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生物学下学期知识点整理

动物生物学下学期知识点整理

动物生物学下学期知识点整理两栖钢:一、章节关键词:不完全双循环休眠变温动物吞咽式呼吸二、关键词名词解释:●保护色:一些动物的体色,或是与环境背景非常相似,起到掩蔽的作用;或是鲜艳醒目,警告猎食者注意其毒性,从而起到威慑和自我保护的作用。

前者称为掩蔽色,后者称为警戒色。

两者皆有自我保护的功能,统称保护色。

●拟态:出于躲避敌害或麻痹猎物之需,有些动物的体形体色与周围物体极为相似,几可乱真,这种现象称为拟态。

●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体温的升高必须靠吸收外界热能。

●吞咽式呼吸:两栖、爬行类进行肺呼吸时,要靠口低的升降来完成呼吸动作,状如吞咽。

●不完全双循环:心室未分隔或分隔不完全的蛙类、爬行类,虽然肺循环和体循环已经形成,但从肺静脉和体静脉回心的动脉血和静脉血,仍有不同程度的混合。

●休眠:许多变温动物在环境恶化时,通过降低自身的代谢水平,进入一种麻痹状态,以减少消耗,维持存活。

只有当环境好转时才复苏活动。

这种现象称为…三、复习思考题解答:1、两栖类身体结构机能对于陆生有何适应性和局限性?适应性方面:①支撑运动方面:形成五指型附肢,既可支撑身体,又可灵活运动;脊柱的分化:1枚颈椎+躯干椎+1枚荐椎+尾椎②呼吸上:采用肺呼吸和皮肤呼吸共同进行③感觉器官上:原脑皮形成使得神经发展,中耳、眼睑、泪腺的产生使得听觉和视觉感官与陆地上声光传播的介质相适应。

局限性方面:①生殖发育:仍依赖水环境②皮肤高通透性的缺陷:过多水分散失——在炎热、干燥环境难以存活;难以生活在高渗环境。

③代谢水平低下:仍须休眠——生存时空受到极大受限。

④低效率的不完全双循环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两栖类的分布?2、五趾型附肢的产生有什么进化意义?既可支撑身体,又可灵活运动。

解决了脊椎动物在陆地上的支持、运动问题(但由于附肢生于躯干两侧,腹部不能抬离地面,使运动速度受到了制约)3、蛙类动脉血、静脉血和混合血是怎样分布的?动脉血:分布于肺静脉、皮肤静脉;肺静脉——左心房——动脉血(富氧血)静脉血:分布于体静脉;体静脉——右心房——静脉血(缺氧血)混合血:在心室混合后,分布于全身动脉;(所有离心的血管(从心室里走出)——均为动脉血)4、蛙类的呼吸系统有何结构功能特点?——采用肺皮呼吸肺呼吸:功能低下——①呼吸表面小②无辅助的呼吸结构(吞咽式呼吸)③循环机能效率低下(不完全双循环)皮肤呼吸:作为辅助呼吸,具有高通透性(留下的缺陷:①保水低下:过多的水分散失,在干燥、炎热的环境下难以生存②难以生活在高渗环境中)5、两栖类登陆所面临的问题:①水陆环境的巨大差异②氧气介质的改变③生存环境密度的改变③昼夜温差、四季温差的加大,恶劣气候条件的出现④声波、光波传播介质的改变四、重点补充:1、感觉器官:视觉:眼睑、泪腺——起到保护眼球、防止干燥的作用;嗅觉:鼻腔具有嗅觉和呼吸的双重作用2、休眠——变温动物对极端环境条件的妥协性适应(冬眠:寒冷引发;夏眠:炎热引发;日眠:缺少食物引发)3、骨骼系统:中轴骨+四肢骨(颈椎和荐椎的出现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爬行纲:一、章节关键词:槽生齿次生腭颊窝胸廓二、关键词名词解释:●槽生齿:高等脊椎动物的牙齿,着生在颌骨的牙槽里。

