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通史(1)第四次形成性作业及答案

中国通史(1)第四次形成性作业及答案

中国通史(1)第四次形成性作业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隋朝时台湾称为:①夷州②琉求③朱崖④儋耳2、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因而被誉为:①文景之治②贞观之治③永徽之治④开元之治3、唐初实行的租庸调法是:①按财产征收②按土地征收③按丁征收④丁粮各半4、唐朝管辖天山以南地区的最高统治机构是:①北庭大都护府②昆陵都护府③蒙池都护府④安西大都护府5、为了解决唐王朝的困难,建议实行两税法的官员是:①刘晏②魏征③杨炎④马周6、安史之乱爆发于:①750年②755年③756年④752年7、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①藩镇割据②安史之乱③甘露之变④庞勋起义8、黄巢起义军建立的政权称为:①大西②大顺③张楚④大齐9、元朝中央的最高行政部门是:①尚书省②内阁③中书省④军机处10、西夏国的建立者是:①李元昊②完颜阿骨打③铁木真④耶律阿保机11、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史称:①靖难之变②靖康之难③土木之变④夺门之变12、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①周敦颐②程颢③程颐④朱熹13、元统治者采取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把人民分为若干等级,其中第三等是:①汉人②蒙古③色目④南人14、《农政全书》的作者是:①徐光启②宋应星③李时珍④顾炎武15、明代地方上掌管民政的最高行政机构是:①府②行省③布政使司④按察使司16、在西方殖民者当中,最先入侵我国的是:①葡萄牙人②西班牙人③荷兰人④英国人17、清代的“更名地”政策实施于:①顺治年间②康熙年间③雍正年间④乾隆年间18、清代反对理学,抨击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思想家是:①李贽②黄宗羲③王夫之④戴震19、在土木之变中被俘的是:①明英宗②明神宗③明成祖④明景宗20、为解决达赖、班禅的继承人问题,乾隆帝特别创立的制度是:①秘密建储制②公开考试选拔制③金奔巴瓶制④皇帝任命制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靖难之变金灭北宋的历史事件。

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占北宋京城——汴梁,俘宋徽宗、宋钦宗及宗室、官僚3000余人,北宋亡,史称“靖康之变”。

郑和下西洋郑和原姓马,小字三宝,云南昆明州(今晋宁)人,回族,世奉伊斯兰教。

十二岁入燕王朱棣藩邸,为宦者。

朱棣称帝后,升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

世称“三保(三宝)太监”。

郑和有才能,又是伊斯兰教徒,时南洋诸国多奉伊斯兰教,因之成祖欲遣人前往,郑和便入选。

明代以婆罗洲(今加里曼丹)以东为东洋,以西为西洋。

郑和所到之处大都在婆罗洲以西,所以称为郑和下西洋。

郑成功明末清初民族英雄。

在抗清斗争中,屡败清军。

1661年12月,率大军渡海,打败荷兰殖民者,为祖国收复了台湾。

他在台湾督兵大兴屯田,招募福建、广东人民前来开荒,设官府,兴办学校,进一步开发了台湾。

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病死台湾,年三十九岁。

李时珍李时珍是明代著名的药物学家,他毕生行医,访采医药,撰成《本草纲目》五十二卷,记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附有动植物插画一千余幅。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的药物学成就,把我国药物学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世界药物学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中央政权机关沿袭明旧制,设内阁,置六部。

但仍保留了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和六部。

所有的军国大事必须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雍正时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交由各部和地方官员去办理。

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命于皇帝,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皇权得到空前的巩固和加强。

三、辨析题(每题4分,共20分)1、明朝初年,通过“靖难之变”,建文帝上台,是为明成祖。

答:错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

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

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

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

2、明成祖上台后,内阁掌握了票拟权,大学士成为宰相。

答:错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首辅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权力空前膨胀,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3、明朝后期的三饷,是指辽饷、官饷、军饷。

答:错明末加派的辽饷﹑剿饷和练饷三项赋税的合称。

辽饷亦称新饷,始征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主要用于辽东的军事需要。

剿饷为镇压农民起义的费用,总数两百八十万两,主要也征自田土。

练饷是崇祯十二年根据杨嗣昌的提议征派的,名义是训练“边兵”,加强九边各镇防御力量,实际是为了对付农民起义。

4、改土归流就是把永久世袭的土官改变为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

答:错“改土归流”是清朝的制度。

明代是土司制度,清代改的就是这种制度。

就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

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

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5、地丁合一就是摊丁入亩,如果实行这样的改革,将不利于人口的统计和人口增长。

答:错摊丁入亩的做法: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所以无地的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地主的赋税负担加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缓和了土地兼并;而少地农民的负担则相对减轻。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一条鞭法产生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是:①把一切征项包括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起来编为一条征收,化繁为简;②把过去按丁、户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户丁银摊入田赋中征收。

