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于丹心得
篇一:读《于丹心得》有感
澄澈心灵
——读《于丹心得》有感敬爱的党组织:
20XX年的寒假,我虚心地拜读了《于丹心得》一书。
心灵得到了震撼与洗礼。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
但是能有多少人真正地读过它,懂得其中的真谛呢?我认为,在如今的这个浮躁,充满欲望与利害的社会,又有谁能静下心来,去读读我们祖宗的真言,去检讨自己一天的得与失呢?而于丹老师利用最易理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充满了幸福感。
《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即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
到个人坐标。
我们现代人太需要心灵快乐的生活了。
《于丹心得》这本书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为大家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教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给我们的生命之旅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
确实,在今天这么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
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只有站在个人心理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重要。
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就工作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同样,目标不能太小,不经一定困难能够实现的目标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勇气,即便是实现了目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快乐。
同样,对于一所学校目标的适切制订,将会增强教职员工的团队精神;远大的理想,将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勇往直前。
人的行为要有分寸。
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适度。
做事情
也不用过于密集。
于丹教授讲了“豪猪的哲学”,彼此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与领导、朋友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距离产生美。
当然,这并不是疏远朋友,当朋友有需要的时候,一定是能帮上忙的一定帮。
交友原则第一,要自尊。
自尊就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悦纳自己。
我们说交结朋友要尊重朋友,不尊重人是不可能结为朋友的,朋友需要互相尊重。
但是,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
第二,要自律。
自律就是善于约束、控制自己,该说的该做的大胆去说去做,不该说不该做的坚决不说不做。
现在同学之间,将来人际之间的交往既是相互的,又是平等的,不能单凭一方的主观愿望行事。
第三,要大度。
大度就是宽容,落落大方,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能容人。
交朋友是需要付出的,付出提真诚的情感,而宽容大度正是这一情感的核心。
作为一名大学生,能从中借鉴的东西有很多很多。
现在的我们整天被社会上一些世俗耳熏目染。
很少能有时间平静下来去思考与感悟人生,更别说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了。
都说现在的缺乏快乐、缺乏幸福感。
但我想快乐与不快乐、幸福与不幸福,仅仅人的心态,就像如果知道知足,就会长乐一样。
篇二:心得之心得——读于丹心得有感
“心得”之心得
电脑开着,正在播放于丹的《论语》心得。
我手上拿着一本同样内容的书。
一边随着播放的节奏翻看着,一边用笔
在认为精彩的地方勾画着。
间或就涌出一些联想和感悟,随即在书边上匆匆写上几笔。
也可谓“心得”之心得吧。
易中天为于丹的书写了序,题目叫《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
这个题目,其实就是领会“心得”的一把钥匙。
“灰色的孔子”,给人们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也一下子把古代孔子与当代我们,拉近了许多。
孔子原本就是凡人。
即使他后来被推崇为圣人,毕竟仍是天地中人。
我们还是把他当成凡人的好,因为我们能见到的都是凡人。
那些被尊为圣人的人,德高望重,好学善思,观察能高瞻远瞩,思想会穿越时空。
他们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其实也是整个人类的智慧结晶。
但却有不少所谓的圣人,并没有努力实践自己所立的圣言。
他们只是为了教化世人,自己并没有去身体力行。
也有的纯粹是在兜售“精神鸦片”,目的是蒙蔽、欺骗、麻醉和愚弄人民。
圣言之所以常常被打折扣,显得不那么神圣,原因就在于假冒伪劣的货色太多。
人们经常上当受骗,实在是不敢轻易相信那些圣言了。
“多彩的世界”,听起来很浪漫。
其实隐藏着诸多酸甜苦辣。
它既太平稳定又竞争激烈、既繁荣昌盛又腐败丛生、既跃跃欲试又浮躁彷徨。
这位灰色的孔子,色彩感不强,容易被不同颜色所接受。
有这灰色的掺和,或许社会能和谐,世界会美好。
因此有必要大布其道。
不过,也不能把孔子视为救世主。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说,以半部《论语》就能治
天下。
我想他只是吹吹牛皮而已。
说过头的话,其实就有悖于《论语》的精神。
于丹的“心得”,实质就是在“布道”。
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
她用“心得”二字表述,很是巧妙。
区别于一般的讲解诠释和照本宣科,是否也暗含着不全部的赞成和认可呢?不得而知。
听罢于丹的侃侃而谈,我倒觉得《论语》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心灵之道。
用心灵之道可以概括通篇《论语》。
所谓心灵之道,就是人的内心世界如何面对客观的外部世界。
孔子的观点,是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欠和遗憾。
缺憾、不如意的事情,人人都有。
首先要学会承认和面对,然后再通过努力去弥补。
自信无疑是最最关键之所在。
没有自信,心灵最容易受创伤。
自信源于淡定和坦然。
可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心灵的境界是分层次的,力量也是无穷尽的。
《论语》中说“君子泰而不骄”、“君子坦荡荡”。
苏轼也说“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我们平常也说心胸开阔、与人为善、顺其自然、从容笃定、不骄不躁等等。
无论在物质匮乏时,还是温饱无忧后,心灵的作用,都是第一位的。
尤其是面对物欲横流之时,心灵上的毛病,常常能置人于死地。
保持心灵的纯洁与健康,任何时候都是头等大事。
人是社会中人,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处世中走过。
心灵必须把握好处世的原则与分寸。
孔子提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观点,真有点出乎意料。
可细细品味,方悟其中真谛。
平常所讲的“以德报怨”,其实才是虚伪迂腐,经不起推敲的。
处世是心灵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成于掌握规律,顺其自然。
贵在公正耿直、光明磊落。
东郭先生是万万做不得的。
更没有必要去浪费自己有限的生命。
这既是原则,又是分寸。
我们应尽力好生地去把握。
原则之下,分寸的把握尤显重要。
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须知人要有独立的人格,决不能随便就丢失了自我。
再亲密的人,都要保持恰如其分的距离。
这样才有期待、憧憬和追求,永远处于“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最佳境界。
人生在世,道义为上,诸事当有方圆;位置关键,不可越俎代庖;谨言慎行,方能少忧无悔;修身养性,才会心想事成。
早一天明白这些道理,就会早一天开始快乐人生。
修身养性,就是要把自己修养成为君子。
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一词竟出现了一百多次。
孔子除了把仁、知、勇,作为对君子的基本要求外,还描述了君子的具体标准,即善良的人、高尚的人、很好相处的人、重行轻言的人、有崇高理想的人。
孔子自谦,他本人达不到这些要求和标准。
圣人况且如此,可见世上真正能称为君子的人,实在是寥寥无几。
世上绝大多数人,并不非此即彼,而是介于君子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