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江口镇刘庄小学:高丽摘要: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需要我们从家庭环境的各个方面营造一个对青少年成长有利的环境,认真做好家庭教育,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环境青少年心理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家庭环境尤其的重要。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青少年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

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长远和深刻的影响。

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

但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

因此,我们必须要注意家庭环境的营造,让青少年有一个舒心的成长环境。

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及情感的总和。

家庭环境包涵的内容很多,本文就重点对家庭结构、实物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语言环境、教育环境六个方面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作以论述。

一、家庭结构。

在家庭人口结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结构的健全完整程序。

正常的家庭结构有利于青少年维持一家庭成员相互种顺畅、和谐的心理状态,而不正常的家庭结构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失落感。

如父母经常吵架、充满敌意,容易给青少年带来偶像破灭感。

父母对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是娇惯、态度粗暴还是民主和谐,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与要求是否恰当,都对青少年能否维持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的一些关于离婚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普遍证实,由于父母离异,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

多疑,孤僻,冷漠,心神不定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这主要是因为破裂的家庭结构给青少年带来了过分紧张的生活气氛和感情冲突,家庭缺乏温暖和关怀,致使他们失去了生活目标,于是在思想观念,情感,行为,性格等方面出现动荡,易于向不良的方向发展。

因此,动员各种力量稳定家庭结构,对于保证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父母的习惯对孩子影响很大,孩子的不少习惯是潜移默化地直接从父母那里"移植"或学过来的。

父母热爱学习,把读书学习作为业余生活的最大爱好,把谈论学习作为家庭的重要话题,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会自觉地模仿父母认真学习。

但是,现实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家长,自己业余时间不看书,不读报,整日沉迷于赌场,舞场和酒场,却口口声声要求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结果使孩子逐渐对父母的"苦口婆心"产生反感。

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成熟和生长发育。

就文化素质而言,一般说来,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常对子女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同时在青少年的学习上也能给予较好的指导。

相反,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本身不思进取,往往对子女的要求不高,他们不仅自己不学习,也不关心子女的学习,甚至只顾自己的娱乐而影响孩子的学习。

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高相关。

就心理素质而言,可以这样说,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言辞说教,因为青少年是生活在一种与父母的心理神奇的融合,感应和参与的状态之中。

他们对父母内心的重大变化经常有迅速的反应,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无例外地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上。

孩子在心理上甚至生理上的某些病态往往可以在其父母的精神状态中找到原因。

因此,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要想改变孩子身上的某些东西,就应首先看他们是否能够在自己身上被改变,努力使自己具备明朗,达观,善良,坦诚的心理素质。

这样,才能使孩子具有一个生长良好个性和优秀人格的温床。

二、实物环境。

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当然经济状况不同,家庭的实物环境会有很大的不同,但相对来讲,应本着现有条件,尽可能地为孩子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物化环境。

首先,尽量让房间宽敞,给孩子留下尽可能多一点的活动空间。

家庭空间的狭窄局促,会导致孩子心理上一种压抑感,而花哨杂乱的摆设还会引起孩子心情浮躁,并进而影响其性格的发展。

其次,房间要干净整洁,让孩子从小养成文明的举止。

再次,要有一些文化物品,使孩子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

家庭的收藏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书本。

孩子在整架的书面前,也许现在一时看不懂,但这是一种熏陶,文化气息会无意识地启迪他们去追求知识。

家长要为子女学习创造安静的,无噪音的学习环境。

要让孩子安心学习,家长首先自己要安下心来。

家长必须明白,良好的学习是以一个安静的,无噪音的和不受干扰的学习环境为条件的。

因此,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应该善于节制自己,应该做出点牺牲,要想方设法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在孩子学习时不要打扑克,打麻将;在孩子学习时不要大声放电视,收音机,录音机;在孩子学习时不要干扰孩子;在孩子学习时不要在孩子面前与客人谈天论地,更不能话匣子一打开就没完没了,全然忘了还有孩子在做功课。