需要注意的是一条鞭法还没有把力役全部摊入田赋,只是部分摊入;③“一概征银”,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差役由政府雇人充当。

这是我国税收历史上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重大改革。

清初继承明制,继续实行一条鞭法。

到雍正年间,又在这一基础上进行重大改革,实行“摊丁入亩”。

2、简述地丁合一制度的主要内容内容:摊丁入亩的实施具体分为两步:第一步,清政府于康熙五十一年下令,按照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税额为准征税,以后增加人丁,不再额外增加税额,这就使得每年的丁税有了固定的数额。

但是这只是不再增加丁银,并非取消丁银。

第二步,即实施摊丁入亩,就是将固定下来的丁银,分摊到田亩中征收,不再以人丁为对象征税。

具体做法是将各省原来应该缴纳的丁银,分摊到各州县,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称“地丁制”。

同时班匠银、市丁银等其他赋税也分摊到田亩中征收。

至此,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赋税改革完成。

五、综合分析题(共20分)试论清前期巩固和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活动康熙首先是平定“三藩之乱”。

所谓三藩,是明朝的三个降清将领,即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继茂之子耿精忠。

三藩手握重兵,形成割据势力。

康熙为了加强统一,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

三藩联兵举起反清大旗,数月之间,清朝江南半壁江山失于三藩之手。

康熙帝临危不惧,运筹帷幄,做出果断的军事决策,进行镇压,同时采取政治攻势,历时八年,“三藩之乱”终被平定。

这场胜利,也彻底征服了一些明朝遗民的反清之心,使清朝统治趋于稳固。

教师在讲述这一内容时,落脚点应该是向学生介绍平定三藩的重大意义。

其次是降服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之孙郑克塽,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

1682年,康熙帝决定收复台湾,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进攻台湾。

第二年,郑克塽投降,清政府随即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

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

至此,在清初割据了42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维护了全国领土的完整。

再次,康熙进兵新疆和西藏,平定了南疆回部、噶尔丹等反动贵族的叛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统一国家广大的疆域。

乾隆平贵州苗疆之乱:乾隆帝即位初年,他任命张广泗替换张照采取安抚为主、征讨为辅的手段迅速镇压了古州、台洪苗疆之乱。

之后他免除苗赋、尊重苗俗、实行屯田、慎选苗疆守令,减少了苗民的抵触情绪。

这些因地制宜的措施,使得贵州苗族地区基本上安定下来。

一征金川:乾隆十二年(1747)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公开叛乱,乾隆三次派兵进攻大金川,损兵折将,用了两年时间仍未将其完全打败,为此还杀了四川总督张广泗和大学士纳亲。

后改用岳锤琪,分两路进攻大金川,莎罗奔溃败乞降。

乾隆找到了台阶下,立刻从金川之役抽身。

安定西藏:乾隆十五年(1750),藏王珠尔墨特阴谋叛乱被驻藏大臣傅清和拉布敦设计杀死,他的余党攻击杀害驻藏大臣。

班第达受达赖委托代理藏务,班第达抓捕逆党,平息了叛乱,乾隆命策楞率八千兵入藏。

第二年制订《西藏善后章程》,废除了藏王制度,确立了达赖喇嘛为政教合一的代表和驻藏大臣共治西藏的体制。

统一新疆:乾隆十年(1745),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病逝,准噶尔内部为争夺汗权内讧,其领袖和牧民络绎不绝地归附清朝,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和准噶尔部强臣达瓦奇联手在内讧中崛起,后与其争权失败,归附清朝。

达瓦奇昏庸无能、不得人心。

乾隆帝果断抓住时机,于二十年(1755)二月出兵,于五月进占伊犁。

达瓦齐逃往南疆乌什,为乌什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获送交清军。

当时北疆厄鲁特蒙古有四大部族,平准后,清廷采取“众建而分其力”的政策,封阿睦尔撒纳等人分别为四部汗,释放被准部扣为人质的南疆伊斯兰教领袖大、小和卓木。

两征金川:乾隆中期,大金川土司再次叛乱,不断侵掠邻近土司。

从乾隆三十一年起,乾隆三次派兵,花费7000万两白银才最终平定大小金川。

此后清朝在这一地区废除土司制,改置州县。

巩固和发展了西南地区自雍正以来“改土归流”的成果,加强了边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反击廓尔喀入侵西藏:乾隆五十三年(1788)与五十七年,乾隆帝两次派兵反击廓尔喀入侵西藏,第一次清军作战不利,地方政府接受屈辱条件而议和,向中央谎报战功;不久廓尔喀兵再次入侵。

第二次反击廓尔喀,乾隆帝决心坚定,福康安指挥果断,清军翻越喜马拉雅山连续作战,大败廓军,保卫了祖国领土。

于乾隆五十八年正月制订《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地位平等,并制定“金瓶掣签”制度来认定达赖、班禅的转世灵童,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相关主题