比较牢固。

●侧生齿:牙齿着生在颌骨边缘内侧●端生齿:牙齿着生在颌骨上面,更为原始。

●次生腭:从爬行类开始出现的、位于口腔顶壁的骨性硬腭,具有分开呼吸通路和食物通路的功能。

从发生上看,这一结构是后来才出现的。

故称为…●颊窝:某些蛇类特有的红外线(热)感受器,位于外鼻孔与眼之间的凹陷处。

●胸廓:由胸椎、肋骨和胸骨为主体构成的胸部轮廓结构即称为胸廓。

三、章节重点:爬行类器官系统在适应陆生方面较两栖类完善之处——羊膜卵的结构功能;爬行类的皮肤、骨骼、消化、呼吸、排泄系统,神经与感官的进步发展。

四、复习思考题解答:1、为何说爬行类的出现标志着陆生时代的开始?两栖类还不能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而爬行动物完全适应陆地生活。

①保水方面:肺呼吸功能的完善,可以独立承担呼吸,使得皮肤可以专注于保护身体、防止水分蒸发,扩大了生存范围②生殖发育上:通过体内受精以及羊膜卵的产生,为胚胎发育提供亲和的水环境,防止干燥、缓冲机械撞击③消化系统上,口腔中出现了真正的牙齿,次生腭和盲肠的产生使得爬行动物取食广泛2、试述羊膜卵的结构及其形成的生物学意义。

结构:从外到内由卵壳、绒毛膜、尿囊、卵黄囊构成。

结构功能:卵黄囊:提供营养;羊膜:形成羊膜腔——内充满羊水——功能:提供亲和的水环境,防止干燥,缓冲机械撞击;绒毛膜:气体交换;尿囊:贮存代谢废物;气体交换。

产生意义:使羊膜动物完全摆脱了个体发育中对水的依赖,解决了脊椎动物在陆地上的生殖发育,从而真正适应陆地生活。

3、爬行类消化系统有何特点?首先,次生腭的出现促成了口腔和咽腔的分化,解决了吞咽食物与呼吸的矛盾,为爬行动物口腔机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爬行动物出现了真正的牙齿——侧生齿、端生齿、槽生齿;最后,盲肠的产生使得它们能够消化植物纤维。

4、爬行类如何防止水分散失?①肺呼吸系统完善,皮肤专注于保水功能②肾脏排泄为尿酸和尿酸盐,排出水分降到最少5、试述爬行类大脑半球和感官的进化发展和适应性。

大脑半球顶部出现了神经细胞灰质构成的大脑皮层——新脑皮阶段,脑神经发展为12对。

感觉器官上:视觉上——睫状体产生;听觉上,蜥蜴类鼓膜内陷,形成外耳道的雏形,蛇类由于长期的穴居生活,听觉退化;嗅觉——出现一对发达的、开口于口腔顶部的盲囊为犁鼻器;产生頬窝作为红外线感受器,感受周围温度变化鸟纲一、章节关键词:完全双循环迁徙早成雏晚成雏候鸟双重调节双重呼吸二、关键词名词解释:●迁徙:动物周期性地进行远距离,有目的的迁移的行为。

●早成雏:陆禽、游禽等鸟类幼雏孵出时,就已被有稠密的绒羽,眼已张开,即刻便可随亲鸟一起行走觅时。

●晚成雏:与早成雏相反(身裸,眼闭、不会行走,靠亲鸟饲喂)。

树禽等。

●候鸟:有迁徙习性的鸟类。

●双重呼吸:鸟类飞翔时的呼吸方式。

因其肺与气囊相通,故鸟类一呼一吸共进行两次气体交换。

●双重调节:鸟类视物调焦时,不仅可以靠睫状肌调节水晶体的形状和距离,还可以调节角膜的屈度,特称为双重调节。

●完全双循环:鸟类、哺乳类左、右心室完全分隔,体循环和肺循环完全分开,称为完全双循环三、章节重点:飞翔生活的生存意义;鸟类对飞翔的适应性;生态习性和鸟纲各总目的特点。

四、复习思考题1、飞翔生活的生存意义是什么?(1)拓展了生活时空,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性。

(2)突出的防御意义。

(3)提供了专门的食物来源2、鸟类形态与功能对飞翔生活的适应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首先,鸟类的代谢水平空前提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鸟类的体温较高且恒定,具有有效的体温调节机制——高代谢率的产热,羽毛用于保温,双重呼吸增加散热②鸟类极高的代谢水平表现在呼吸、循环和消化上——鸟类飞翔时进行双重呼吸;循环系统为完全双循环,心脏机能强劲;消化系统上,嗉囊用于贮食,肌胃进行研磨食物,盲肠进行纤维消化,肠道简短从而减轻飞翔重量。

