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摘要: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我们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如中药资源利用与保护;保持特色与创新;中药特色如何与国际接轨等。
针对上述众多的矛盾,理清思路和制订完整、清晰、循序渐进的工作实施方案尤显重要。
中药现代化研究首先要从概念上理顺,建议在概念上把传统中药现代化研究与现代植物药研发加以区别,更有利于我国中草药事业的发展。
在中药现代化事业发展过程中,资源管理与资源开发同等重要。
基础研究应予重视,而应用研究更需要考虑,两者缺一不可。
如何计划双方投入比例,如何将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应是我们重点考虑的课题。
低层次重复、模仿、炒作概念的所谓“创新”,都应严格控制。
我国财力有限,创新应以解决目前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出发点,创新务实要落实于中药现代化过程的各个方面。
中药现代化为中药国际化提供技术保障条件,而中药国际化又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价值实现方式,既不能相互割裂又不能简单混淆,它们有各自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定位,应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从中医药发展的战略高度整体把握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中药国际化;整合资源目前中医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使我们面临多种思考:①中医药理论研究,特别是用现代科学解释中医药内涵的研究进展缓慢;②失去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现代中药的开发与应用,导致药效降低、副作用增大;③作为邻国尤其是日本和韩国,其传统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对我国传统药的国际地位构成威胁;④多年来,中医药突破性的研究有限,从而导致某些人对传统药的作用持怀疑态度;⑤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后继乏人,继承、发扬面临严峻考验。
上述诸多原因,迫使我们通过《中药现代化战略》的实施,使中医药重新走向辉煌。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中医药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国家对此相继出台多种支持政策并提供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无疑为中医药的发展和提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然而,我国可用的经济条件十分有限,杯水车薪难于面面俱到。
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如何发展、具体实施措施等重大问题上,丰富好决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基于作者对《中药现代化实施战略》的理解,认为既要通过其具体实施,使目前基础中医药得到升华,又要努力让更多的世人接受中医药。
中药概念涵盖面很宽(包括新研复方药、传统中成药、饮片、现代制剂、保健品、成分药等),对其研究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只能结合实际逐步推进。
另外,中药现代化研究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以下是作者的一些理解和从不同角度对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过程中若干问题(尤其在创新与管理方面)的想法与认识,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
1 理清思路,求真务实,抓好关键问题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我们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如中药资源利用与保护;保持特色与创新;中药特色如何与国际接轨;事业发展与现实利益;部门自身利益与国家长远利益等多种复杂的矛盾。
在上述众多的矛盾中,理清思路和制订出较完整、清晰、循序渐进的工作实施方案尤显重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任何战略的制定,都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以作者粗浅之见,就中医药现代化建设应加强的工作和初步的工作思路总结如下:(1)中医药理论的研究中医药理论,它不仅是文化,更是指导我们实践的灵魂,否则就没有传统中医药。
继承、发扬中医药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深入研究和阐明并寻求传统中医药价值的实现方式和国际通用语言,是我们最基本的任务。
对此,不应迟疑,只有增强信心、继续努力。
(2)中医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据近些年来自多方面的信息、资料分析显示,全国540多所高等和中等医学院在校生约110多万人,其中中医在校生为11万多人;全国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年中医门诊量仅为8.16%;从业中医医师人数约27万人,多年未有增长,其中能用中医理论诊病开方的医师估计仅为1/10。
发展中医药离不开人才,高素质的人才现状堪忧。
20年前就发现这一问题,至今不但没有得到改善,人才匮乏更日趋严重,许多中医药院校毕业的学生择业困难。
如何培养人、留住人,使他们安心于中医药事业,值得关注和思考。
另外,专业从事中药研究尤其是在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方面曾显示很强实力的有关大学或研究所,近些年同样面临人才不足的困境,许多中、青年人才外流或改行。
培养人才的工作必须加强,刻不容缓。
(3)加快中医药临床评价、质量标准的制订疗效是中医药存在和发展的硬道理,质量是中药疗效的保证。
因此,结合国际先进经验,研究、探索一条既符合中药特色,又可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途径至关重要,它是目前中医药发展的“瓶颈”,但也是必由之路。
(4)传统药传统药应保持特色。
此领域的现代化或国际化工作难度最大,本文作者认为初步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产品质量和临床再评价上。
研究工作可集中在几种特点突出(如用于疑难杂症治疗)、临床疗效明显的品种上。
