效性,验证项目实施前一系列预测和决策的准确性和合理性;③评价目标可持续性,提出预测和补救措施;④不同时点对项目进行的新的评价;⑤信息反馈,为项目管理和环境管理服务。

而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在公路投入使用运营后的环境评价,以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阶段的工程内容为基础,对照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过实际调查和现场监测,比较分析工程内容的差异、核定汽车尾气、噪声、路面径流等污染源强,分析环境影响评价中预测模型及参数的合理性,研究实际情况与预测情况产生的偏差、误差的原因;对环境影响评价所采用的方法、标准以及其它相关内容的整体工作进行检查,并分析环保措施的实施状况和运行效果等。

它是一种全面准确地反映工程建设项目对沿线及周围环境的实际影响并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的技术手段。

1.2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适用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在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形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种情况[2]:(1)在建设、运行过程中产品方案、主要工艺、主要原辅材料或污染处理设施和生态保护措施发生重大变化,致使污染物种类、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或生态影响与环境影响评价预测情况相比有重大变化。

(2)在建设、运行过程中,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线发生重大变化,或运行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可能对新的环境敏感目标产生影响,或可能产生新的重要生态影响的。

(3)建设、运行过程中,当地人民政府对项目所涉及区域的环境功能做出重大调整,要求建设单位进行后评价的。

(4)跨行政区域、存在争议或存在重大环境风险的。

(5)比较复杂、在环境影响评价阶段难以预测长期的潜在环境影响的。

2 国内外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情况国外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荷兰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工作的国家之一。

1986 年,荷兰在环境立法中将后项目分析( Post-Project Analysis,PPA) 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之中,PPA 成为环境影响评价的一部分[ 3]。

1988 年,美国通过对很多案例研究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用途以及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明确了实施程序[4]环境影响后评价目的及内容。

从20世纪90年代,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3],此后我国陆续开展了煤炭工业、公路交通和水利水电等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后环评,并又推广到石油化工、火电等污染类建设项目,发现原环评及后评价过程中的问题,积累了经验;重庆、大连等地也对建设项目后评价做出了规定,其他地方和行业也开展了后评价管理工作。

公路,特别瘦高速公路具有工程量大、占地多和施工时间长等特点,尤其是桥梁和隧道工程对环境影响较大[5]。

高速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针对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对运营期尤其是运营后期的环境影响关注得不够,而高速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主要是对高速公路运营后的环境影响及污染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监测、验证性评价,提出补救措施,实现高速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3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工作程序和评价内容3.1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工作程序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工作程序可以划分几个阶段,即确定项目是否需要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大纲的编制、大纲的审批、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实施、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书的编写、报告书的审查、对改善项目管理的建议的指令。

以公路建设项目为例,推荐的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程序如图 1 所示[6]。

3.2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内容环境影响后评价思想是随着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日益发展而产生的,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延伸和完善。

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应包括以下内容:(1)调查监测工程的环境影响、环保对策及效果以及工程的环保工作情况(设计、施工、“三同时”的实施情况、环境监测、管理计划的实施情况)。

(2) 根据实施调查和监测,对工程中、远期环境影响预测进行再评价,并对中、远期环境影响进行新的预测。

(3) 在再评价和环境调查监测的基础上,对环保措施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提出工程存在的有关环保问题。

(4) 对该项目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初步评价。

(5) 对该项目环保工作成功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由于公路建设具有范围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运营后的车流量大等特点,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具体实施步骤是:通过对公路影响区域的声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方面的现场监测和重点调查;分析评价该项目采取环保措施后的环境质量状况、环境敏感点的污染防治措施治理和落实情况、建设期间扰动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情况、在近期或长期对自然与生态环境有何不利影响[2]。

4 实例分析深汕高速公路东段东连汕头海湾大桥,西接深汕高速公路西段,是我国“同三高速公路”粤东段,是广东省交通大动脉之一。

它连结港、澳与深、珠、汕厦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及沿线各市、县。

西起陆丰潭西,与深汕高速公路西段连接,东接汕头海湾大桥、汕汾高速公路,全长140.017公里,途经汕尾、揭阳、汕头三市,全线设陆丰起点、霞湖、内湖、东港、隆江、惠民来、仙庵、田心、海门、河浦、达濠、汕头等十二个收费站,采用入口发卡,出口收费的全封闭收费管理。

沿线设陆丰、内湖、惠来三个服务区,[6]是交通部环境影响后评价试点工作之一。

对其进行的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如下:4.1 项目环保过程的回顾评价这项工作主要包括[8]:(1)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结论及批复意见进行回顾,(2)环保验收监测报告结论及“三同时”验收意见,(3)项目建设期环境保护执行情况,具体又包括建设阶段的环保措施、环境保护的工程措施和其他配套措施及养护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

4.2 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内容4.2.1 环境噪声影响后评价对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来说,声环境评价是工作的重点。

经现场踏勘调查,深汕公路东段穿越村镇稀少的沿海地区,沿线主要声环境敏感点共14处,其中学校5所、村庄居民点9个,对敏感点进行监测和评价,为进一步了解深汕公路东段营运中后期交通噪声影响状况和发展趋势,采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中的有关模式和参数确定方法进行预测。

4.2.2 环境空气影响后评价汽车尾气是项目营运期沿线环境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小与交通量成比例地增加,且和车辆的类型以及汽车运行的工况有关。

根据模式进行评价和预测,对沿线代表性敏感点NO2 扩散结果进行评价。

4.2.3 水环境影响后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路面径流对周围水体水质的影响;二是服务区污水影响。

路面径流量决定于降水量,路面径流一部分从桥上直接汇入河流,另一部分汇流到河岸边,最终通过岸边排放方式进入纳污水体。

降雨期间,路面径流污水中的污染成分十分复杂,路面径流所挟带的污染物成分主要为悬浮物及少量石油类,多发生一次降水初期。

影响污染物浓度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目前均根据经验,采用资料和文献相结合类比的方法。

服务区污水排放去向一般为服务区周边的农田、沟渠或公路边沟,根据对深汕公路西段服务区污水处理设施外排废水的监测结果统计,运用类比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价。

4.2.4 社会环境影响后评价在项目的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中,主要对征拆安置与生活质量影响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

4.2.5 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主要针对施工后期生态恢复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

(1)对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调查评价。

公路在建设实施和运营过程中对沿线地区的动植物生存环境产生影响,通过对公路建设前后野生动植物的种类、保护级别、分布概况、生活习性、活动规律和自身的价值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变化,评价公路项目的建设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影响状况,主要评价受国家保护的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