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货币政策时滞即( D )。
A. 内部时滞
B. 外部时滞
C. 货币政策制定过程
D. 货币政策制定实施等时间过程
2、公开市场业务可以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 B )而发挥作用。
A. 资金成本
B. 超额准备
C. 贷款利率
D. 存款利率
3、若经济中的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在继续扩张,经济体系会出现( C )的现象。
A. 实际产出水平提高
B. 实际产出水平减少
C. 价格总水平上涨
D. 价格总水平不变
4、通货膨胀和失业在长期中存在的关系是(D)。
A. 正比关系
B. 反比关系
C. 交替关系
D. 没有关系
5、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为( D )。
A. 一国政府与工商企业
B. 一国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
C. 工商企业与家庭个人
D. 一国政府与金融机构
6、下列中央银行的行为和服务中,体现其银行的银行的职能是( C )。
A. 代理国库
B. 对政府提供信贷
C. 集中商业银行现金准备
D. 发行货币
7、商业银行资产在无损状态下迅速变现的能力是指( C )。
A. 负债的流动性
B. 经营的安全性
C. 资产的流动性
D. 经营的盈利性
8、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因为货币( B )。
A. 是最好的价值储藏手段
B. 具有最强的流动性
C. 可以满足人们的投资需求
D. 是最好的金融资产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紧缩的货币政策实施的手段主要包括(ACD )。
A.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 提高再贷款利率
C. 提高再贴现率
D. 出售政府债券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均衡具备的两个条件是(CD )。
A. 物价稳定
B. 有效的宏观调控
C. 市场利率机制
D. 发达的金融市场
3、中央银行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进行调节时通常采用(ACD )等措施。
A. 消费者信用控制
B. 信用配额
C. 不动产信用控制
D. 优惠利率
4、在集中计划经济国家,货币供求失衡通常表现为(BC )。
A. 物价迅速上涨
B. 商品供应短缺
C. 凭票配给供应
D. 利率下降
5、紧缩的货币政策实施的手段主要包括(ACD )。
A.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 提高存贷款利率
C. 提高再贴现率
D. 央行出售政府债券
6、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是由(AB )等组成的。
A. 现金资产与汇差资产
B. 贷款资产与证券资产
C. 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
D. 现金资产与股票资产
7、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有(AC )。
A. 安全性
B. 社会性
C. 流动性
D. 政策性
8、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是由(AC )等组成的。
A. 存款负债
B. 资本负债
C. 借入负债
D. 现金负债
三、判断题(每题3分,共15分)
1、利率是理想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
2、一般而言,存款的期限越短,规定的法定准备率就越高。
(√)
3、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具有刚性特征。
(√)
4、β值为0的股票,其预期收益率也等于0。
(×)
5、在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收入变量是一样的。
(×)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本位货币:是一国货币制度规定的标准货币。
其特点是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即用它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债权人不能拒绝接受。
而非本位货币不具有这种能力。
2、证券市场线:证券协方差风险与预期收益率之间的线性关系,称为证券市场线。
证券市场线表示各种证券的收益率与以β作为衡量测度的风险之间的关系。
3、贷款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是商业银行以贷款为抵押发行证券筹资的创新业务, 可使贷款资产转变成可转让证券。
4、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什么是有效组合?如何从可行组合中找出有效组合?投资者又如何从有效组合中选择最优组合?
题解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一组证券组合,称为有效组合:第一,在各种风险条件下,提供最大的预期收益率;第二,在各种预期收益率的水平条件下,提供最小的风险。
按照马柯维茨的证券组合选择模式,在分别计算出市场上众多证
券的预期收益、方差或标准差、协方差和相关系数后,运用二维规划一套复杂的数学方法,可以从中结合若干种证券组成许多种可行的组合,再通过对这些组合收益和风险的相对关系的比较,选出一系列有效组合以供选择。
2、为什么说商业银行是一个特殊的企业?其特殊性表现在哪儿?
题解首先,商业银行是一个企业,是以最小的投入来获取最大的回报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
但是,商业银行又是一个特殊的企业,其特殊性体现在:它经营的商品是特殊的商品——货币,而货币又是一种国民经济的综合变量,其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商业银行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如信用中介功能、支付功能、信用创造功能、政策调节功能、服务功能等,这些功能的发挥使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比一般的企业大得多。
3、简述典型金本位制的特点。
题解(1)典型的金本位制就是金铸币本位制。
(2)在这种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本位货币是金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流通中的纸币可以自由地与金币兑换,黄金在国际间可以自由输出入。
六、案例分析题(每题10分,共10分)
1、2008年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二〇〇八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是摘录的一些内容:
6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11.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4万亿元,同比增长40.0%,增速比上年同期高9.0个百分点。
由于法定准备金统计在基础货币中,2006年下半年至今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导致基础货币增速较快。
如果扣除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所冻结流动性的因素,基础货币增速将低于5%。
6月末,货币乘数(广义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为3.84,比上年同期低0.73。
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95%,比上年年末低1.55个百分点,较4月末和5月末有所回升。
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1.59%,股份制商业银行为
1.83%,农村信用社为5.67%。
受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合理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及支付清算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整体有所下降。
(1)什么是超额存款准备金?(4分)
题解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自愿存放在中央银行,用于满足支付清算、头寸调拨需要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占存款的比例称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1998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有具体规定,要求保持在5%~7%。
1998年以后,中国人民银行不再规定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要求,金融机构可根据支付清算、头寸调拨需要等因素自行决定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存款数量。
(2)为什么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超额准备金率会有差异?(3分)
题解分机构看,受清算效率、流动性管理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存在一定差异。
一般地,融资能力相对较弱、系统内部资金调剂效率相对较低的中小商业银行倾向于持有较高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则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3)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整体逐年有所下降,为什么?(3分)
题解从趋势看,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逐年下降。
主要原因:一是199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后,法定存款准备金可用于营
业日中支付清算。
二是随着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逐步下调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断推进,金融机构更加注重提高资金使用收益,主观上倾向于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水平。
三是金融市场深度和宽度不断拓展,货币市场短期融资工具增加,金融机构债券资产持有规模大幅增加等,客观上为其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是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支付清算技术的进步和系统的发展,支付清算效率大大提高,为金融机构进一步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供了技术支持。
总体上看,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持续下降是金融机构自愿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