在此基础上,研究下一步工作方案,如请国外知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加盟参与研究。
只要临床疗效确切(能够解决西药应用存在的问题,尤其在中医药的优势特长和西医药力所不及的领域),就会在国际社会引发正面效应。
大范围的展开风险太大,也是我们现有条件所不允许的。
(5)现代中药(包括保健制剂)可直接借助国际先进经验开展工作,如将中药制成国际可接受的以提取物、有效部位为基础的颗粒剂、饮品等。
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研发新一代使用简便疗效可靠的中成药也是努力方向。
(6)创新药按照国际通用模式,以植物单一成分为筛选对象大规模开展创新药研究。
我们已掌握大量基础研究资源和成熟的研究技术以及成功的经验,基于民族药理学丰富知识,只要组织好,我们是有能力在不远的将来开发出几种源于植物的新药。
值得注意的是,所研究的靶点新化合物,其药效要能够与目前上市的最好药物作比拼或兼具特色,否则宁缺毋滥。
2 坚持中医药特色与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中医药不同于现代医学,在临床上它突出反映整体医学的治疗原则,辨证论治,通过调整人体各项功能和谐,达到康复的目的。
源于中医理论形成的我国传统药和现代复方成药,如按照生产现代药或现代植物药,以控制化学成分为标准来要求中药也是不现实、不科学的。
本文作者认为,中药的现代化研究首先要从概念上理顺。
我们所说的中药,在大部分人的传统认识上,只要是来源于植物,就称其为中药。
这样在科研上,往往容易导致研究思路定位混乱。
在现代化研究方面,应区分对待:传统中药或中成药,或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新开发的中药,只能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去完善。
否则,失掉了特色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药。
对传统意义上的中药,在临床再评价、质量标准制订方面要与现代植物药区别对待。
现代中药开发所包含的另一项研究内容,实际上是现代植物药的研究,它是以单味植物为研究对象,经分离、筛选出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如银杏口服液、青蒿素)所获得的中药(植物药),可以借鉴国外先进植物药研究模式和质控标准。
因此,建议在概念上把传统中药现代研究与现代植物药研发加以区别,更有利于我国中草药事业的发展。
如果在战略上我们还有模糊认识,将现代医学理论在中医药上生搬硬套或让人在难于解读中医理论的束缚怪圈中纠缠不清,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药将得不到继承和发扬,现代植物药也可能搞不好。
坚持两条腿走路,或许我们更能获得更广阔的天地,不仅走得稳而且将获得双赢。
3 整合资源在中药现代化事业实施过程中,花好每一分钱、用好每一个人、做好每一件事、合理配置各种资源、集中精力促成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资源管理与资源开发同等重要。
根据作者体会,应做好以下各层面的工作:(1)国家层面根据《纲要》,我们的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同样面临着中药现代化要做什么、怎么做、要谁去做、谁做得会更好、先做哪个后做哪个等问题,在制订工作计划时,要注意倾听各种不同意见。
在资金配置、设备分配使用上,同样应重视其优势领域和特点,不应搞平衡或凭关系影响合理配置。
国家购买大型设备,要组织好同行专家评议,而不是凭“科研老板”的长官意识和个人想象办事。
另外,政府购买大型设备应做到按需合理分配使用和有效解决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购置设备要注意遵照学科配套、精简、长远、实用和具前瞻性的原则(科研设备更新换代很快,有的设备很可能没用几次即遭淘汰)。
如限期定额突击采购(实为抢购,科研人员有时根本来不及很好地考虑)的做法,实不可行。
国家支持的项目要紧贴主题,做好阶段性工作总结和验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调整。
坚决杜绝申报课题靠关系,靠炒概念,让人猜不透听不懂的所谓忽悠等科研上的不正之风。
(2)基层科研机构研究机构各自的特点不同,承担国家的任务不同,不可能规定统一的模式,但每个单位都应有自己的发展思路,特别是在完成国家任务的前提下,组织好内部整体工作尤为必要。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可控的资源也是有限的。
如何发挥每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有限的资源合理有序地充分发挥效能,是对领导能力的检验。
许多研究机构一味地把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标准来考核科研人员,国家又把此标准用作考核办法要求科研机构,这样的结果喜忧参半,难于达到共识。
例如,某研究所在植物化学研究工作中,每年约有上百个新化合物发现(分离出的已知化合物更是高出数倍)。
这样获得的新化合物,往往无条件筛选或进一步研究就匆匆发表。
其结果是研究所的知名度可能提高了;负面影响是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为他人无偿做嫁妆,别人受益。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或许有基层本身管理的原因,但更有整个管理体制问题。
另外一方面需要考虑的是,基础研究应予重视,但应用研究更需要考虑。
两者缺一不可,如何计划双方投入比例,如何将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应是我们要着重考虑的课题。
其次,大型设备的购置、日常维护管理、使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应特别强调的是,大型设备购置(如30万元以上)一定要纳入单位统筹计划,以防设备超编闲置,造成浪费。
在日常使用、维护方面,更需引起重视。
一件大型设备或精密仪器,往往需要上百万或数百万购买。
一时疏忽大意或不正常的操作,有可能瞬间化作废品,造成严重的损失。
为此,建议大型设备必须由经过专门培训人员统一管理使用;仪器使用要建立制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后中药开发立项的标准,应重点考虑是否能出口作为标准。
低层次重复、模仿、炒作概念的创新,都应严格控制。
因其带来的结果只能是不正当的竞争加剧,更加损害中药事业的发展。
4 创新务实,苦练内功中药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创新,创新不能脱离坚实的科学基础,更不能脱离实际。
我国财力有限,创新应以解决目前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出发点,那些经不起实际推敲、搞花样、炒概念、盲目跟风、科研投机脱离实际或缺乏科学基础的瞎折腾应坚决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