其次,进化的身体构筑和功能更适于飞行,表现在:①皮肤干燥可维持体温,外被有羽毛,形成流线型身体②骨骼系统质轻、稳固,颈椎马鞍型较灵活,便于捕食和防御,某些骨骼的特化便于飞翔③鸟类飞行肌肉发达④气囊的产生——双重呼吸+增加浮力+降低飞翔体温④双重调节,使得视觉功能发达3、鸟类骨骼系统、消化系统有何特点?1、骨骼系统(1)质轻:a.骨块扁薄,数目减少;b.大骨中空充气。

(2)稳固:a.普遍的愈合(比如,愈合荐椎、头骨)b.肋骨上有钩状突(3)灵巧:颈椎异凹型(马鞍型)——头、颈运动非常灵活。

(4)特化:胸骨:上有龙骨突a.锁骨:特化成“V”形的叉骨——使翅膀运动富有弹性;b.后肢:4趾形态特化——3前1后(抱握树枝)、2前2后(抱握、攀缘);c.开放性骨盘:产大型卵。

4、气囊有什么功能?①辅助呼吸②减轻身体比重,增加浮力③减少肌肉之间和内脏之间的摩擦,降低飞行时的体温5、鸟类的感官有何特点?视觉、听觉发达,嗅觉退化视觉的三重调节:以睫状体调节晶体的凸度,角膜调节肌调节角膜的凸度,巩膜周围的环肌调节水晶体与视网膜之间的距离;听觉——短的外耳、中耳、内耳组成6、始祖鸟在进化上有何意义?具有现代鸟和爬行类的特点,在进化上将鸟类与爬行类联系在一起。

7、鸟纲的分类及代表动物:古鸟亚纲——始祖鸟、原鸟;今鸟亚纲——平胸总目(善奔走、无飞翔能力、翼退化;无片状正羽(无羽小钩);胸骨无龙骨突;雄鸟有交配器;卵大)、企鹅总目(前肢桨状,善游泳;鳞片状羽毛;无飞翔能力)、突胸总目——鸣禽、猛禽、涉禽、游禽、攀禽、陆禽哺乳纲:一、章节关键词:胎生胎盘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胼胝体异型齿二、关键词名词解释:●胎生:胚胎在母体子宫中发育,通过胎盘与母体发生营养代谢联系,这样的生殖方式称为胎生。

●胎盘:是胎儿的绒毛膜,尿囊与母体的子宫内膜共同构成的特殊结构。

胎儿借此与母体进行营养代谢联系。

●异型齿:哺乳类的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因形态功能各异,故称为异型齿。

●胸式呼吸:指哺乳类依靠肋间肌的收缩使肋骨升、降来改变胸腔容积的呼吸方式。

●腹式呼吸:指哺乳类通过膈肌的活动使横膈膜升、降来改变胸腔容积的呼吸方式。

●胼胝体:哺乳动物联络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横行神经纤维所形成的结构,称为…三、章节重点:哺乳动物进化地位的论述;哺乳动物大脑半球的进化发展;生殖、消化、呼吸系统结构机能特点;各亚纲的特点。

四、复习思考题:1、为何说哺乳动物是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类群?首先,哺乳动物具有最强的生存竞争能力——从身体外形上:骨骼粗大且强壮,双平型椎体使得脊椎的负重性和抗压性显著提高;四肢肌肉发达,运动技能提高;牙齿尖利,颈肌发达,皮肤加厚,衍生物丰富,突出哺乳动物捕食和防御上的能力;大脑发育上:大脑皮层高度发达,成为神经系统调控的高级整合中枢。

其次,哺乳动物采取最有效的后代保护方式——胎生和哺乳;最后,哺乳动物身体结构机能全面发展——循环系统上:完全双循环,体温恒定,代谢水平高;呼吸系统上:肺泡产生,使得气体交换面积增大,膈肌形成,采用胸式和腹式呼吸;消化系统上:口腔机能发达——咀嚼功能形成、具有肉质的唇舌、发达的次生腭、槽生异型齿,消化系统——小肠高度分化,加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作用;泄殖腔消失,直肠直接以肛门开口于体外;具有发达的肝脏和胰脏,能分泌胆汁;反刍动物具有反刍胃2、胎生和哺乳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胎生:1、营养保证2、最适宜的发育环境3、安全保障哺乳:①乳汁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并易于吸收②处于哺乳期的幼仔跟随母兽身边,为自身提供了安全保障③哺乳期的幼仔从母兽那里获得学习生活机能3、叙述哺乳类的口腔机能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