另外,家庭要有一个浓厚的爱学习,求上进的气氛。

家中一定要有书香气,要知道,家长的学习兴趣,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间接地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三、人际环境。

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品格。

如果一个家庭中的成员之间不和睦,经常吵架、赌气拱火,那么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不仅“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还会产生紧张冲突、恐惧不安的负面心理,这样的环境下怎会培养出个性健康的孩子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就是应该为青少年营造爱的气氛,其核心是对青少年人格的尊重与关爱。

首先,父母应该采用民主权威型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研究表明:积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子女自我成长与适应良好;而消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可导致子女情绪不安定,依赖顺从别人,又可能对别人非常专制、残暴。

总之会使偏差行为增加。

其次,父母之间的关系对青少年的影响也非常巨大,作为父母两个人的关系也应该和谐,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四、文化环境。

父母是孩子塑造自我的镜子,所以父母要十分注意自身对孩子行为方式、心理状态以及性格特征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良的习性,如说谎、失言及不负责任等。

不要根据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对待孩子,否则,坏习惯的不良影响,往往会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渐入歧途。

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经常带孩子去听听音乐会,看看书画展,和孩子一起做做有趣的游戏,等等,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孩子有丰富有意义的日常生活,逐渐养成开朗自信的性格。

父母和孩子之间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所谓氛围,就是指人所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它是在某一环境中的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造成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

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可使青少年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

因为青少年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和其它家庭成员如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等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和认知对象,并以模仿式的学习来感受事物,熟悉环境,发展自己的习惯行为,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然后在以后与社会环境的接触当中,就开始以长期在家庭气氛中熏陶出来的心理模式,性格特征,习惯行为来判断自己对家庭以外的世界的适合或不适合。

在现代大多数核心家庭中,由父母间形成的家庭人际关系和由父母与孩子之间构成的家庭教育关系所支配的家庭气氛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往往父母的眼神,语言交流,行为举止,性格表现,作风习惯和对青少年的态度都能无形地给青少年心理以极大的刺激和启示,并在其适应过程中,形成他们自己心理和性格上的特征。

因此,家庭生活质量的好坏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相关因素。

五、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语言是否文明有礼、民主平等、商量谅解;家庭的语言环境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尤其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特别有意义。

如有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融洽,尽管有时有不同意见,但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在合作、谅解占优势的家庭气氛中,不但使青少年学会了对人的互助、互爱、合作与谅解,使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得到和谐发展,而且孩子还能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

而在另一种家庭中,成员之间关系淡漠、争吵不休、处事自私,甚至互相折磨,家中总是阴云密布,青少年在这样的家庭中,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的,甚至是畸形的。

他们对事情冷漠、偏执、不合作,甚至把家中的精神折磨迁移到别人身上发泄以求心理平衡。

这样的孩子容易滋事,难于管教。

因此,在家庭中,应提倡家庭美德,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形成良好规范。

例如,说话办事不是以势压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语言文明,努力构建家庭的融洽气氛,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才有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

从发展的观点看,对青少年的教育应该是成人以自觉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去开发青少年的一切潜在的能力,即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向青少年提供一切条件包括环境,人际交往等,关心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当然,教育态度与方式决不能是千篇一律的,而是根据青少年的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的性格特征而有所差别。

如果父母双方都能采取合理的态度和正确的教育方法,青少年会很容易显示出独立能力,积极性,友好态度和稳定的情绪;反之,如果父母对青少年采取溺爱,娇纵,顺应的态度,青少年也容易表现出适应能力差,依赖,任性和执拗的性格特点。

因此说,端正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没有正确的教养态度,就谈不上良好的教养方法,目前在子女教养问题上的失误主要表现为: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娇宠,以致爱而失教,对孩子没有明确的教育要求,对他们的学习,行为表现听之任之,根本谈不上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自制力等;还有的家长则一味采取高压手段,不顾孩子的发展特点和合理要求,主要采用惩罚来实行管教,信奉"棒打出孝子,娇养出逆郎"的古训。

从科学角度看,这些教养方式显然都是错误的,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也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