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水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全省水功能区二级区划工作实施方案
一、目的
随着我省社会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量和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福建省人民政府于2004年1月14日,以闽政文[2004]3号批复了《福建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该成果已作为我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与环保等有关部门在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管理方面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我省建设项目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采用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近年来,全省各地加大了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力度,但由于《福建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成果未对各设区市流域面积在200km2以下的河流进行水功能区划以及还有部分县(市、区)的开发利用区河段未进行二级区划,造成这些流域河段水体功能不完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四者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

因此,开展全省设区市水功能区划显得十必要又较为紧迫。

1、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划分水功能区,明确水体的相应功能及水量水质控制目标,为各县(市、区)河流有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为水资源保护提供治理目标
水功能区划,是在对水体进行调查研究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水体的主导功能,并据此划分水功能区,依据不同的水体功能和量、质标准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从而使水资源保护措施更具针对性,同时有利于解决上下游之间及各县(市、区)之间的用水矛盾。

3、为截污治理工作提供定量分析标准
进行水功能区划后,可按确定的水体保护目标计算纳污能力,对各县(市、区)内中小河道水体的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并进行污染治理优化控制和综合整治,促进污水收集处理工作。

4、为中小河道的综合整治提供指导方向
通过划分水功能区并确定相应的标准,将使中小河道综合整治提供明确的治理方向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

5、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奠定科学基础
通过划定水功能区,并制定配套《水功能区划管理办法》,使各县(市、区)水资源管理工作步上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

6、为其它涉水规划的编制提供控制方案
本次功能区划是其它专项规划编制的基础。

今后区内所有涉水规划的编制都应以水功能区划作为基础,而其它规划的编制也为论证水功能区划的可行性提供相应的依据。

二、区划范围
本次水功能区划范围主要是:
(1)福建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成果中未进行二级区划的开发利用区河段;
(2)集水面积50km2~200 km2河流,以及50km2以下乡镇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包括规划)所在河流;
(3)小(1)型以上水库、湖泊,以及乡镇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包括规划)所在水库、湖泊;
(4)县(市、区)主要引水渠道;
(5)需特殊保护的水域,如自然保护区;
(6)有水污染纠纷的界河。

三、组织形式及分工
1、组织形式
本次水功能区划由省水利厅水政水资源处牵头部署,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为技术总负责单位。

各设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审查本设区市水功能区划,委托相应的编制技术承担单位。

2、分工
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全省水功能区划技术细则,承担技术指导和培训,承担全省水功能区划分以及全省水功能区划成果汇总;各设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设区市水功能区划的组织协调工作,组织辖区内各县(市、区)收集基础资料,负责本设区市水功能区划成果审查、报批工作;各设区市委托的
编制技术承担单位负责基础资料初审及其上图定位,负责编制本设区市水功能区划报告、区划编制说明及绘制地图。

四、工作计划
本次水功能区划工作主要分5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0年5月-6月下旬)
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按省水利厅水政水资源处的要求,依据水利部《水功能区划技术大纲》、《水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全省水功能区划技术细则,完成时间2010年6月10日前。

省水利厅水政水资源处组织各设区市有关工作人员技术培训,具体由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完成时间2010年6月20日前。

各设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水功能区的动员部署,并确定技术承但单位。

完成时间2010年6月25日之前。

2、调查阶段(2010年6月下旬-8月中旬)
2.1、基础资料调查
各设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辖区内各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基础资料收集,按要求整理、填写调查表格,各设区委托的编制技术承担单位配合。

完成时间2010年7月20日之前。

收集资料清单(原则上提供电子版):
1、区划河流水资源基本情况;
2、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规划(生活、工业、农业用水);
3、水源保护区(镇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4、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
5、区划河流、水库(湖泊)水质资料、入河排污口排污资料;
6、水污染纠纷事件。

7、各县市2008年统计年鉴;
8、城市(市、镇)总体规划(文本、图件);
9、各县(市、区)生态功能区划(文本、图件);
10、区划河流综合规划报告;
11、设区市水环境功能区划成果;
12、各县(市、区)旅游景区规划。

2.2、调查成果初审
各设区市委托的编制技术承担单位对调查成果(资料、调查表格)进行审核,查缺补漏,审核后的调查成果(资料、调查表格)交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完成时间为2010年7月31日之前。

2.3、调查成果复核
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对各设区市上报的调查成果(资料、调查表格)进行复核,必要时对重点区域应作实地踏勘和调访。

完成时间为2010年8月10日之前。

3、区划阶段(2010年8月中旬-11月上旬)
3.1、基础资料定位、上图
各设区市委托委托的编制技术承担单位依照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提供的统一地图,根据复核后的调查表,在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的指导下按要求将有关内容在Google Earth图上定位标示,完成时间为2010年8月底之前。

制成的Google Earth图电子版成果交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需在Google Earth图上定位标示的内容:
1、区划河流水系及河名;
2、区划水库(湖泊)位置及名称;
3、调水、引水水源工程位置及名称,调水、引水线路及其进水口、出水口
位置;
4、乡镇级以上饮用水源名称、取水口位置;
5、农业灌溉取水口名称、取水口位置;
6、工业企业取水口名称、取水口位置;
7、入河排污口名称、排污口位置;
8、水污染纠纷河流(段)名称、位置;
9、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名称及其所在流域的位置;
3.2初步区划
设区市河流水功能区划分由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负责。

省水利水电勘
测设计院根据调查成果结合当地实际,按照全省水功能区划二级区划技术细则,对区划河流进行水功能一级区、二级区划分,并形成各设区市的水功能区划表初步成果。

完成时间为2010年9月20日之前。

3.3、初步区划成果复核
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将各设区市水功能区划表初步成果提交给设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由设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技术承担单位、有关人员对水功能区划初步成果进行讨论、协调沟通,提出反馈意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根据反馈意见进行复核,并完成设区市水功能区划成果表。

完成时间为2010年10月15日之前。

3.4、编制水功能区划报告等成果
各设区市委托的编制技术承担单位根据调查资料、设区市水功能区划成果表,按照设区市水功能区划分技术细则中有关要求,编制设区市水功能区划报告、编写区划编制说明,绘制各设区水功能区图件。

完成时间为2010年11月10日之前。

4、审查、审批阶段(2010年11月中旬至12月)
4.1、征求意见
设区市水功能区划成果交各设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由各设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征求辖区内有关部门的意见。

完成时间为2010年11月底之前。

4.2、技术审查
由各设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设区市有关部门、省市有关专家和市县各有关部门对设区市水功能区划成果进行评审,根据专家评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水功能区划成果。

完成时间为2010年12月上旬。

4.3、成果报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各设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设区市的水功能区划成果(包括水功能区划报告、水功能区划表、水功能区划图集、水功能区划编制说明),报设区市人民政府审批。

完成时间为2010
年12月底之前。

5、成果汇总阶段
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将批复后的各设区市水功能区划成果进行汇总,形成福建省水功能区汇总成果,成果包括水功能区划表、区划简要说明、水功能区划图集。

目录
一、目的 (1)
二、区划范围 (2)
三、组织形式及分工 (2)
1、组织形式 (2)
2、分工 (2)
四、工作计划 (3)
1、准备阶段(2010年5月-6月下旬) (3)
2、调查阶段(2010年7月-8月中旬) (3)
3、区划阶段(2010年8月下旬-11月) (4)
4、审查、审批(2010年12月) (5)
5、成果汇总 (6)
设区市水功能区划工作实施方案
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
201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